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友+馬艷
海外油氣資源勘探與開發項目的技術支持大多為勘探與開發一體化、地下與地面一體化、陸上與深海一體化、資產收購與轉讓一體化,既需要多部門成熟技術的集成推廣,也需要多專業技術難題的聯合攻關。單專業高精尖難以解決整體問題,必須加強組織協調與管理,多途徑、多角度、多專業、多部門協同創新,發揮整體合力與優勢,增強整體技術實力,促進技術共同進步。“創新”是指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獲得新知識、新方法的實踐。“協同創新”可以理解為是“實現創新的組織方式”——通過加強系統內部,以及系統內外部的溝通、交流、合作,構建起有序架構,形成知識(思想、理論、技術)分享機制,更為高效地實現創新。
一、建立協同創新體系
打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建立以油公司技術支持機構跨部門多專業之間、技術支持機構與外部特色技術機構之間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以非線性、多角色、網絡化、開放性為特性的協同創新體系,全面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推動協同創新,拓寬發展空間,增強創新能力。
1.技術研討機制。技術支持機構定期組織勘探開發動態分析會、工作推進會、技術瓶頸分析與對策研討會等,促進同一專業的相互借鑒、不同專業之間的相互融合,為協同創新創造條件;組織技術支持機構與高校及特色公司技術交流,邀請四維地震技術、鹽下成像等特色技術專家進行技術交流,加強技術培訓,強化創新基礎;組織讀書報告會,提供技術交流平臺,針對技術支持中的難點、熱點問題,組織相關專業讀書報告會,開展針對性的技術研討,開拓思路、啟發靈感,提高整體學術氛圍,實現成果與資源的共享,推進原始創新。
2.聯合支持機制。深入開展技術支持機構內部多專業、跨部門聯合支持,以具體課題研究為結合點,加強專業間的融合,推動協同集成創新。
3.協調例會機制。技術支持機構定期召開科研生產支持運行例會、跨部門聯合支持協調例會,聽取課題研究進展和階段成果交流,協調解決聯合支持中的問題,為協同創新創造有力條件。
二、搭建國際交流平臺
緊密圍繞海外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項目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結合我國開拓海外及新區的戰略目標,多渠道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做好技術準備和技術支持,積極引進國外成熟技術為我所用,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1.組織科研部門申報參加國際會議計劃。有目的、有計劃、分層次選派團組,參加相關的國際會議,推動特色—前瞻技術研發,提高技術水平。
2.分批次組織“國際交流成果報告會”。邀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的團組回國后進行交流成果報告,進一步擴大參加國際會議和國際交流活動的受益面。
3.優選國際特色技術公司,進行技術引進和技術合作。與CCOP、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等國際學術機構開展油藏、地球物理、提高采收率、流體與烴類檢測、蓋層及保存條件評價等多個專業和方向的國際合作。
4.加強與海外項目公司的視頻交流。尤其是作業者項目的視頻交流,促進后方支持與現場生產的結合,增強研究成果的轉化效果。
5.加強與海外項目公司的互動。創造條件,推動技術支持機構與海外項目尤其是非作業者項目合作伙伴之間的聯合研究,以生產難題為切入點,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三、建立以適應國際化技術支持為核心的激勵機制
海外技術支持對技術人員的外語能力、專業技術水平、突發及復雜問題的應變能力、國際化交流與溝通的適應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為協同創新帶來了新的挑戰。為此,建立以適應國際化技術支持為核心的激勵機制,調動支持團隊和個體積極性,從個體和團隊兩個層面提高協同創新的積極性。
1.給條件、給榮譽、給位子,調動個體積極性。從專業、語言、國際適應性三個方面幫助海外技術人員增強國際化支持能力,為提高個體創新能力打好基礎。專業技能方面,制定員工職業發展規劃,推行“導師帶徒”制,加強中青年人才的培養,增強專業技術能力。外語能力方面,引進外籍員工,創造國際化工作環境,提高外語應用能力。國際適應性方面,選派技術人員擔任協調員,派駐海外公司;創造機會讓員工參加國際會議;積極組織與外方的聯合攻關和視頻交流,為員工適應國際化工作環境創造條件。設立院長獎勵基金,增設生產支持科技獎,對在海外技術支持工作中表現突出、取得較好創新效果的員工給予獎勵。實行競聘上崗,對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人員提供平臺,拓寬個人發展空間。
2.給空間、給權力,調動團隊積極性。針對海外技術支持技術創新要求高、組織管理挑戰大、工作開展難點多等特點,設立大項目組,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自主權,充分發揮技術支持團隊的創新活力,提升潛力空間,為海外技術創新創造更大的價值。
油公司海外項目技術支持實踐表明,“協同創新”應當是技術支持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創新力量,在國家戰略的引導下,圍繞共同目標,組織建立協同創新體系、形成溝通協調機制、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共享優質資源,展開深層次、多樣化的交流合作,形成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協同模式,為“多專業交流與融合”創造條件,為“跨部門協作”打通壁壘,為“多層次技術交流”搭建平臺,凝聚創新合力,產生更多的創新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 中國石化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