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丙文+趙原

加強安全生產應急處置能力已經被列入了我國最高發展戰略。目前,我國建立了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并將礦山救援隊伍作為國家應對安全生產事故的基礎力量。加強了礦山救援隊伍的指揮體系,推動完成了省、市、縣應急管理指揮機構建設,實現了礦山救援組織有力、協調有序、指揮順暢的工作目標。
高效的應急救援已成為科學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根本要求,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基礎工程。那么如何建設更加高效的現代應急救援體系呢?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王志堅。
記者(以下簡稱“記”):請問,什么是現代應急救援?其要素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王志堅(以下簡稱“王”):現代應急救援體系的標志,一是要上升到國家和社會的層面;二是要以法治為基礎。2003年,我國提出應急救援體系要建立“一案三制”。2007年11月1日,我國正式頒布實施了《突發事件應對法》。十八大報告提出,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將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之一,要求建設更加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水平。
現代應急救援的基本要素和特征為:國家意志、法律法規、政府行為、企業責任;“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不拋棄、不放棄”的現代應急救援理念,應急救援的紅線是安全施救、拯救生命;“成建制、專業化”應作為投送救援力量的基本技戰術指導原則,也是建設應急救援隊伍的基本經驗;“高技術、信息化”是安全救援、科學施救的基礎,是提高應急救援能力的根本保證;“科學、及時、統一、權威”的宣傳報道,必須把握輿論導向的主動權。
此外,現代應急救援的基本要素和特征還應該包括:民間組織、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市場化運作機制等。比如美國的應急救援的硬實力,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救撈船等相當于我國的10~15倍,但是僅承擔了應急救援任務的4%,其他96%都是商業化運作,靠社會救助或政府購買服務來實現。
2010年3月28日14時30分許,山西王家嶺煤礦發生一起嚴重透水事故,115名礦工被困井下,公安部、國家安監總局、交通運輸部和中國民航局等應急聯動機制成員單位協調配合,迅速開辟綠色通道,救援隊伍和裝備千里馳援,6 000名專業救援力量,近700套設備及時到位、迅速展開,經過8天8夜,被困的115名礦工成功獲救生還,成就了礦山救援史上的一個奇跡。這起事故的成功救援,體現了現代應急救援的特征,也很好地體現了國家意志。
2013年3月29日,西藏自治區墨竹工卡縣扎西崗鄉斯布村普朗溝澤日山發生山體滑坡自然災害。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國務院工作組赴現場指導救援,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啟動應急預案,現場組織指揮,調集當地駐軍、公安消防、中央企業、民兵、醫務等救援人員4 600余名,大型工程機械及車輛200余臺、搜救犬15條、雷達生命探測儀15臺,投入搶險救援,是現代應急救援的經典戰例。
記: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應急救援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
王:國家治理體系創新,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創新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應急處置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急救援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有效地處置突發事件,已成為治理國家能力的標志。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危機處理和應對能力將成為衡量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志。成熟的執政黨必須有系統的應急理念,合格的政府必須有高效的應急構架。國家安全生產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應急救援體系。
記:2012年4月12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國家和區域礦山應急救援隊建設的意見》,要求建立7支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和14支區域礦山應急救援隊。請問這一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還需要在哪些地方進行完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中還存在哪些不適應問題?
王:目前,國家、地方和企業累計投入30多億元,建成了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開灤隊、大同隊、平頂山隊、鶴崗隊、淮南隊、芙蓉隊、靖遠隊,配備了排水、鉆探等一大批具有國內外領先水平的救援裝備,有能力承擔起全國各大區域內以及跨區域重特大、特別復雜礦山事故的應急救援任務。
這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與國外先進的救援隊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以下6個方面進行完善:第一,從國家隊的建設情況看,硬件是投上去了,但是它的職能建設、能力提升還沒有和國際接軌,差距較大。以前人工救援看重的是一線隊員的技術戰術能力,現在的救援要看后方的科技能力支撐、技術的配套。第二,我們現在的應急救援建設還是要把路子走開,既要強調專業化,又要淡化事故的分類,建立大安全格局,走“大救援”的路子。第三,理順體制機制。我們現在的救援隊依托企業,有一個悖論就是,企業遵從于《企業法》,依法生產經營,終極目標是盈利。但是,要要求他們承擔社會責任,而指戰員本身是企業的工人,工人的立場就是依法依規,按照規章制度操作,提高預防事故的能力,發生事故以后自救互救。這個時候,憑什么要求救護隊員往火海里沖?這個體制問題需要加以解決。第四,追上信息化、數字化的步伐。比如澳大利亞的應急訓練就在一個廢棄的礦井里進行,把一些信息化、數字化的科技裝備移植到里面,使訓練更貼近實戰。第五,如何做到救援中怎么作戰就怎么訓練,怎么訓練就怎么比武。我們配備了很多訓練裝置,但是怎么把它們用起來,這也是需要加強的一個方面。第六,應急救援知識的普及還沒有深入人心。現在全社會整體上缺乏危機意識,專家們喻為“高風險的城市,不設防的鄉村”。怎么樣普及應急知識,很生動地把這些知識教給別人,這方面現在做得還不夠。
此外,我們還要充分認識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中存在的不適應問題:對應急管理工作認識不足,應急救援能力關系執政能力的認識剛剛破題,總體上認識還不夠,擺位還不夠;全社會普遍缺乏危機意識,員工自救互救能力不強;應急救援隊伍的體制、政策不健全;應急預案與應急處置脫節,響應不及時等。
記:我國應急聯動機制是如何建設的,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的建設重點內容是什么?
王:中國政府將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強和創新體制機制,自上而下建立了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和多層次、全覆蓋的應急聯動機制,以提升處置重大事故的能力。我國應急聯動機制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了以下原則:生命至上、統一協調、提高能力、科學施救。
2006年2月,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成立,擔負全國應急救援綜合監管、指導協調重大事故災難應急救援的行政職能,并根據《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牽頭建立了由公安、運輸、氣象、地震、海洋和軍隊等18個部門和單位參加的安全生產應急聯動機制,在此框架下建立了預報預警工作機制。各省級政府參照這一模式相繼建立了本地區的應急聯動機制。
我國的應急聯動機制經歷了重大實踐檢驗,預防和應對事故災害的作業日益增強,成效日益明顯,主要體現在:注重軍地聯合救援,順暢預警預報渠道,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救援中,從接警到展開救援,響應靈敏,處置果斷,行動迅速,信息的及時性發揮了關鍵作用,成為中國現代應急管理成功救援的經典案例;快速協調地空通道,這是應急救援聯動機制的重要職責之一;加強事故災難預防,應急救援聯動機制各成員在預測、預報、預警等方面保持著密切合作。
我們有責任把應急救援聯動機制建設得更好,為安全生產筑牢決定性防線。因此,下一步將在以下4個方面進行加強工作:推動建立更加高效的應急救援聯動體系;推動應急救援聯動機制實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推動應急救援聯動機制信息化平臺建設;推動應急救援聯動機制相關基礎建設。
編輯 ? 寧 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