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道德觀念的日益滑坡。本文通過依次闡述道德失范在生產、分配、消費三個主要經濟領域的表現和影響,概括分析了經濟領域道德失范現象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治理我國經濟領域道德失范現象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經濟建設;道德失范;市場經濟
經濟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重要前提,為我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建設提供重要物質保障。然而,經濟建設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過程,它要受到其他方面的影響或制約。其中,道德建設對于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我國社會道德現狀的主流是發展、進步的,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是基本相適應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我國在經濟領域確實存在著道德失范的現象,如個別群體對環境大肆破壞、對人類健康妄加傷害,對弱勢群體肆意剝奪等,這些現象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消極作用并產生了負面效應,因此,道德規范的重建顯得尤為迫切。
一、道德失范的內涵
道德是以善惡為評價標準,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內心信念所維系的,調整人與自身之間,人與他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失范是指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作為存在意義、生活規范的道德價值及其規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對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社會生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發揮正常的調節作用,從而表現為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衰落、社會行為的混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簡而言之,道德失范就是道德領域的一些準則或規范或者缺失,或者已經不能夠通過社會的輿論壓力或人們的內心確信來有效地調整和控制人們行為。
二、我國經濟領域的道德失范現象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我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國。我國經濟領域的道德主流是積極健康的,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巨大成果,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我國經濟領域的道德狀況并不是可以盲目樂觀的,處于社會深刻轉型的我國,在經濟領域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生產領域的道德失范現象及其影響
經濟領域是社會生活的基礎領域,生產領域又是經濟領域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領域道德,既有社會主義道德的先進性,又受到市場經濟的積極和消極因素的消極影響。市場經濟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很容易在全社會滋生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緒,這種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只顧自身利益、不顧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浮躁情緒又容易導致道德的失控和滑坡,導致道德失范。如我國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企業的規模和數量也日益壯大,但相伴而來的是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時而發生的特大安全事故等等。我國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意識不夠,相反,更多地是以欺詐、失信等行為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企業在這方面的道德失范使得企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直接影響到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2.分配領域的道德失范現象及其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但是社會中不公平、不正義的情況屢屢發生,表現在收入分配方面,則是分配不公、兩極分化嚴重。其中最明顯的是壟斷行業工資畸高。壟斷行業是指那些依靠國家特殊政策或專有技術壟斷整個行業生產與經營的行業,如石油、煙草、電信、金融、電力、航空、鐵路等。在我國,這些行業所取得的壟斷地位,不是依靠技術創新,也不是依靠資本投入,而是依靠行政權力阻撓市場競爭的結果。2010年11月,在第八屆中國并購年會上,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會長邵秉仁指出目前七個壟斷行業(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 )職工占全國職工人數的8%,而工資和福利收入卻占全國總額的50%以上。壟斷行業的員工和付出極不對稱,這很容易對社會的求職者形成錯誤價值導向,其更愿意將時間、精力花在選擇行業而不是提升自身素質上。
2.消費領域的道德失范現象及其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在深刻的社會轉型期,道德失范現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消費領域,其主要表現為過度消費。相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奢侈品消費占全球的47%。奢侈品消費行為的背后并不是意味著我國民眾已經極度富足,因為我國人均收入遠遠排在社會發達國家的后面;該行為僅僅意味著我國某些群體存在著以自我享受和自我炫耀為目的,毫不考慮消費對于外界環境與條件的依賴,毫不顧忌資源耗費的限度及人類消費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的及其自私的心理。其結果將導致:環境遭到破壞、資源大量浪費,社會風氣受到負面影響。
三、我國經濟領域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一個社會現象的產生往往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理,一個社會道德風氣的好壞也與許多因素密切相關。道德失范在影響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反受其影響。具體來說,我國經濟領域的道德失范現象主要有三個影響因素。
