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原

李坤,1982年出生,高級工程師,2011年進入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安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和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博士后流動站,2013年3月博士后出站后,正式進入中國安科院礦山安全研究所(以下簡稱“礦山所”)工作。他參與研究了依托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和中國安科院的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標準制定及研究項目,開展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壓風自救系統在井下火災中的作用規律與應用研究》。他的科研項目榮獲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中國煤炭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2014年被中國安全生產協會評為“安全生產優秀青年專家”。
跨越學科 入門安全
本刊記者聯系了幾次李坤,他都在外地出差,等終于見到他的時候,他也是剛剛出差回來——清瘦的臉上掩不住疲倦。從2001年開始大學本科學習,一直到博士,他學的都是熱能工程專業,和安全工程專業差別很大。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李坤為什么會在博士后出站工作時突然轉向了安全工程方向呢?“我在博士學習期間參與研究了一個國家‘十一五課題,主要研究煤礦的次生災害,這其中就涉及了通風系統的問題,和我所學的熱能工程專業有一定的交叉。同時,由于該課題和中國礦業大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研究院進行了多次合作,使我有機會向這些科研院所的專家請教了很多問題,并從那個時候開始接觸到了安全生產的一些理念。通過這一經歷,我感覺目前在我們國家各個行業中,安全生產都是最重要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做的事業。”李坤說,進入中國安科院工作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個轉折點。如今看來,他一點也不后悔自己當初做出的選擇。
李坤于2011年1月獲授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并于當年3月份進入中國安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和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師從何學秋教授和李成武教授。礦山所所長王云海說:“李坤博士論文答辯時,我們當時的黨委書記何學秋去當評委。他認為這個小伙子不錯,就推薦了過來。那時正趕上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在開展‘六大系統標準制定的研究項目,李坤剛一來就挑起了起草標準的重擔。”說到初入中國安科院工作時的心情,李坤感慨地說:“當時心中有忐忑,畢竟從一個專業到另外一個專業,跨度非常大。能在這里順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第一個要感謝的人是何學秋書記,也是我博士后的導師;第二個要感謝的人是王云海所長。他們是介紹我入門的人,前者把我帶入了安全生產研究領域,給我介紹了一些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研究方向,讓我覺得有了目標,讓我有信心潛入安全生產研究中去。后者則在我剛剛跨入新的領域之時,給予了我極大的信任,將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給我,讓我盡快地進入角色,學習到更多新的東西,讓我感覺到自己在這一領域中能夠發揮一些作用,堅定了我繼續做好安全生產科研的決心。”
“他這個人很愛‘鉆”
王云海評價說:“李坤來到中國安科院工作之后,雖然不是從事自己的本專業研究,但是他這個人很愛‘鉆,一旦遇到了挑戰就一頭扎下去鉆研,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著新知識,因此進入狀態非常快。他在中國安科院的工作是從標準起草開始的,負責了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中的《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人員定位系統建設規范》等6項行業標準的起草工作。這需要對礦山的實際情況非常了解——只有對礦山真正的安全需求和存在的問題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才能讓它們在標準中有所體現。因此,他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不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還多次下到各地的礦山去實地考察,標準起草完成后他就成了這一領域的專家了。”
