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蓓文
根據國務院公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擴大服務業開放是上海自貿區的一項重要開放措施,主要包括金融服務領域、航運服務領域、商貿服務領域、專業服務領域、文化服務領域、社會服務領域等六個方面。
自上海自貿區建立以來,國家、各部委和上海市政府聯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對《總體方案》的內容制定實施細則,并對部分原先存在的政策法規進行了調整,通過“法治化”為自貿區服務業擴大開放提供保障。主要內容可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醫療業務的對外開放;二是經營性合作培訓機構的對外開放;三是金融配套支持方案;四是暫時調整有關行政審批以及有關資質要求、股比限制、經營范圍限制等準入特別管理措施。
在目前已經出臺的政策法規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俗稱“央行30條”)和《國務院關于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暫時調整有關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文件規定的行政審批或者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的決定》。其中,前者不僅放寬了自貿區內注冊的外資企業(非居民)和內資企業(居民)在區內與境外之間調度資金的自由度,還放寬了區內企業和個人投融資貨幣兌換的自由度,對于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作用。后者的相關規定包括:在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外資企業經營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電信業務;允許外資企業從事游戲游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等措施。上述措施對于外商投資上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特別是,根據該決定以及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上海市政府發布的《關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對外開放增值電信業務的意見》,進一步開放上海自貿區七項增值電信業務,包括將電子商務外資持股比率提高至不超過55%,與臺灣方面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爭取到臺灣業者在福建從事電子商務所能享有的優惠相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目前尚未通過臺灣“立法院”審議)。可見,上海自貿區有望成為兩岸服務貿易進一步密切合作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