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710000
科學技術與社會中的女性主義研究
高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710000
從女性主義和科學史領域的發展背景出發,初步探討了西方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理論基礎,認為堅持性別的社會建構和科學的社會建構是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兩大理論前提,它們表達了女性主義將性別與科學關聯起來的深層內涵,性別與科學的相互建構構成了女性主義科學史研究的編史基礎和研究內容。
科學史;女性主義;STS;建構主義
1.1 情境知識論
面對20世紀90年代各種風靡一時的社會建構論女性主義科學觀,哈拉維保持一種模凌兩可的態度,她贊同這種科學觀的基本做法,即揭示了父權制社會文化在塑造女性科技知識的歷史偶然性及其不利社會地位時的重要影響,同時也批評它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物質性及身體的能動性力量。在哈拉維看來,科學客觀性應是一種情境知識客觀性。“女性主義客觀性簡單說就是‘情境知識’,從一個位于特殊時間和地點的特殊身體去認識、觀看、見證、證實和言說,這種特殊不是字面上的而是關系上的。”這樣的情境知識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局部性視角;第二,具身性特征;第三,它是一種負責任的科學觀;第四,它的發展過程總處在身體與心靈、自然與社會、物質與文化等之間的辯證互動和相互纏繞關系中。其中,它的第二個特征表明:哈拉維實際上承認科學知識內容的情境性表征不僅受到社會文化等情境因素影響,同時也受到物質性身體和周圍物質環境影響;而它的第四個特征則表明哈拉維徹底反對傳統主客二分法的認識論(身體與心靈、自然與社會、物質與文化二分)以及基于這種認識論的本質主義科學觀(包括生物決定論科學觀和社會建構論科學觀)。
哈拉維的情境知識論和賽博本體論清楚地表明她并不完全贊同女性主義社會建構論的理論導向,而是倡導一種以物質本體論(即后人類主義轉向)為基本特征的女性主義技術科學實踐進路。從系譜學角度看,女性主義的技術科學研究受到社會建構論關于社會性別、生理性別、交叉關系、社會、科學和技術的研究進路啟發。然而,強調重要的,即這些研究與其它類型的物質主義或后結構主義的女性主義一同違反了社會建構論,明顯關注到社會技術關系的話語和物質方面以及不可避免地一起糾纏在物質化過程中的那些方式,阿姆德在總結女性主義科學的這種物質本體論轉向研究時,也指出哈拉維的這種開創性貢獻。
2.1 圖安娜的互動主義
幾十年來,圖安娜的工作一直處在探索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新進路的前沿。她十分清楚必須超越那些構成哲學討論的二元論。她認為,哈拉維的情境知識論和賽博本體論工作強調物質與社會之間的互動和雜合,實際上已開始仔細關注物質性的復雜性,尤其是具身性的認知影響以及人類物質性和非人類世界之間的動態互動關系。受懷特海的過程哲學的影響(存在的基本單位是來自于互動過程的現象,而不是獨立存在的既定物質對象),她提出的替代方案就是互動主義,即自然與文化、自然與社會、話語與物質性、非人類與人類、基因與環境之間的密切辯證互動,以此在本體論意義上處理“解釋、實踐、現象和物質之間的一致性”。與各種社會建構論視角下的女性主義科學觀忽略物質性的一般做法相反,她的互動主義理論強調一種以后人類主義為基本特征的物質本體論,這種本體論把人類的認知方式置于具身性的存在模式中:“非人類世界的物質性和人類的物質性兩者都不是一個不變的假定。所存在的東西是突現的,來自于具身性和世界之間的復雜互動。圖安娜的互動主義研究進路強調了具身性的重要性。在她看來,我們人類的這種具身性特征決定了我們必須瓦解作為現代性基石的二元論劃分思想:自然和文化,人類和非人類,話語和物質性,因為一切都總處在流動之中,人類、非人類、物質和話語都是在一種復雜的辯證互動和異質雜合關系中變化。
為探究女性在社會中受歧視的原因,女性主義者把矛頭指向了在社會中享有很高文化地位的科學領域。20世紀70年代的第二波女性主義認為這種歧視主要由女性特有的生物學特點(即生物決定論)造成。而20世紀90年代以哈丁、朗基蘿和凱勒等人為首的第二波女性主義研究則從社會建構論視角討論了這種歧視,解構了傳統科學客觀性與性別無關的神話,并得出結論:“科學是男性氣質的事業,因而從根本上排除女性。”因而需要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科學技術觀。然而這種社會建構論視角下的女性主義科學觀也逐漸暴露其弊端。哈拉維坦言:“我對激進的社會建構論綱領和后現代特定版本理解得越深,我就變得越緊張不安。在她看來,從社會建構論視角對科學進行女性主義批判,這實際上也是它成功后反過來又遭到置疑的原因。批判的武器變成武器的批判不可避免。因為如果科學知識只是一種社會建構,那么我們用一種真理取代另一種真理,最終會喪失任何建造科學知識大廈的真實基礎。女性主義者對其早期觀點的重新修正是很有意義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真正引領這種以物質本體論為基本特征的女性主義技術科學研究的最大貢獻者還是哈拉維。她的情境知識論和賽博本體論實際上為當前的女性主義科學研究指明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從認識論轉到物質本體論。哈拉維的早期工作為整整一代女性主義的理論家確定了科學的社會建構論進路,但她對社會建構論卻從來都不是很滿意。
[1]蔡仲,肖雷波.從人類主義到后人類主義.哲學動態,2011(11):80.
[2]肖雷波.后人類主義視角下的環境管理問題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9):54.
[3]冉耽,蔡仲.賽博與后人類主義.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10):74.
[4]嚴澤勝.朱迪·巴特勒:欲望、身體、性別表演.國外理論動態,2004(4):41—42.
[5]王政.“女性意識”、“社會性別意識”辨異[M]//杜芳琴,王向賢.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89-90.
[6](美)凱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鐘良明譯.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40-50.
[7]萬里.科學的社會建構——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