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友
摘要:歷史學科中內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在歷史教學中更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285-0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教師而言,不僅是全新的教學內容,還是對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都是嚴峻的挑戰。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的最高目標。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殺人搶劫等違法犯罪案件屢有發生與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很大的關系,而歷史學科中內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在歷史教學中更有利于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為歷史教師應該用人類歷史中最優秀的文化成果去“滋潤”學生,使廣大學生真正深受啟發,融入崇高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認識,從而付諸行動。
1、教師要加強自身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
教師是發展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缺乏人文意識,學生就無法在其教學活動中充分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這就要求教師本身應具有深厚廣博的知識,充滿個性魅力;要加強人文修養,富有人文氣息,具有高尚人格。只有這樣的歷史老師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高品質的學生。作為一名教師,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應拓寬視野,加深思維深度與廣度,注意向名師學習,揚長避短。教師在課堂上,要堅持“民主平等”“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格養成,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2、歷史課堂教學加強情感的投入與陶冶,確立每課人文素養教育的重點內容,挖掘歷史知識中的人文素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素材,或進行知識拓展,對學生進行激勵、感染和影響,滋潤和震撼學生的心靈。如在必修1“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的教學中,我們要突出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和自信感、愛國主義情感、理智感、主體觀、公民觀、民主觀、法制觀及如何客觀看待東西方政治文明的演進等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古代政治史,要突出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封建制度長期領先于世界,造就古代中國宏大、統一和強盛,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褒揚古希臘的民主精神、古羅馬法律體系的博大縝密,以培養學生的民主觀、法制觀。同時向學生講明兩種政治文明各有優劣,培養學生能客觀公正對待不同歷史事物的能力和素養。
近代政治史,要通過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勵的英勇斗爭,先進人物不少的濟世圖存的主張,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通過世界上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現實,中國自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創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讓學生明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同時須客觀公正地評析近代歐美社會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既要看到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侵略擴張特性,也要肯定其對“民”的高度重視,宣揚的社會理念,諸如“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等思想,我們要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進行實事求是的褒揚,充分肯定它們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從而為學生樹立公民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掃清障礙。
現代政治史,通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和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曲折發展,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作為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帆風順,培養學生辯證、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和素養,從而樹立起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其實,歷史教學的每一節課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平臺,只是我們歷史教師要善于挖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深刻體會,并以實際行動追求崇高的生命質量和人生價值。這樣我們也就實現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達到了教學目的。
3、積極營造和創設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懷,拉近人文素養教育與現實的距離
在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應多方面積極提供或創造通過歷史人文知識競賽或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幫助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人文知識,增強人文意識,使人文素養教育與現實結合,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際性的效果。
4、積極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新課程理念要求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新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動機真正來源于學生內心。所以,自主學習方法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必然選擇。一味被動的接受,使學生失去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從而不利于其積極主動探索和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形成。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作用。合作探究,有利于學生形成合作意識、團隊意識,真正體會自我價值與集體利益的關系,真正享受通過自我努力,集體利益的實現,享受自我的滿足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