1.采訪前與采訪對象溝通,說明采訪意圖,征求其同意。
2.采用聯合采訪方式,減少對遇難者家屬的重復情感刺激。
3.尊重采訪對象不接受采訪的權利,尤其是對失去親人者的采訪,不強行采訪或誘騙采訪。
4.尊重災難中采訪對象不暴露身份的要求。
5.當采訪對象處于驚恐狀態時,放棄直接接觸的采訪方式(如提問、攝影、攝像),用其他不打擾的方式采訪(如觀察、訪問他人),或放棄采訪。
6.面對剛失去親人的采訪對象,提問不涉及失去親人的感受、對親人的思念等。
7.觀察采訪對象所處的生活狀態,不以俯視或冷漠的語氣和態度進行采訪。
8.觀察采訪對象的情緒及感情波動,隨時調整采訪進程和提問方式、內容以及語氣,必要時放棄采訪,不給采訪對象帶來第二次心理傷害。
9.不采訪剛被救出的身體虛弱的幸存者。不把攝像機或相機對準從地下被營救出來的幸存者的眼睛。
10.不拍攝采訪對象裸露部分身體、衣冠不整的狀態。對遇難者遺體不使用特寫鏡頭。
11.不干擾采訪對象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12.聽從現場救援指揮,不越警戒線,不影響援救工作的正常進行,同時注意保護自身安全。
13.面對危及生命的突發事件,先救人,后采訪。
14.現場連線采訪還需注意以下幾點:(1)依據公共利益影響程度以及新聞價值,判斷有無現場連線報道的必要。(2)不對采訪對象進行侵入式采訪,如追問遇難者家屬“有什么感覺”等。(3)不連線播出哀傷的聲音、影像,或當事人神志不清的行為、言語、裸體影像,以及跳樓逃生等影像。(4)現場連線采訪過程中突然出現過于血腥、暴力影像時,立即切換到預錄或資料影像。
15.不刊播未加遮擋的災難現場或遇難者的慘烈影像,或對這樣的場景做模糊處理。
16.不以調侃和幸災樂禍的語氣報道災難。
17.不用特寫鏡頭報道遇難者家屬悲痛的情緒、表情或聲音,對其進行遮擋或模糊處理。
18.報道中涉及遇難者生前影像時要與其家屬聯系,獲得同意后刊播;不刊播未成年人遇難者生前影像,或對其做模糊處理。
19.在災難事件延伸報道中,兼顧遇難者家屬的心理感受,不突出可能使其受到傷害的內容。
20.不以救災成績掩飾災情,不夸大災情,不過度集中報道同一個災區。
21.公布傷亡者名單一般以救災單位公布的信息為準。若有疑問,經查證后在報道中說明。對數據或事實未經核實,不做揣測性報道。
22.以服務新聞等方式提供科學的逃生、防疫或避難常識。
23.對于其他國家的災難事件同樣給予關注和人文關懷。
(摘編自《中國新聞職業規范藍本》,陳力丹、周俊、陳俊妮、劉寧潔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