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杰


無論是建設理念,還是運行方式,這都是一個全面擁抱互聯網的產品。
今年8月中旬,一款名為“我的南京”的APP在各種移動應用市場正式上線公測。截至10月底,集聚的用戶數已經近10萬人次,總計有300多萬人次使用了APP中的南京資訊、公積金、社保、實時路況等應用服務。
南京市信息中心負責人介紹說,從公測到正式上線以來,“我的南京”快速迭代,不斷增加新的信息服務,優化用戶體驗,到10月中旬,版本已經更新了30~40次。
目前,我國已經有數百個城市啟動了智慧城市項目,希望改變傳統的運行模式,讓城市更環保、更節能,乃至獲得全新的經濟生態,找到未來城市的可持續化發展之道。無論有著多么宏大的目標,人永遠是組成城市的主體,讓生活更美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
“我的南京”就是一個創新公共服務體系,聚焦生活本身的應用。其采用了云計算、城市大數據分析、實名認證、智能語音私有云、3D導航以及高效資源管理和安全增強等一系列最新技術。該APP分為我的家園、城市頻道和智能語音三個功能區。
但這樣的應用能否成功,技術并不是最大的挑戰,難點在于其能否組織和匯聚足夠多的有價值公眾服務資源。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頂層設計和規劃。
智慧城市
作為智慧南京的城市智能門戶,“我的南京”可以幫助南京市民隨時隨地獲得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生活、醫療、交通、旅游、政務、資訊、辦事等各種信息服務。這些信息和應用服務過去散落在政府各個職能部門和各種公共事業單位,現在它們整合和共享到了公共云平臺之上,并通過“我的南京”免費提供給了市民。
該負責人說,“我的南京”表面上看只是一個APP,在其背后卻是南京智慧城市建設的縮影。早在2011年底,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發展規劃,就將建設城市智能門戶列為了重點發展戰略。南京市信息中心承擔了智慧南京建設的具體推進工作。
一年之前,南京市政府出臺了《智慧南京頂層設計總體方案》,其中,城市智能門戶項目是智慧南京綜合應用體系內集成應用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 “智慧南京”在應用領域取得的各項成果。
正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信息資源的匯聚和共享亦需要一個過程。城市智能門戶由一個開放的、標準的公共服務基礎支撐平臺和模塊化的應用服務構成。該平臺建設在南京市政務數據中心云計算環境之上,由其統一提供基礎軟硬件資源。各個職能部門和社會第三方可便捷部署和建立模塊化的各項應用。
“我的南京”實為眾多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在同一個目標下,共同推出的創新應用。其首批聯合建設單位,包括了南京市發改委、公安局、人保部、交通運輸局、農業委員會、衛生局、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社會保險管理中心、紅十字血液中心,以及南京市信息中心等,而支持單位則涵蓋了南京市市民卡、水務、燃氣、公共自行車等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公司。
這是一個雄心勃勃而又龐大的計劃,將如此多的信息集合并開放出來,信息安全是一個絕對不能忽視的命題。
涉及到具體個人信息的開放,對用戶一定要有完備的認證機制。一方面APP要確保是本人登陸,另一方面要保證登錄者只能看到自己的信息。
只要具有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在“我的南京”上實名注冊:擁有南京戶籍,辦理了南京居住證,辦理了南京市民卡,在南京繳納了住房公積金、社保,在南京申領了機動車駕駛證或者辦理了南京籍機動車號牌。
市民可以輸入身份證號碼、公積金查詢密碼、手機號碼;也可以使用具有NFC功能的手機讀取市民卡信息;或者上傳手持二代身份證的上半身正面照片等,經系統驗證后完成實名認證注冊。好友推薦的注冊用戶,通過已獲取的激活碼,輸入手機號、身份證號碼、激活碼,也可以在系統認證后完成注冊。為了確保安全,注冊成功后,市民每次訪問“我的南京”,都需要輸入登錄密碼。
智慧生活
認證和注冊,其實是一個將市民在南京生活和工作的相關信息,在大的數據平臺進行對應的過程。市民通過認證之后,就能看到與其有關的信息和數據。
這無疑是一個“私人定制”的APP,在“我的家園”中,南京市民可以查詢水費和燃氣費,了解自己的用水、用氣量趨勢,查看本人公積金匯繳和使用明細,查看自己社保五險的繳納情況,查看名下車輛的交通違章信息,包括違章的時間、地點和現場照片,市民也可以上傳本人行駛證與車輛合影,通過審核綁定非自己名下的其他車輛,這些違章信息也會通過APP提醒到市民。
“我的南京”也向市民提供了健康管理服務,在南京的一些試點地區,如鼓樓區中央門街道下屬的所有居委會內,本社區居民持身份證就可以免費測量血壓、血氧、心跳等健康指標,這些信息可以依據市民要求推送到相關賬號,市民登錄后就可以了解自己或家人的健康狀況。
每一個實名認證的用戶,在“我的南京”上都會獲得一個大容量的云儲存空間,用戶可以上傳文件、照片、視頻、通訊錄等個人信息,市民還可以將個人信用檔案,自己在南京三甲醫院的醫檢報告,過往獻血記錄、電子病歷等下載到云空間中查看。
