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峰
農用地征地補償的東莞探索
吳曉峰
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帶來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但我國現行征地制度存在弊端,最主要的是在農地城鎮化過程中造成了農民城鎮化進程滯后,造成了大量偽“市民化”的農民。改革現行征地制度既是城鎮化過程中人口城鎮化進程滯后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城鎮化質量、讓農民共享城鎮化成果的現實需要。
目前如留用地安置、土地入股分紅安置、土地換社保、土地入市等征地補償的模式在我國部分地區已經得以實踐和應用,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江蘇省在具體實施“土地換社保”這一政策時發現,征地涉及的農民中有相當一部分已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了社保體系,這部分人員要求一次性發放現金的呼聲很高;再如,將失地農民全部納入基本生活保障體系,資金完全只能依靠地方政府財政解決,這對不發達地區的財政承受能力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而在土地入股分紅以及土地入市等模式下,村民能獲得收益的基礎上也必須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留用地安置是按實際征地面積的10%至15%留出或劃出土地給被征地集體,作為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發展用地,并負責留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所需的一切費用。這些返還用地規模偏小,分布零散,不能形成規模,造成招商引資準入門檻低,產業低端,對村集體收益的提高作用有限。
東莞在實踐中采取了增加被征用土地引進項目投產所產生的稅收進行返還的方式解決農用地征收過程中的現實難題。根據國家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原則,提取一部分已征用農用地的企業的稅款返還給被征地的村民,使村民切身享受到土地被征收后經過城鎮化發展帶來的收益。這樣的做法可以使改革紅利更加均等化,使土地收益在政府統籌的框架下實現持久性增長。稅收返還的做法既保障了失地農民長期穩定的收入,又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征地過程中利益群體的摩擦和矛盾。從市、縣統籌發展的角度來看,通過地方政府引入的企業符合產業規劃,準入門檻高,可以有效避免留用地安置、土地入市等補償方式帶來的零散的低端產業的弊端,又可以避免土地征地補償款增值保值難等經營風險。同時,相對于其他安置方法操作起來更為簡單,可適用于我國大部分地區。
東莞市某村總面積共9045畝,下轄14個居民小組,現有戶籍人口3626人,流動人口1650人。截止目前,征地面積共3125畝,剩余690畝,現有企業16家,其中,投資超千萬美元的企業有7家,現有征地款總額為20897萬元。很多地方通過委托信托公司進行理財,這確實是征地款保值增值的簡便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金融理財項目不容易找到,并且理財項目有一定期限,很難得到長期保證。比較之下,稅收返還更能提供穩定可靠的收益,更有利于地區土地資源的統籌利用。繼續以該村為例,征用該村土地的企業2012年總稅收為31122萬元,如果每年返還村級5%稅收,村級與村民每年則能得到1556萬元的收入。目前該村所屬的某鎮制定了整合村級土地資源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凡是由村通過整合土地資源新引進符合鎮村招商產業規劃的項目,項目投產產生稅收中當地鎮的留成部分,按照50%的比例獎勵給村。
這種稅收返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征地補償中的種種矛盾,且激發了村招商引資的積極性。該鎮的稅收返還款項來源于地方留成部分,這是該鎮在稅收返還機制的一次嘗試,有助于農民在城鎮化過程中真正得到實惠。稅收返還能夠大幅度提高村級與村民收入,讓失地農民分享到被征土地升值的紅利,從而破解了征地過程中利益群體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同時,稅收返還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真正體現了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原則。
我國城鎮化正面臨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城鎮化不能脫離以人為本的原則,而應該是所有人的同步現代化。讓失地農民有保障,讓農民在城市發展中受益反哺,讓農民和土地在城鎮化進程中實現價值同步。
(作者單位:東莞市麻涌鎮人民政府)
責編/劉赫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