一是經濟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道德建設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它本質上決定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同物質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當前我國經濟基礎的一個重大特色指的是在保持生產資料所有制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實行市場經濟,以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機制和場所。然而,在市場經濟中,經濟人的最終目標就是利益最大化,生產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如果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經濟人的盲目利己行為便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然而,我國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并沒有健全相關的體制機制,對于個體利己行為的約束力還遠遠不夠,因而導致了道德失范問題的產生。
二是政治因素。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前提。多年來,我國道德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跟良好政治前提的確立是分不開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政治建設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這對我國道德建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當前我國的權力腐敗現象相當嚴重,2011年刊發報告《我國腐敗分子向境外轉移資產的途徑及監測方法研究》顯示,我國在2008年6月之前外逃干部約1.7萬人,其攜帶款項高達8千億元人民幣,中國13億人口相當于人均被貪官掠走610元人民幣。實際上,當社會上存在較多的腐敗、“走后門”等不公的現象時,社會個體可能會產生對社會或政府的信任感下降、氣憤等心理和情緒反映以及退縮、攻擊、減少對他人的幫助等消極行為。因此,政治領域道德失范不僅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主題,而且是影響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因素。
三是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導致道德失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對當代人們思想道德的指導和調節作用漸漸弱化;二是外來文化、思想觀念中的消極因素不斷沖擊著人們的道德觀念。在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時期,傳統道德文化中的積極因素逐漸被忽視和弱化,積極因素指的是能推動社會進步、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信任、更好地調整社會各個利益集團的矛盾等的道德觀念。這些優良的傳統道德在今天的中國社會依然具有現代價值,但對我們個體道德觀念的影響越來越小,主要是我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宣傳力度還遠遠不夠。外來文化對我國公民道德的沖擊表現為一些不恰當的價值觀(如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等)的輸入影響到一部分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其中,拜金主義對人們的道德影響尤為突出。拜金主義的集中表現是金錢和利益至上,在我國市場經濟高速發展階段,拜金主義的思潮影響相對廣泛,并導致一系列道德失范現象頻頻發生,如唯利是圖、缺乏誠信等等。
四、對策建議
任何一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現象。特別是在作為國民物質生活基礎的經濟領域,道德失范的現象相對嚴重。但這種失范的程度及持續時間都是可控的。究竟如何克服道德失范狀態,實現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筆者借鑒前人的觀點,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創新和規范道德制度安排。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好的制度可以使壞人無法橫行,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從制度層面來看,自從改革開放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結合起來后,如何建立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便成為一個現實問題。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創新和規范制度安排以適應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與市場經濟的相互促進,從而在根本制度層面使人們的道德行為行之有據。
第二,加大道德失范的懲罰力度。道德主體愿意去做某一可以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往往是因為這一行為在社會上可以得到鼓勵和褒獎;相反,道德主體不愿或者不敢去做某一可以進行道德評價的行為,往往是因為這一行為將遭到社會的貶斥或制裁。長期以來,亂砍亂伐森林現象屢禁不止,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究其原因,就是對這些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夠,該行為因為道德失范獲得的利益遠遠大于其因此受到的懲罰。因此,只有加大道德失范的懲罰力度,使道德主體因不道德行為受到的懲罰力度高于其因此獲得的利益,才能有效減少道德失范現象。
第三,提高道德教育實效。無論是創新和規范道德制度安排還是加大道德失范懲罰力度,強調的都是外在的壓力對于個體道德行為的規范。實際上,個體道德行為規范最理想的方式并不來自與外在壓力,而是人們內心對自己行為的自覺要求。培養道德主體的自主道德意識對于道德失范的治理有著決定性的意義,而道德教育又是培養道德主體自主道德意識最重要的途徑。然而,當前我國道德教育的實效性相對低下,主要是我國道德教育的內容、方式和目標都存在一定的欠缺。道德教育必須要立足生活,注重互動,同時關心個體的現實需求,這樣才能增加受教育者主觀上的認同感,從而增強道德教育的時效性。
作者簡介:鄧璐(1988 - ?),女,湖南益陽人,中共長沙市岳麓區委黨校教員,主要從事經濟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