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拉善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上,生活著蒙、漢、藏、回等28個民族。建盟30多年來,各族兒女守望相助、攜手共進,使民族團結之花綻放在素有“駱駝之鄉”美譽的塞外草原上。
張子謙,一名在阿拉善盟民族工作戰線堅守15年的“老兵”,始終以服務少數民族群眾為己任,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致力于促進民族經濟發展,著力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民生疾苦,全力維護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為阿盟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了貢獻。
傳遞民族團結正能量
張子謙是少數民族領導干部,深知干好民族工作,必須要抓好民族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工作。阿拉善盟毗鄰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數量逐年增加,民族問題常常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造成民族工作難度日漸增大,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到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寧。
??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張子謙充分利用深入少數民族聚居的蘇木鎮、嘎查和邊境一線調查研究的機會,向各族干部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跑遍全盟3個旗、2個開發區和20多個蘇木鎮。在他的倡導下,局黨組結合實際,精心組織,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大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使黨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同時,他特別注重典型培育,2002年以來,經他和同事嚴格把關和推薦,130個模范集體和187名模范個人受到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及盟委、行署的表彰。全盟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維護平等團結和諧民族關系成了各族干部群眾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加快發展惠民生
? 發展是夯實阿盟民族團結進步物質基礎的根本。2004年,國家在內蒙古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實施“興邊富民行動”項目政策,猶如一縷晨光,為張子謙實現改變“駝鄉”落后面貌的想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為落實好國家富民惠民政策,使基層群眾充分享受到黨的民族政策帶來的實惠,他深入基層了解盟情,向盟領導、局主要領導建言獻策,確立了將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作為項目建設的總體思路。10年來,經過他和同事的積極爭取,全盟3個旗都被列入全國興邊富民行動重點旗(縣),共落實項目資金1.38億元,實施興邊富民行動項目133個,惠及各族群眾7萬多人。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他發現“興邊富民行動”項目資金投向主要為民族經濟類、社會發展類項目,資金額度較大,而一些需要較小額度資金扶持的項目享受不到政策的實惠。2007年,阿拉善盟委、行署出臺《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的決定》,他感到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得機會,為此他建議按照上一年度盟本級一般性預算支出的0.25%設立盟本級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資金,并隨著今后財政收入及一般性預算支出的增長而增加,以此配合興邊富民行動項目的實施,他的想法得到盟領導的支持。2007年以來,盟本級財政共安排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資金1797萬元,實施項目313個,有效地推動了全盟民族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隨著生態建設保護和轉移搬遷工作的推進,農牧民轉移轉產進入城區,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給許多少數民族農牧民帶來了困惑,就業、生活、收入等方面的問題接踵而來。針對這一突出問題,張子謙與局領導反復調研,選擇了工作基礎較好的安棟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培訓機構作為全盟少數民族實用技能培訓基地,從辦學條件、操作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扶持,為農牧民轉變生產生活觀念、掌握實用技能、實現就業創業提供培訓。
?? “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這是張子謙的座右銘。十幾年來,他堅持做好每一件平凡事,書寫著一段又一段民族團結故事,贏得了各族群眾的肯定。他先后獲得“全盟第八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先進個人”“領導干部2012年度實績考核優秀個人”“全區民委系統‘五五普法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內蒙古自治區民委供稿)
(本欄編輯/麥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