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之+任常興+多英全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通信及控制技術的發展,相關技術廣泛應用于危險貨物運輸領域,尤其是智能交通系統的興起,為危險貨物運輸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危險貨物運輸車輛上安裝全球定位系統(GPS),對車輛進行實時監控和定位,使管理中心可以隨時掌握車輛運行情況,以對駕駛人員發出調度指令,讓危險貨物運輸車輛運行在安全、高效的路線上。
20世紀70年代始,歐盟、日本等國家就開始以立法的形式,在危險貨物運輸車甚至部分客車上強制安裝、使用安全行車記錄儀——“電子警察”,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對全部從事營運的貨車、客車強制安裝了安全行車記錄儀。此外,美國等其他國家還通過不同形式,加強危險品道路運輸的安全管理。
英美 完善管理制度和保障系統
美國運輸部下設美國管道與危險物品安全管理局(PHMSA)、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FHWA)、美國聯邦汽車運輸安全管理局(FMCSA)、美國聯邦鐵路管理局(FR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國海事局(MARAD)、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等部門,各自均對其管轄內的危險運輸企業進行監管。
美國管道與危險物品安全管理局成立于2005年,主要負責起草、管理、執行《危險品規程》(HMR),避免民眾和環境遭受危險品在經管道或其他方式運輸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危害。美國聯邦汽車運輸安全管理局負責高速公路(包括公路罐車)上《危險品規程》的執行工作。由美國交通部負責起草的《美國聯邦法規》第49篇,明確將交通部對危險品運輸的管理權限委托于美國管道與危險物品安全管理局,執行權委托于各運輸管理部門。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從1975年起,美國密歇根大學運輸研究所從1980年起,均建立了運輸事故數據庫系統,可以對運輸事故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1994年,美國的賴恩(Rhyne)系統地介紹了鐵路和公路運輸危險物質的定量風險分析方法。
1995年3月,美國運輸部正式公布了“國家智能運輸系統項目”,明確規定了智能運輸系統的7大領域和29個用戶服務功能,包括出行與運輸管理系統、出行需求管理系統、公共交通運營系統、商用車輛運營系統、電子收費系統、應急管理系統、先進的車輛控制和安全系統。其中,應急管理系統用以提高對突發交通事件的報警和反應能力,改善應急反應的資源配置,該系統包括緊急報警與人員安全、應急車輛管理兩個子系統。
先進的車輛控制和安全系統應用傳感、通信和自動控制技術,給駕駛員提供各種形式的避撞和安全保障措施。系統具有對障礙物的自動識別和報警、自動轉向、制動、保持安全間距等避撞功能。系統的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代替了駕駛員對行車環境的感應和控制能力,從而提高了行車安全性,減少了交通阻塞,進一步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益。這一系統包括7個子系統:縱向避撞系統、側向避撞系統、交叉口避撞系統、視覺強化避撞系統、事故前乘員安全保護系統、危險預警系統、自動公路系統。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英國健康與安全委員會所屬的危險物質咨詢委員會曾組織力量,對鐵路、公路和海上運輸危險物質的風險進行了為期5年的系統研究。1992年,Davies和Lees對英國的公路運輸環境進行了調查,對不同類型的運輸車輛、道路在貨物運輸尤其是危險品運輸過程中事故的頻率分布和傷亡人數分布進行了統計分析,提出了薄弱環節的注意事項。
德國 加強監控和應急管理
德國非常重視危險品運輸的安全問題,以保護人和動物的生命健康、盡量避免危害公共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為前提條件來開展和考慮的。其公路危險品運輸管理很規范,但運輸中仍可能發生意外事故。為迅速采取應對事故的適當措施和保護人員、財產安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德國建立了完善的公路危險品運輸事故應急系統,有專業的公路危險品運輸事故救災隊伍,并配備了各種裝備。這些裝備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全套的常規消防器材和裝備;第二類是特殊裝備,如防護設備(防毒面具、過濾器、循環制氧機、消防防化工作服等)、測量儀器(易燃易爆氣體或其蒸氣與空氣的混合物監測儀、液體危險貨物檢測儀、放射性檢測儀)、接收液體危險貨物的容器和堵漏用的密封材料(容器、汲取化學處理劑輸送器械和軟管、泵)等。
同時,德國還建立了嚴密的危險物品運輸監控系統。比如,德國“Infraserv”化學工業園區內有40多家化工生產企業,這40多家化工生產企業每天生產大量的化工產品或危險化學品供應全球用戶。因此,每天都有許多運輸化工產品的車輛進出化工園區。為保證園區化學危險品的運輸安全,園區內設有專門機構——Infraserv安全咨詢中心。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管理、監控進出園區的危險貨物車輛。所有危險貨物的運輸車輛都要通過化工園區的南門進出,因此在園區的南門設置了檢查進出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的“南門監控站”,并配備專業人員對進出車輛進行檢查。通過Infraserv南門監控站對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的檢查,有效地減少了道路危險貨物運輸車輛發生事故的概率。
日本 限制水下隧道危險貨物運輸
日本進出口貨物主要通過海洋運輸和航空運輸,陸上公路危險貨物運輸的情況復雜,將危險貨物的管理權限分別劃到多個政府主管部門去管理,并且制定了多部不同的法律、法規,國土資源省僅管理放射性物質的運輸問題和隧道危險貨物運輸問題。為了保證水下隧道安全,根據《道路法》等法規的規定,日本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禁止或限制裝載有易燃、易爆危險貨物的車輛通過水下隧道、水邊隧道或長度超過5 km的隧道。
編輯 ? 鄭 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