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建永
文/梅子
文/肖嚴華
文/陳國政
文/劉玉博
改革,探索社會公平的最佳路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而要實現這一點,我們期待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等領域的改革具有新的思路和格局。
文/林建永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強者多分配,效率優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社會初次分配的第一規律。資本分配多些還是勞動分配多些,是很多經濟學家非常苦惱的問題。一味讓資本家決定工資價格,就是效率優先,公平可能不足;一味讓工資上漲,資本報酬率下降,資本家就投資動力不足,可能公平了,但長久看反而可能影響就業增長。成功的企業家是自然的強者,第一規律決定社會是趨向越來越不公平。
二次分配應以不改變一次分配為前提,否則同樣會帶來破壞第一規律的作用。高福利帶來的很可能是一潭死水的國家,死氣沉沉。而且過多的二次分配會造成行政機構的龐大,進而帶來分配過程的成本上升,破壞經濟效益。因此我主張二次分配原則上不應是一次分配的遞延,而應是對弱勢群體相對體面生活的保障。
弱勢群體最重要的標志是其已有的財富積累及當前一次分配獲得的收入水平,這些弱勢群體可能包括單親家庭、老年人、孤兒、殘疾人等等。因此二次分配,能夠緩解社會公平問題,但是不能、也不應該極大地改變社會公平。
那么財產性收入能否改變一次分配帶來的公平問題呢?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指通過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即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
表面上看,財產通過投入經營,變為資本的一種,財產性收入是讓勞動者也有機會參與資本報酬的分配,通過人群交叉錯配來實現對第一規律的錯配,進而試圖改變第一個規律的最終效果。但是問題是資本家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增加一個收入來源,其收入就會越多的觀點,毫無疑問違反了專業比較優勢原則。
專業和門檻是收入來源的保證。一個兼職的投資者群體很難相信其投資回報率能夠超越一個專職的投資者群體,而如果財富的派生分配本身是零和博弈的話,那么低收入群體反而可能由于財產性分配帶來虧損。因此財產性收入只是第一規律的重復,無法改變第一規律帶來的社會公平問題。
編著按:
在新的一年里,本刊與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合作,推出新專欄“政經觀察”。本欄目將以前瞻性的視野,觀察政治、經濟領域改革發展的大趨勢,對重大的經濟事件、最新的政策導向等作出深度解讀和專業研討,力爭成為一個把脈中國政經之現狀與未來的觀察窗口。
那么為什么說一次創業可以呢?創業可以分為就業型創業、創富型創業、企業轉型再創業、富二代創業等四種。后面兩種屬于二次創業,前面兩種屬于一次創業。
創業能為社會創造崗位增量需求。崗位的增量需求,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其本行業,帶來對人才和普通勞動力的競爭,從而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勞動報酬率。而且有些創業會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甚至是全新的行業,進而提升資本回報率。如果說就業人口是中產階級的主體,那么創業則是催生中產階級的路徑。而龐大的中產階級則是社會公平和穩定的象征。
就業,崗位報酬會有職位差別和行業差別,及企業性質差別。8%的國企員工工資收入總額占據了全國工資總額的一半,創業能改變這種格局嗎?能,過去30年,民營企業發展歷史不正說明這一點嗎?只要不斷地打破壟斷,放開企業準入門檻,讓更多人參與一次創業,讓更多華為誕生,這種格局終究會改變。
高收入行業吸引更多人創業,引領其他行業人口流入,則能夠一定程度改變就業和崗位報酬的行業差別。職位差別,則是第一規律的反應,創業也應尊重這一規律。但是創業通過社會競爭機制,能夠促進整個社會更好地任人唯賢。
創業促進競爭,競爭促進公平。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60條決定”第43條指出,要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
文/梅子
稅收政策是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國家通過稅收籌集財政收入,直接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再通過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改善居民收入狀況,保障中低收入者的生活。
政府的再分配是矯正市場機制造成的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不公問題的重要手段。政府通過征收個人所得稅等稅收可以使富人“窮”一些,而通過社會保障等轉移性支出可以使窮人“富”一些,從而使一部分收入從富人手中向窮人轉移,從而達到縮小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的目的。同時,國家利用稅收政策引導資源和要素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使其在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合理參與收入分配。國家還通過調整稅種、稅目、稅率等,直接影響國民收入分配,達到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的目的。