相比聚焦于個人生活數據需求的“我的家園”,“我的南京”的“城市頻道”提供了大量與城市相關的公眾服務,包括交通出行、航班車次、導航、旅游、醫療、天氣、空氣質量等信息服務,以及便民電話、南京資訊、身份證驗證、同名查詢等實用功能。其承載的是南京智慧城市框架下的智慧醫療、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等應用服務。
其中,暢游南京介紹了南京所有3A級以上風景區,及其周邊交通線路和美食等信息,而通過APP的刷一刷功能,持有NFC手機的市民可以隨時查看其市民卡、公交卡的消費記錄。依托公安部門的監控數據,市民還可以通過“我的南京”了解道路的實時路況,甚至可以看到一些主干道的實時交通視頻畫面。
南京政府網站群的各種政務資訊會同步推送到APP上,市民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獲知南京市的重要新聞,以及一些與公眾、民生有關的各類公告等信息。
南京是一個擁有成熟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城市。打算借用或者交還公共自行車時,市民可以通過“我的南京”在地圖定位自己的位置,并了解周邊有幾個自行車站點,最近的站點在哪里,每個站點當下有多少輛自行車可供借用,每個站點還有多少個車位可供還車,這避免了以前市民想要借車時,到了地方才發現沒有車,想要還車時,到了才發覺沒有空位的情況發生。
此外,市民還可以在“我的南京”上查詢和搜索各種醫保藥品,了解其支付類別、醫保比例等信息;查詢南京市最新的血庫信息,查找獻血站點,了解血庫中哪種血型充足,哪種血型短缺,以決定自己是否要獻血;而身份證驗證功能,則可以核實南京地區人員信息的真實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市民的日常生活交易提供了保障,例如在雇傭保姆時,市民能夠通過APP來核實對方的身份。
今年8月,青奧會在南京舉行,“城市頻道”臨時更名為了“青奧頻道”,開發了青奧專版,為市民提供青奧賽事日程、賽時資訊、3D場館導航等服務。
“城市頻道”中的許多公眾服務同時開放給了非認證用戶,外地到南京的游客,用手機下載“我的南京”后,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公共信息,例如旅游、道路、天氣等信息。
“我的家園”、“城市頻道”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務,而“我的南京”中的“智能語音”功能的打造則是為了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市民對著手機麥克風講出需求,通過語音智能分析與匹配,馬上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搜索內容。例如,想要了解南京新街口的實時路況,在說出新街口之后,該路段的實時路況和地圖就會立刻顯示出來。這個功能擴展了APP的應用場景,用戶在開車或步行等不便輸入文字、不便做交互操作的時候,也能獲得服務響應。
智慧生態
事實上,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的大潮之中,像“我的南京”這樣為公眾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的創新應用并不多見,其大幅提升了政府和各種單位中用戶數據的利用率。
對于南京市而言,在將各種信息資源匯聚整合,打造智能門戶,推出APP之后,更為重要的任務是,要盡可能吸引廣大市民使用這個產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信息惠民。
大量新的功能和服務,如智能家居、居家養老、在線支付平臺對接、掌上辦事大廳、與政府有關的辦事告知等,也正在醞釀推出之中。
例如,“我的南京”正計劃開通120急救服務,市民撥打120后,急救中心能夠直接定位到其位置,減少了描述地點的環節,市民也可以看到正在趕來的救護車的行車路徑,第一時間做好準備,爭取到寶貴的救治時間;在發生小型交通事故時,通過“我的南京”,事故雙方及時將現場照片上傳,就可以完成處理,他們甚至還可以使用APP呼叫拖車等相關服務;一些實名的本地社交服務也在開發之中,這些社交過程都會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可以整合場館、俱樂部、會員、教練等資源,搭建集健身、交友、購物于一身的體育社交平臺。第三方軟件公司也將會被邀請到平臺上來,開發應用和服務。
該負責人說,“我的南京”將成為南京市民以及在南京工作、旅游人士的掌上生活助手,持續增加的、滲透到生活各個領域的豐富應用,將給人們提供越來越多的幫助。
“我的南京”最終將會成為南京市民離不開的城市全媒體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而未來,政府部門也能夠通過對海量用戶訪問數據的大數據分析,了解市民的需求,提高響應能力,改進和優化服務,實現智慧決策。
在南京市的規劃中,城市智能門戶將以政府運營為基礎,帶動配套的物流服務、社區服務、電子商務、IT智慧服務和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金融服務等支撐業務的發展,打造出圍繞市民公共服務的全新商業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