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偉

24個小時,阿里巴巴“雙11”銷售超過571億元,同比激增59%,亞馬遜、蘇寧等平臺銷售額、訂單數同樣漲幅驚人。據星圖數據統計,當天全網銷售額為805億元,包裹數達4.09億個。
另據商務部數據,僅2014上半年,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近1.1萬億元,同比增長33.4%,相當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4%。
毫無疑問,隨著阿里巴巴在美國IPO,一系列山雨欲來的信息顯示,商業電子化已經聚能成勢,電商巨頭們初戰全面告捷。而下一步,電商巨浪會不會進一步登場入室,成為互聯網革命的當紅主角?
恰如海爾創始人張瑞敏所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所以,一切商業的背后,都是效率高下的競爭,都是用戶習慣的占位。如今的電商,已脫離用低價切割市場的初級階段,進入到“產業運營與消費者心智、體驗”的“高維”競爭,商業賣家們將不得不面對效率與用戶習慣的終極之戰。
由此,一方面,傳統的商業賣家們極力借助電商轉變自身,從供應鏈管理、銷售方式、營銷方法等角度切入,尋求深刻的自我顛覆,向著另一個層次邁進。其核心,就是要克隆電商的創新基因,推動其本已強大的經濟實體。
對這群改革先鋒而言,IT教父柳傳志的說法最為受用——早一步是死,晚一步是死,早半步得生。畢竟,在電商領域開疆拓土的先烈們都已隨風而逝,踏著他們留下的足跡,總結他們失敗的經驗,正可以獲得那“半步”的商業先機,避免如柯達、諾基亞、摩托羅拉一般的悲慘命運——或忽然崩塌,或成為他人的養料。
個中關鍵在于,這群先鋒能誠心學習互聯網思維,從而,既能維護商業本質的“道”,又能利用創新科技的“術”;既能打破原有格局,又能平衡由此引發的利益矛盾。如此,在電商大潮中狂歡,便自然而然。
另外一方面,有著相對純粹的互聯網原生基因的電商咖,則在不斷開辟新領域,并力圖裹挾更多的賣家“同呼吸共命運”。要么“走出去”(國際化),要么“沉下去”(電商下鄉),要么“深刻地鏈接用戶”(移動化),要么“高效地連接供求”(圈地建倉、優化物流供應鏈),開始從跑馬圈地的追求規模,轉向垂直細分的精耕細作。
如今,阿里正在這些細分方向多箭齊發;亞馬遜則期望借直郵、海外購異軍突起;蘇寧和唯品會便從物流供應鏈角度構建競爭壁壘……巨頭們正在身體力行地告訴商業賣家們“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的真諦。
過去,有人說金融是萬業之王,覆蓋一切商業,但現在看來,互聯網化的新技術才是真正的王,它將引領一切商業“觸電”,重新改寫各個產業DNA,“商”的本質加上“電”的技藝將重構整個商業版圖。
還有賣家在圍觀、踟躕、三思而后行?或許,所有的思考早該從“為電而商”的主題上挪開,轉而進入“等待黃金時代”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