要充分發揮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處理好政府、企業和個人在收入分配中的關系,規范初次分配秩序,增加初次分配的透明度,充分發揮稅收支持就業、中小企業等發展的作用,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二是深化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建立個人收入信息報告制度,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降低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個人所得稅是調節收入分配最有效、最直接的工具,我們過去一直采取的提高工資、薪金免征額來降低中低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負擔的做法,在減輕中低收入者稅收負擔的同時也減輕了高收入者的負擔,而且對高收入者的減負力度更大,因此,我們應借鑒國外的好的做法,降低收入畸高人群的免征額。如英國2010年出臺了一項政策,年收入超過10萬英鎊的個人,其個人所得稅免征額隨超過部分的大小逐漸遞減,收入每超過2英鎊,免征額就減少1英鎊。這樣,收入畸高的人免征額就可能等于零。
三是通過建設社會保障體系來調整和優化收入分配關系。一方面,應加強稅務部門社保費征管,以保證有充足的收入來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另一方面,應結合實際,積極創造條件,實施社會保險費改稅,提高社保資金的籌集效率,規范社保資金的使用和管理。
此外,還應落實并完善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積極培育慈善組織,發揮社會力量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社會保障稅是有利于低收入者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籌集渠道,是目前國際上普遍開征的稅種,并在一些國家已成為第一大稅種,我們可以借鑒,實施社會保險費改稅。
文/肖嚴華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第45條中提出:“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那么如何解讀“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呢?
實際上,目前我國社會保險繳費率已高居世界各國前列。根據我國的統計,目前我國雇主單位和職工個人“五險”(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繳費率合計達41%,排在法國和德國之后位列第三;大大高于日本(合計26.98%)、美國(合計17.35%)等發達國家。五險加住房公積金的繳費率更高達51%,居全球之首。
國際勞工組織認為,高繳費率的國家往往企業逃繳社會保險費的情況也比較嚴重;高繳費率同時也使雇員的當前收入下降,影響他們的參保意愿。我國情況正是如此。由于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強制繳費率過高,我國城鎮從業人員中還有大量農民工和城鎮非正規就業人員沒有參保。
降低強制性的社會保險繳費率,不但有利于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率,還有利于盡快提高統籌層次,實行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
降低社會保險繳費率,從單個繳費個體來看,國家來自于社會保險的征繳收入是下降了;但卻可能大幅度地擴大企業的征繳率,擴大非正規就業群體的參保率,從總體來看,國家來自于社會保險的征繳收入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大大上升;而且還有利于降低大量中小企業的成本,釋放其潛能與活力。
放眼世界,在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速的趨勢和全球經濟增長下滑的大環境下,各國社會保險繳費率都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上。從世界社會保障的發展趨勢來看,各國普遍向多層次、多支柱的混合模式發展。
審視我們自己,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速、人口紅利即將喪失、收入差距擴大……在這樣的國內環境下,面對國內眾多中小企業的成本壓力和經營困難,是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即降低社會保險繳費率——從而進一步釋放作為微觀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的活力——進而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的時候了。
在這方面,我們高興地看到上海市開始降低社會保險繳費率了。2013年8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調整本市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繳費比例的通知》(滬府發〔2013〕62號),決定自2013年10月1日起,分別將本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比例、基本醫療保險繳費比例、失業保險繳費比例降低1%、1%、0.7%。
文/陳國政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社會的公平公正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之一。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其目的就是從各個方面創造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讓更多的人擁有就業機會,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人人擁有就業機會,人人都有讓自己生存的收入來源,是社會得以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條件。
