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潔


用IT思維改造傳統農業,實現有機農產品定制化。
周末的早上,記者在北六環外昌平百善鎮的阿卡農莊見到了從集市匆匆趕來的江宇虹。見面后的幾句寒暄 “不好意思我來晚了,我剛剛去集市用家里的兩頭奶羊換了一頭驢……”,讓我們對這位劍橋大學管理學博士、戴爾大中華區前高管、21世紀新農人的生活充滿好奇。
無心成就的事業
2011年,江宇虹懷孕了,作為一位準媽媽,對于食品安全格外重視起來。于是她和丈夫從北京市區搬到了順義,在那里租了20畝地,自己畫圖紙蓋房子、種地、養雞、養牛,所有蔬菜水果肉蛋奶全部自給自足。
“超市里20多塊錢一斤的蔬菜也不很放心,因為住在農村,去農村考察很方便,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有機蔬菜基地允許外人看,我們能看到的都是車間,在對蔬菜進行包裝。還有就是一輛輛大車從新發地那邊拉著蔬菜過來,再進行包裝。”江宇虹感嘆到,現在人做農業更愿意做一些表面上的事情,因為不放心,所以她選擇了自己種菜。
江宇虹身邊幾位當初戴爾同事和圈中好友對租地種菜很有興趣,也希望能有個自己的菜園,吃上放心安全的有機蔬菜。江宇虹就打算租一兩個大棚,滿足朋友的需要,但當地規定一次至少租10個棚。在IT圈打拼多年的江宇虹在與一家跨國公司的朋友聯系后,很快就將多出來的8個大棚銷售了出去。那家公司將大棚委托給江宇虹打理,大棚里采摘的新鮮有機蔬菜作為福利發放給公司員工。這讓江宇虹看到了商機,于是她開始將大公司作為目標客戶,為這些企業提供有機蔬菜的相關服務。企業采用預付費的方式,每年根據江宇虹提供的蔬菜單選取要種植的蔬菜品種,江宇虹負責種植和維護,并在蔬菜成熟后采摘并分裝好配送到企業。
只因為自己想要吃到好吃又安全的農產品,無意間成就了這個農場的項目,幾年間農場規模不斷擴大。江宇虹的目標也已經由最初給自己的孩子吃上安全的農產品轉變為讓更多的人享用到安全可靠的農產品。
江宇虹的做法顛覆了傳統農業先種后賣,種什么賣什么的模式,而是根據客戶需求定制化生產,而這種定制化、預付費的模式也讓農場項目實現了“零投資”的“輕模式”運營。
用IT思維改造傳統農業
江宇虹認為,IT代表的是一種變革的精神,IT所做的不是讓你種出來東西更多更好,而是讓你換一個角度去思考農業,用IT化的思維去思考。“我們做IT的人去做農業切入點是不一樣的,我們看農業的角度一定是不一樣的。因為IT研究市場、研究消費者需求,就像蘋果手機,它一定是做了許多用戶分析之后再去生產產品。這是做3C類產品的人的一個共性。而傳統農業就是我們先生產出來一堆東西,不管有沒有人要,生產出來我就去賣,不考慮是不是有人買。”
通過前期對農業市場的考察她發現,傳統農業還很落后,農民種菜還是特別原始的狀態。這個產業需要從模式上去改變,她將IT思維移植到新農業生產上,將任何事情都流程化、系統化、標準化、數字化。
其實在2011年的時候,北京已經開始有一些農場了,比如小毛驢。江宇虹在前期考察過程中也去看過,在她看來,小毛驢更適合作為一個公益項目,比較像NGO的作法。“商業是要解決規模化的問題”,江宇虹說,“一個公司如果不能做成規模化那就不行,能做成規模化一定是符合大眾需求的、有生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她想做的新農業絕對不是靠政府來補貼或投資來做的,那么首先就要用市場的方式來解決。“我要有大量的客戶群,我要有普遍的消費適用,只有這樣的商業模式才能運轉起來。”
現在北京周邊有很多小農場,但都是在100多會員的狀態下徘徊,這種狀態勢必會引起許多問題,比如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水平跟不上等問題。所以要想生存發展,必須要破解規模化的瓶頸。
阿卡農莊采用會員制,分為企業會員和家庭會員兩部分,甲骨文、惠普、豐田、福特、埃森哲等跨國企業都是阿卡農莊的會員。農場為客戶提供有機托管種植服務、農產品配送、親子自然教育、特色活動等綜合服務。在品質與服務的雙重保障下,阿卡農莊的會員流失率只有5%,而其他農場的會員流失率高達70%。
阿卡農莊不僅僅是一家農業企業,而是一家基于云服務架構的農業服務公司。“先有客戶訂單再進行生產,消費者就是投資者,用客戶投資的錢為客戶做事情。越來越多的人要參與進來,越來越多的資源要進行整合。我們所做的更多的是資源的整合。”江宇虹說,“很多IT公司就是這樣起家的,我把這樣的方式引入到了農業中。”
做真正的有機農業
說到阿卡農莊與其他農場的區別的,江宇虹非常自信地說,“最大的區別是真的不用化肥,真的不用農藥”。在她看來,只有真正把最基礎的事情做好才能被認可。
江宇虹告訴記者,在國外有機蔬菜的價格也比普通蔬菜要貴出20%~30%,這并沒有超出消費者的承受范圍。但是在我們國內市場上,貼著有機標簽的蔬菜價格是普通蔬菜價格的5倍、10倍甚至更高。這遠遠超出了普通消費者接受的范圍。而這些貼著有機標簽的蔬菜,又有誰敢承諾百分百的零化肥、零農藥、零激素、零轉基因?
