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艷

無論是在政府層面,還是ICT領域,智慧城市都是近年來最火熱的話題之一。最近兩個月內,就有北京國際設計周智慧城市系列展覽及論壇、中國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年會暨首屆中國市長論壇(無錫)、第二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創新交流大會(廈門)、高交會2014中國智慧城市專館(深圳)、中國(重慶)智慧城市高峰論壇等相繼召開。在政策利好的牽引下,智慧城市建設熱潮仍在繼續升溫。
智慧城市是使用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它涉及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交通、醫療、能源、安全、政務等等。智慧城市有助于推動政府提升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使城市管理更精細化;通過對生活環境的智能監測和防控體系,讓城市更加宜居;市民則能更便捷地獲得公共服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基礎。
智慧城市建設被視作中國實現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必要助力和支撐,目前已成為多個部委和各級地方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在科技部、工信部的指導和支持下,中國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先后分別成立。住建部已經公布了193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近期又和科技部聯合啟動了2014年度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申報工作。去年,住建部與國家開發銀行達成協議,后者將在“十二五”的后3年內,提供不低于800億元的投融資額度支持中國智慧城市建設。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各級城市政府是責任主體。發展智慧城市意味著市政設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級,以及服務模式的創新和優化等等。有關財政資金將重點投向基礎性、公益性領域,優先支持涉及民生的智慧應用。
在去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各試點城市要出臺鼓勵市場化投融資、信息系統服務外包、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等政策。今年8月,發改委和相關八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標。在投融資機制方面,對于在國務院批準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額度內,各省級人民政府要統籌安排部分資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設。城市人民政府要建立規范的投融資機制,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募集資金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嚴禁以建設智慧城市名義變相推行土地財政和不切實際的舉債融資。
有統計稱,“十二五”期間,全國智慧城市計劃投資規模預計將超過1.6萬億元;另據工信部官員表示,智慧城市建設未來的全球市場規模預計約為40萬億美元,中國估計將有4萬億元人民幣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