社會各階層的勞動所得,特別是普通老百姓的勞動所得遠遠不能對抗資本的所得,造成了大量社會食利階層。這樣的情形不利于勞動創造的價值得以體現,縱觀社會發展,只有勞動才能創造真正意義上的使用價值,勞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源泉。因此目前迫切的問題是要平衡勞動與資本之間的所得,要鼓勵人人參與勞動,熱愛勞動,讓勞動所得成為社會的主流。讓人人擁有就業機會是政府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接下來的問題是勞動內部的平衡,要讓所有勞動者擁有一個平等的就業機會,給各類就業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十八屆三中全會雖然提出了要“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但是還有兩個重要的方面值得去琢磨:一是目前不同類型的就業之間并不平等,各自享受的社會保險之間也欠缺公平,特別是戶籍制度造成就業不平等,更加嚴重。還有大量的體制內和體制外的不平等,同一單位之間同工不同酬的現象還存在。二是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是一個更加隱性的就業不平等現象。雖然同樣擁有一份工作,但是收入差距幾十倍。許多行業由于擁有壟斷優勢,其實并沒有什么創新,甚至其創新對社會的發展并沒有任何推動,其反而擁有豐厚的收入,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進入這些行業,長久下去,不利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
肯定有人會說,為了追求公平會損失效率,也許在某一階段是這樣的,但是隨著各種條件變化,公平反而會促進效率的提升。縮小各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提升各類就業的平等待遇,做到真正的公平就業是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
文/劉玉博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是一種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人生態度。與之相應,社會也應該滿足全體兒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學習需要。因此根據人的生命周期,對不同年齡階層的人群實施相應的教育理念,逐步構建學校、企業、社會密切協調與合作的終身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是極為必要的。
18歲之前的青少年階段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為主,重點在于素質教育和扎實的基礎教育,教育方式要少灌輸,多體驗。這個年齡段是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獨立的自我意識悄然形成。對他們進行引導,使他們發展出自己的興趣愛好,慢慢清晰確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標,擁有一個開放、樂觀、積極并勇于承擔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和社會的包容開放的氛圍有利于他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19-34歲之間的青年階段以學校教育和企業培訓為主,學校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該年齡組的人群生理機能達到最高峰,心智能力最強,精力旺盛,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改變世界的愿望。如果前一階段已經明白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在這一階段可以把自己的興趣發揮到極致。對該年齡組特別要加強對綜合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包括培養工作中的創業態度,把握和創造機會的能力,對承擔風險進行計算,懂得一些基本的企業經營概念等等。創業能力是一種核心能力,對個人在各種工作領域激發創造力和革新性至關重要。
35-59歲之間的中青年以職業教育和企業培訓為主。該年齡組的人群精力充沛,年富力強,心態趨于平和、沉穩,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但壓力也最大,對連續性在職培訓有需求和渴望。隨著世界范圍內新的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和信息產業的迅猛崛起,對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更需要加強教育、培訓與就業部門的密切協調與合作。在市場機制逐步形成的情況下,發揮企業和私立部門在提高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的作用。
60歲之后的中老年以職業教育、自主學習為主。該年齡組的人群具有擁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同時又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積淀了人生的智慧,這幫助他們可以打破行業、職業的局限,對相關產業及廣泛的領域融會貫通地去認識并在某個行業進行跨平臺的交流,是社會的精英階層。但隨著技術、產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產業的升級周期越來越短,他們在新的領域相對欠缺對新事物的認識,如果他們能夠及時了解新工藝、新材料,結合原有積累將會很快地把新的產業技術應用到自己的專業領域,從而其巨大的智力潛能和優勢得以盡情發揮。
綜上,終身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的建立將達到這樣的目標:社會所有群體的人都能入學,所有年齡階段的人都能入學,全民都有終身學習的機會。我們將會安居且樂業!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