不用化肥和農藥對于產品確實會有影響,但是通過生物技術完全可以達到防治病蟲害的效果。江宇虹將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形象地比喻為“中醫”,平時注意防治結合,就可以有效杜絕病蟲害的發生,如果等到病蟲害大規模爆發的時候,生物技術的效果就非常有限了。因此阿卡農莊在日常的消毒等環節都格外嚴格,就是要將病蟲害發生的幾率降到最低。對于常見蟲害,比如綠葉菜長了蚜蟲,就可以用食蟲螨來治蟲,食蟲螨只吃蚜蟲不吃植物,所以是絕對安全可靠的。
生物制劑的成本會比農藥貴十幾倍甚至幾十倍,而且實施起來比較麻煩,這也是農民不愿意采用的原因之一。但是,這個成本體現在菜價里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比如不上農藥,每斤蔬菜價格貴1元錢,消費者還是能夠并且愿意承擔的。造成目前菜價高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生產環節,而是中間渠道流通環節。因此減少所有中間環節才是降低菜價的一個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2013年10月,阿卡農莊開始進入1200家高端社區,建立100家社區服務站,實現冷鏈物流宅配。今年初,阿卡農莊開始搭建電商平臺,真正實現綠色農產品直供銷售。
阿卡農莊是北京唯一沒有圍墻的農場,“我們引入了歐盟的PSG認證(參與式認證),這個標準要高于有機農業,讓消費者見證整個生產過程。”江宇虹告訴記者,“我們在合同中向客戶承諾,絕對不使用化肥和農藥,絕對沒有激素和轉基因。”
農產品信任危機一方面讓江宇虹的生活回歸田園,另一方面也讓阿卡農莊的生產和運營不斷改進和提升。江宇虹拿著自己家種的小麥去村里磨面的時候發現,農民在磨面的過程中不斷向機器里添加增白劑和滑石粉,這樣面粉看起來更白。即使你不添加,也避免不了機器中殘留的那些混入面粉中。于是她用自己兩頭產奶的奶羊去集市上換了一頭驢回來,自己用石磨磨面粉。或許你覺得她活得太精致,甚至覺得她矯枉過正了,但是,若不是她這種執著認真,怕也做不成今天的阿卡農莊。
2013年,阿卡農莊所有大棚都安裝了物聯網設施,并向會員推出了App服務,會員可以通過手機實時了解菜園空氣指數、溫度等指標,以及種植品種生產全過程。借助IT手段,讓消費者更好地參與到生產的過程中來,也讓阿卡農莊的生產過程更加透明。
食品安全的危機讓很多像江宇虹一樣的媽媽為了孩子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安全,江宇虹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重視農產品安全,通過阿卡農莊讓一二線城市實現食品供給的安全。如今阿卡農莊在北京周邊接手了許多閑置大棚,擴大有機蔬菜的生產規模。在河北肅寧建立了綠色養雞場,在內蒙古赤峰建立了有機牧場。在有機大米和安全食用油項目上,阿卡農莊也在持續推進中。她堅信,未來一到兩年內這個市場將會發生改變,會有更多的人愿意來做有機農業,有更多的人愿意接受有機食品。
阿卡農莊通過與銀行合作,以金融服務的形式加速有機農產品的普及,讓普通老百姓可能吃得起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最近,阿卡農莊就與銀行合作,以京東為銷售平臺推出了“北京小灶”,讓更多消費者可以免費吃上有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