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穎 張維官
汽車產業日益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而汽車零部件作為整個汽車工業中的上游產業,在整個汽車工業鏈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然而面對我國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國外越來越多的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這對我國自主品牌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作為焊接與切割領域的專業媒體,為了使廣大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的未來發展以及對焊接與切割技術和裝備的需求,本刊記者特別采訪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陳元智。
龜兔賽跑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巧遲拙速”這個詞語的含義,故事告誡我們,雖然自身沒有明顯的優勢,但只要堅持不懈的前進,依然可以取得最終的勝利。針對我國的制造業,尤其是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巧遲拙速”的理念是陳元智主任在采訪過程中一直強調的,也是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最需要關注的一種重要發展模式。
據陳主任介紹,與國外知名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相比,我國企業缺乏精益生產的理念,在生產過程中常常忽視了對現有流程持續改善與優化,這樣的管理思想會導致現有裝備的潛能無法充分發揮,一流的設備生產出二流產品的現象時有發生。產品質量水平不高、一致性差是我們產品的通病,在面對國外企業強大的競爭壓力下,只有在生產過程中追求精益求精,消除一切浪費,才能保障產品質量穩定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精益生產的實質就體現在管理過程,包括人事組織管理的優化;推行生產均衡化同步化,實現零庫存與柔性生產;推行全生產過程(包括整個供應鏈)的質量保證體系,實現零不良;減少和降低任何環節上的浪費,實現零浪費;最終實現拉動式準時化生產方式。對于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只有將持續改善與在改善基礎上的技術革新相結合才能使企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汽車變速器
精益生產的核心是精簡,精簡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管理中一切不產生附加值的工作,旨在以最優品質、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對市場需求做出最迅速的響應。因此,為了能夠迅速地適應市場的變化,精益生產對焊接與切割裝備的自動化水平、質量可靠性、柔性化以及成本控制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焊接機器人在保障生產流水線暢通、焊接質量穩定性方面體現出了人工無法比擬的極大優勢;在成本控制方面,通過機器人的使用盡量縮短生產線,減少材料及能源損耗,降低因質量問題造成的報廢與返修成本;在生產柔性方面,當需要制造不同形式的汽車零部件時,機器人通過編程適應不同的焊接作業,焊接工作站具有適應不同零件的焊接夾具,以滿足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需求。

汽車零部件自動化焊裝生產線
然而高端設備并不能保證生產出百分之百的高端產品。據陳主任介紹,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線上人員對制造工藝的控制水平較低,致使產品質量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為此,焊接與切割作為制造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伴隨裝備水平的提升,相應的焊接與切割工藝也應不斷改進。隨著激光技術的發展,激光焊接與切割的應用也逐漸普及。目前激光焊接廣泛用到變速器齒輪、氣門挺桿、車門鉸鏈、傳動軸、轉向軸、發動機排氣管、離合器、增壓器輪軸及底盤等汽車零部件的制造中,成為汽車零部件制造的標準工藝。激光焊接部位幾乎沒有變形,焊接速度快,而且不需要焊后熱處理。三維激光切割技術在切割車身覆蓋件上的應用,不僅可以取代傳統制造工藝的修邊模和沖孔模,工藝步驟簡單、制造周期短、切割速度快、切縫寬度小、加工質量高,還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縮短新車型的研發周期。但自動化、智能化的設備與工藝并不能代替人,生產技術人員需要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優化工藝、改進設備,才能使企業穩步快速地發展。人才與先進裝備的有機結合,才是一個企業持續發展的源源動力。
201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2100萬輛,連續第5年全球排名第一。我國汽車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的發展。面對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博世、電裝、德爾福等已經進入中國的零部件巨頭正在擴大其市場范圍,還有一批國際零部件制造商正在紛紛進入中國,陡然增加了汽車零部件行業競爭程度。面對如此殘酷的市場競爭,我國零部件企業既要夯實自身的基礎工作,還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只有及時轉變發展觀念,尋求最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才能在汽車零部件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與陳主任交流的過程中,使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巧遲拙速”的精益生產理念,精益生產的模式未來將成為汽車零部件制造業提升自身競爭力主要發展方向。為了滿足精益生產的需求,裝備制造商不僅需要提升設備的質量精度與柔性,更需要關注與用戶的結合,適應用戶工藝的改進與升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