從2011年3月李坤進入中國安科院參與到標準的起草工作中去,到當年7月標準制定完成,短短4個月的時間,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就召開了數次征求意見會、專家論證會。由于時間緊迫,經常需要起草人員加班加點進行修改。“那段時間,晚上12點之前都沒睡過覺。”李坤說,“當時感覺壓力很大,也遇到過很大的困難。”一次,在對人員定位系統的基站布置方案的討論中,大家爭執不下,僅能在進出巷道布置基站達成共識。但是那個時候李坤已經看了大量的礦山圖紙,并且多次下井,對井下大量的分叉巷道感受比較深刻。他認為不僅僅要在進出巷道布置基站,還要在重要的分叉巷道布置基站。“因為人員定位系統主要的宗旨就是區域定位,如果數量眾多的分叉巷道無法定位的話,就無法確定人在哪個區域。”這一建議提出來之后,經過專家組的討論,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和中國安科院的領導們也認為這個意見提得非常準確,最終在標準中予以采納。這讓初出茅廬的李坤很受鼓舞。
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標準在2011年7月正式發布,要求全國在2013年6月之前完成“六大系統”的建設。“雖然標準有了要求,但是很多礦山企業仍然不知道怎么建,比如具體各個設備如何布置等等,在標準中是沒有涉及的。”中國黃金集團下屬的湖北三鑫金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三鑫”)第一個找到中國安科院,聘請院里的專家幫助他們進行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設計工作。礦山所副所長謝旭陽擔任總負責人,李坤作為標準的起草人之一,具體負責設計工作。設計方案出來之后,不僅順利通過了評審驗收,中國黃金集團公司還由此確立了兩個原則:一是集團公司下屬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設計都要以這個方案為模板來做;二是設計出來的方案都需要由中國安科院礦山所的專家們進行審核把關。謝旭陽說:“李坤這個人很較真兒,給礦山企業做施工設計,技術方案不完善、不成熟的時候,他絕對不輕易開始干。礦山企業的領導還誤解了,以為我們效率不高呢。但結果是,我們做的設計最后都成為了模板——這就是搞科研的人,很嚴謹。”在此之后,李坤先后完成了中國黃金集團、中國五礦集團、馬鋼集團等10多家礦山企業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設計和施工建設,完成總合同額3 000多萬元,并多次受邀擔任中國黃金集團的專家組成員和組長,完成對中國黃金集團下屬20多家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設計評審和建設驗收工作。由他所設計的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方案均能夠順利通過評審,得到了眾多礦山企業的好評:“中國安科院設計出來的就是免檢產品!”
理論聯系實際
在標準起草的過程中,細心的李坤就發現了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壓風自救系統,不同環境、不同的設計起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井下發生火災時,一個壓風出風口如果設計合理能救兩三個人,設計不合理就只能救一個人。”這一問題恰與李坤本專業研究的內容密切相關,因此設計出合理的壓風自救系統成為了李坤的重點研究方向。“當初給湖北三鑫設計的時候,壓風出風口是彎曲型的,但是在后來的研究分析中發現,彎曲型的壓風出風口排出的新鮮空氣的覆蓋范圍非常有限,而直管型壓風出風口的覆蓋范圍更廣。”這一推斷通過模擬實驗得到了證實,因此在后來負責的馬鋼集團的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時,李坤就把這部分研究成果應用到了設計中。經過實際應用檢驗,發現效果非常好。在馬鋼集團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成之后,對方領導連連稱贊:“這就是‘國家隊的水平!”
2012-2013年,同時負責多個重點項目的李坤,每年有200多天都出差在外。王云海告訴記者:“由于經常出差,他的婚期也一拖再拖。2013年,他的孩子剛出生,又趕上馬鋼集團的項目正忙,他回來看了一眼孩子就又撲到了項目上。”但用李坤的話說:“雖然很累,但是確實學到了很多東西,能讓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
說起從事了幾年安全生產科研工作的感受,李坤說:“通過這幾年的研究,我發現安全生產行業科研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去挖掘。現在我們研究的一些項目,關注點在應用階段,但是只解決了表象的癥結,深層次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源上加以解決,‘治標不治本。”他目前最為關注的,是金屬非金屬礦山中炮煙使人中毒窒息的問題。李坤認為應當從抑制炮煙的形成、通過通風系統的合理設計加快炮煙擴散,以及提高個體防護的角度,從根本上加以研究解決。2015年,李坤計劃借助修繕基金計劃項目的支持,建成一個小比例模型的礦井通風網絡分析系統,利用3D-PDA(三維顆粒動態分析儀)等高科技的科學儀器,揭示災害發生的深層次原理。他希望利用自己擅長的空氣動力學理論,將炮煙的運動擴散規律研究透徹,進一步應用到礦山通風系統設計中。
實習編輯 ? 趙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