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倫亮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合作學習方式的大力推廣,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也步入了許多誤區,特別在某些公開課、觀摩課中表現尤為突出。如:過分強調小組合作學習而輕視其他學習方式;只求合作學習的形式而輕效果;只重合作學習方式的實施而輕過程方法的指導等。那么,怎樣才能發揮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優效果呢?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將原理、過程與操作方式分述如下。
關鍵詞:教學優化;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356-01
一、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
1、建立合作小組。學生的學習能力、個性特長、成長經歷等方面差異很大,教師必須周密計劃、合理安排好性格內向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否則他們將游離于學習活動之外,最終降低合作活動的效果。因此,分組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各方面差異,如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分組,從而實現可合作性。每組4-6人組成,每人在組內有不同角色,如組長、記錄員、中心發言人等。組長一般由組織能力強、學習成績好或具備合作意識的學生擔任。同時,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動態,適時進行組間成員的調整。
2、培養合作意識。合作學習是一種成員之間的孩子互助活動,以成員的相互合作、相互作用為小組前進的動力源泉。而現在的學生大多缺乏合作意識,教師要善于通過激勵性評價手段,如定期評選“優秀學習小組”、“最佳合作團隊”、“明星發言人”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功與愉悅,讓學生感悟到合作的必要性,從而增強合作意識,主動發揮潛能。
3、設計合作方式。合作學習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的語文教學內容都適宜采用。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知識的前后聯系以及所涉及問題的性質等諸多因素而定。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可開展以下幾種合作方式:
(1)問題探究式。語文課堂的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解讀,并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升華認識。
(2)課外活動式。本著“生活即語文”的原則,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如七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活動《漫游語文世界》,確定參加小組,明確任務:安排學生到街道、社區、機關、商鋪或在電視、書刊雜志上搜集錯別字、廣告語、標語等相關內容;然后經組內整理綜合并編寫成冊于班級主題活動中交流。
(3)互助學習式。每個班級幾十個學生,其語文知識水平往往參差不齊,搞好后進生的幫扶工作是提升班級整體語文成績的有效措施之一。班上成立語文學習幫扶小組,由語文能力較強的多名學生擔任組長,分配給幫扶對象,分析被幫扶學生的實際情況,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制定有針對性幫扶計劃和措施。實踐證明,這是一種雙贏的合作學習形式。
(4)作文評改式。語文教師工作量大,評改學生作文常常占用大量時間。為此,可以專門成立作文評改小組。挑選班級中寫作能力強,具備一定寫作理論知識的學生5-8人組成一個評改小組,每個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可負責5-10名學生的作文評改,且指定組長搜集整理該次習作得失并由學生在課堂上講評。
(5)角色表演式。小組成員運用已經掌握的語文知識對所學內容進行模仿創作、改編、表演。如教學《石壕吏》之后,安排學習小組長(即導演)組織各組員改編、排演課本劇。通過小組合作更深入理解文本信息并提升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合作學習的優化策略
1、明確目標。在進行合作學習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用較短的時間,協調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完成學習任務。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那么合作學習也只是一種熱鬧場面,導致無效的合作學習。
2、整合時間。教學中有些問題的難易程度會出乎教師的預想,從而出現討論、交流的時間過剩或不足的現象,導致教學無法正常、順利進行。所以,教師對預設問題所需時間應有充分的考量,既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思考、交流時間和發表見解的機會,也不會因時間緊促而撲滅學生的探求興趣。
3、合理評價。小組合作的學習重在學習過程,因此學習評價也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這些評價方式可單獨運用,也可交互使用。教師應重視評價的激勵功能,力求促使學生互助合作、積極進取。
4、師生合作。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絕非是放任為之,而是由過去單一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應主動參與其中,以便更好的組織、引導學生開展學習交流。
三、合作學習應解決的幾個問題
1、學生以旁觀者自居,不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此類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而自卑或性格內向不善交流,也有學習興趣低或者因組內成員之間不和等因素,教師面對此等情況首先要培養他們互助意識,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然后在小組活動中予以重點關注,取得成績時及時捕捉并鼓勵,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合作中來。
2、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偏離“議題”。這種現象的發生一般有兩種情形:一組長組織不力而導致個別組員故意不合作,或者閑談甚至搗亂;二是教師對預設問題的難易程度把握不準,致使學習討論難以繼續深入進行。分清緣由,區別處理。
3、合作學習中使用參考資料不當。當前,學生手中占有的各種教輔資料比較齊全,教師在教學中所預設的問題大多“逃不過”教輔資料的“薈萃”,合作學習由此變成了查找資料。因此,合作學習中務必杜絕這種缺乏思考而“播報答案”的現象。
倡導主動參與、善于合作、樂于探究的合作學習意識,進一步優化語文教學的實效,是教師不斷努力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