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摘 要:《孟子》一書約三十七處引用了《詩》中的語句,從《詩》的功用、孟子本人對于《詩》的態度和用詩原則等角度考察,可以發現《孟子》貫通的思想以及孟子本人所倡導的主張,很多都與《詩》的精神趨向一致。本文在前人現有研究的基礎上,試通過具體詩例的分析透視孟子提倡儒家詩教的依據所在。
關鍵詞:《孟子》 《詩》 用《詩》 儒家教義
有關《孟子》與《詩》之間關系的研究,前人多有論述。有的探求二者之間發生關聯的原因,如王浩《論孟子引詩的特點及成因》一文,探討了孟子引詩呈現出的不同特點。著重指出,“就引詩方式而言,‘以史說詩是其顯著的特點”,并且認為,“這與孟子的‘法先王思想、‘跡熄詩亡詩學觀念以及‘權的思想有關,亦是向國君譎諫的一種手段”,《孟子》引《詩》目的在于為“我”所用。王英娜在《〈孟子〉“引詩” 中“仁政”思想探析》一文中也指出,“引詩”是智者傳達思想的重要方式。而徐桂秋《從孟子用詩看先秦儒家意識形態話語建構》一文,則從儒家文化傳承的角度考察,指出“孟子用詩, 主要是將《詩經》作為政治文本和思想文本使用, 是在具體的文化歷史語境中構建儒家建構意識形態話語的努力”。王瑜《論〈孟子〉引〈詩〉》一文,則站在宏觀的角度,從方法論與價值觀的兩個維度對《孟子》引《詩》進行了闡述,并且詳細討論了“以意逆志”的詩學方法、孟子的仁政理想等經典命題。從《詩》的功用、孟子本人對于《詩》的態度和用《詩》原則等角度考察,可以發現,《孟子》貫通的思想以及孟子本人所倡導的主張,很多都與《詩》的精神趨向一致。本文在前人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具體詩例的分析,透視孟子提倡儒家詩教的依據所在。
一、《詩》的沿用
春秋戰國時期國事紛雜的社會特點,使得各諸侯國之間交往頻繁,聘問、出使等這樣的外交活動絡繹不絕,所以外交言辭就顯得尤為重要?!对姟芬云涔逃械那f嚴性、神圣性和詩歌本身獨有的含蓄、委婉性,再加上變風、變雅怨刺諷諫之功用,不僅被卿士、士大夫作為勸諫、應對統治者時的論說依據,更是成為行事外交辭令的一個重要手段。春秋末年,儒學興起,儒家的“以詩為教”就是其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肚f子·天運》說:“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自以為久矣?!贝藭r,對《詩》的解讀最早體現于《論語》中孔子“以詩為教”的思想。以后經過孟子、荀子的傳承與發展,《詩》所闡發出的文化內涵越來越明顯。
二、孟子的用詩原則:“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孔子論《詩》主應用,蓋春秋之時,朝聘會盟,賦詩言志,在當時有重大的實用意義,到了孟子時代,朝聘會盟之禮久廢,賦詩之事也已經失去了在外交上的使用價值?!妒酚洝っ陷V列傳》中曾說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梢钥闯觥睹献印繁辛讼惹厝寮业脑捳Z系統。孟子論《詩》,好言體會。《孟子》對《詩》的詮釋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這兩條原則在《孟子》中有明確的提出: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章句下》)
孟子所謂與古人結交,實際就是學習古人優秀的東西為己所用,他提出“知人論世”的主張,也就是把對人的觀察和理解放到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去。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对姟吩疲骸仗熘?,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于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曰:‘周余黎民,糜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孟子·萬章章句上》)
這段話中引用了《詩經·小雅·北山》和《詩經·大雅》中的句子來闡發“以意逆志”的內涵。意思是:說詩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義,不可以一句而害設辭之志,當以自己的意思迎合作者之志,才可以得知作者寫作的真意圖。孟子始言以意逆志,以百年后之意求得百年前之志,其運用更進一步。孟子對公孫丑解釋《凱風》和《小弁》兩詩之意時,說道:“《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鬃釉唬骸雌渲列⒁?,五十而慕?!?這可以說是孟子用“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的“以意逆志”的觀點治《詩》的具體例證。
三、“法先王”思想:貫徹儒家的仁義道德思想
