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匯
摘 ? 要:在信息技速高速發展的今天,審計信息化已成為審計機構日后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本文對內部后續審計如何順應信息化環境實行審計轉型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審計信息化;內部后續審計轉型
按照現代內部審計發展的要求,利用審計信息化推動審計手段創新和審計方式的轉變成為了內部審計發展的必然趨勢,后續審計作為內部審計常態化的工作,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下實現審計轉型成為一個新的思考課題。
一、內部后續審計轉型必要性的認識
內部后續審計是內部審計機構對被審計單位落實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措施及其效果進行獨立審計和評價的過程,是對整改工作的再臨督,核心是督促被審計單位盡早采取整改措施,防范并化解風險,它是推進整改落實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審計成果運用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維護審計權威的重要保證。審計信息化是指通過一個轉變過程,使審計工作以最大程度處于體現信息技術、運用信息技術的狀態,其表現形式主要為非現場審計的運用。審計信息化下內部后續審計轉型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
1.審計機構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商業銀行業務處理的全面電子化、信息化使金融交易的時空觀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傳統的后續審計主要以現場檢查為主,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難以實時跟蹤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進度及整改質量。審計信息化下,審計機構可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系統數據庫,通過非現場方式,實時、批量地處理被審計對象的有關業務信息,對被審計對象業務經營管理數據以及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進行審計分析、整改監督。后續審計信息化不僅順應了當前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審計機構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的現實需要。
2.是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率的需要
審計信息化下,非現場后續審計方式的運用,一方面提高了審計效率、促進了審計監督與審計服務職責更好的履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審計成本,節省了人、財、物等資源,有效地緩解了審計業務量大、監管范圍廣與審計資源匱乏的矛盾。
3.實現后續審計雙層審計監督的需要
當前業務經營管理中,監管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被審計單位整改不到位、屢查屢犯、屢犯屢查。在審計信息化下,后續審計可通過遠程監控實現由對整改結果的單一事后審計監督,向整改過程監測和整改結果雙層審計監督的轉變。非現場后續審計可持續跟蹤整改,能夠充分利用審計時空寬覆蓋的特點及遠程持續的優勢,持續發揮后續審計的威懾及整改督導作用,進一步強化審計監督職能,從根本上減少、解決屢查屢犯的問題。
二、內部后續審計轉型的方向
1.內部后續審計要實現對既定審計領域的管理
傳統內部后續審計一般跟據審計機構內部審計準則要求進行,覆蓋范圍僅限于上一年所有內部審計實施項目,這些項目往往針對審計機構集團本部、直屬機構,對于控股子公司和境外機構所進行的審計項目則沒有明確要求,而審計信息化下的內部后續審計工作則要求實現機構與項目全覆蓋。一是被審計機構全覆蓋,包含被審計機構集團本部、直屬機構、控股子公司和境外機構的所有審計項目的整改情況都要進行內部后續審計。二是審計項目全覆蓋,除責任審計、專項審計外等內部審計項目外,審計署、人民銀行、銀監會、財政部及其各級機構開展的審計和業務檢查活動以及委托社會審計所進行的審計項目,都要進行內部后續審計。
2.內部后續審計日常監測要求實現信息化
傳統內部后續審計按要求每年開展一次,由內部審計機構根據審計計劃統一組織和安排實施,其主要是對整改結果進行事后審計監督,而審計信息化下的內部后續審計側重于對整改過程的監測和整改結果的審計監督。這種雙重并重的改變,一是要求建立非現場監測機制。非現場監測主要通過機算機審計監控分析系統、內部審計工作平臺、內控合規管理信息系統等系統進行,跟據整改轄區、內部后續審計規定和非現場監測要求進行,目的是對整改過程進行持續監督,建立常態化監督機制,督促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實現風險可控。二是要求明確非現場監測職責、規范非現場監測程序。整改機構和內部審計機構要明確各自職責、規范非現場監測程序,整改單位要負責本單位整改工作的開展,落實問題整改,向內部審計機構報告整改情況,提交整改資料和證明;內部審計機構按照“守土有責”的原則,落實管轄區域內整改機構非現場監測的組織、實施,建立整改臺賬,編報審計信息、發布整改情況通報,對整改單位的整改情況進行持續在線跟蹤監測。
3.內部后續審計現場作業要實現整改現場審計與非現場監測的相互結合
傳統內部后續審計在實施現場作業之前,要經過收集審計資料、問題梳理分類、篩選內部后續審計重點、下發內部后續審計通知等步驟,內部后續審計問題清單根據篩選結果形成,清單所列示問題將被逐個進行審計,清單以外問題僅按一定比例抽查;而審計信息化下,內部后續審計則在日常非現場監測時就已對審計資料進行收集、對審計問題進行梳理分類以及篩選,底稿反映的每一個問題,其整改過程、整改結果均為非現場監測以及整改督導的對象。非現場監測的過程,是對審計問題普遍性、典型性和規律性進行分析提煉的過程,它以突出風險控制為重點,力求從規章制度、業務流程、體制等層面提出有針對性的審計建議,為現場內部后續審計做準備。整改現場審計與非現場監測的相互結合,主要體現在審計方法以及審計重點上。
(1)現場后續審計要求結合非現場監測手段運用適當的審計方法
一是核實,通過機算機審計監控分析系統、內部審計工作平臺、內控合規管理信息系統等系統,直接調閱查詢整改文件和資料,運用分析、復核等審計方法,核實整改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二是檢查,通過檢查和分析整改事項的當前業務狀況,揭示是否存在新的風險、問題或漏洞;三是驗證,通過以上系統提取被審計單位主要信用風險指標數據,對指標數據進行分析性復核,根據風險發生的區域、時間、業務品種、行業等特點,篩選出同類新發生業務的范圍,抽查部分新發生的同類業務,揭示同類同質問題是否反復發生,驗證整改工作的有效性。
(2)現場內部后續審計要求在運用非現場監測成果的基礎上突出審計重點
一是問題的整改情況,針對每個需內部后續審計的問題,對照行為糾正到位、風險防控到位和責任追究到位的標準,對整改情況進行審計,對于重點關注的審計問題要求做到違規原因未清查不放過,責任追究不落實不放過,制度缺陷未完善不放過,制度執行不到位不放過,現場內部后續審計著重于實質風險的化解;二是制度的完善情況,通過非現場監測,對審計發現問題的類型進行歸類梳理,重點關注制度、操作流程和管理層面的整改情況,防范系統性風險;三是整改工作的有效性,現場內部后續審計要發揮審計的再監督作用,不僅關注審計整改樣本風險緩釋和問題本身的整改,還要判斷被整改單位的風險控制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的變化程度,在幫助和督促被審單位進行問題整改的過程中,促進被審單位通過對問題的反思、流程的改進、系統的優化、制度的完善等,達到進一步增強風險防范能力、提高內控管理水平的跟蹤整改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