陳澧《東塾讀書記》卷三說:“孟子引詩者三十, 論詩者四?!庇肿宰⒘碛腥獮樗怂!睹献印啡珪瞎采婕啊对姟啡咂危?包括逸詩一篇。孟子對《詩》的引用,集中體現在孟子行仁政、行王道的主張上。齊宣王與孟子討論“為王”之事,孟子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此處借用《大雅·思齊》中的句子闡發為王之法。就像通過教誨自己妻子和族內兄弟以此來統御全國那樣,稱王也應以這樣的心思來治己治人。孟子認為只有做到這樣,才能達到“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可以說,這一章是孟子談仁政、論王道的重要言論,而孟子這樣暢談自己的主張與君主的容納是有很大關系的,齊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因此,在他當政時期,齊國政府所設立的稷下之學達到了鼎盛時期,先后到這里講學的各國學者達到了千人,孟子大致就是在此時來的,并提出了他的這一重要言論。齊宣王還曾問明堂毀否之事,孟子借機講起了自己的主張,孟子先提出了先王的作為,“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文王發施仁政,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獨”。此處詩句引自《小雅·正月》,意思是說富人還過得去呀,可憐了無依無靠的孤寡,孟子借文王行仁政之舉來向宣王闡明自己的主張。孟子所要求的“法”并不是先王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制度,而是儒家的仁義道德和他自己構想的理想的社會制度——仁政。孟子正是用以古為鑒的思維模式和自己的理解讓儒家的道德觀念成為了先王的道德觀念,仁政也莊嚴地涂上了先王的色彩。這樣的舉動,讓儒家教義傳播更為廣泛,也變得更加神圣。endprint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孟子·離婁章句下》)
春秋之時,五霸迭興,而桓文為盛。尹氏曰:“言孔子作《春秋》,亦以史之文載當時之事也,而其義則定天下之邪正,為百王之大法?!笨鬃又履笥凇洞呵铩贰C献诱J為,《詩》和《春秋》的大義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王者之跡”的產物,這正是應合了孟子在書中所貫穿的思想,說明其取用《詩》之意也在于秉承孔子以來提倡的儒家傳統教義。
孟子在與弟子陳代的對話中推舉《詩》的禮思想。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之一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泵献釉唬骸拔酏R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鬃愚扇⊙??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保ā睹献印る墓戮湎隆罚?/p>
在這里,孟子以孔子贊美虞人做法的言論言明自己是不會去見諸侯的。并引《詩》進行闡發。
《小雅·車攻》是一首以周宣王田獵為題材的頌歌,“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意思是說不失規范地奔馳,一箭發出就射中?!坝咔倚吲c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對此前人有發論者,或曰:“居今之世,出處去就不必一一中節,欲其一一中節,則道不得行矣?!倍鴹顣r反駁曰:“何其不自重也,枉己其能直人乎?古之人寧道之不行,而不輕其去就;是以孔孟雖在春秋戰國之時,而進必以正,以至終不得行而死也。使不恤其去就而孔孟當先為之矣??酌县M不欲道之行哉?”承其說,孟子認為,自己如果不行正道,也就不能匡正他人。如果一開始就在禮儀這樣的原則問題上讓步,又怎能達到進言之效用?
可見,孟子引《詩》是著意于構建儒家教義的話語權力。這是孟子作為儒家傳統承襲者自覺的實踐,也是作為戰國士人自身睿智與話語權的彰顯。
四、總結
通過孟子對《詩》引用的分析,可以看出,出于游仕和謀求學術話語權力的需要,孟子充分發掘利用了《詩》中蘊藏的政治資源和思想資源,并由此開始儒家意識形態話語建構的努力。總之,孟子對《詩》的引用,是統一意識形態的需要,彰顯了儒家士人執著于儒家傳統的承繼,傳播了中華古代經典文本的精髓。
楊伯峻:《孟子譯注》,《孟子·萬章章句下》,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51頁。
楊伯峻:《孟子譯注》,《孟子·萬章章句上》,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215頁。
陳澧:《東塾讀書記》,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 第46 -47頁。
楊伯峻:《孟子譯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6頁。
楊伯峻:《孟子譯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6頁。
楊伯峻:《孟子譯注》,《孟子·離婁章句下》,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92頁。
楊伯峻:《孟子譯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38頁。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六),《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下》,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6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