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榮,孫 瑛,金 嵐,魏 敏,鮑 勇
家庭醫生制建設是我國醫改的重要內容,是分級診療服務建立的基礎;家庭醫生既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也是合理使用醫療費用的守門人[1]。通過整理閔行區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狀況,進行微觀分析,提出完善家庭醫生制簽約服務的建議,借此希望為加快家庭醫生制建設提供實踐參考。
2011年12月和2013年12月,采用多時段隨機個體抽樣法,對來院就診的同一組居民200人進行攔截式調查,直至達到所需樣本量。調查所用的滿意度調查表,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能夠準確反映居民對家庭醫師制度的現狀評價。所有調查員均經過統一培訓,各調查組設質量控制員,負責過程監督和結果核對,保證數據準確、真實。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簽約醫生工作情況比較 2011年和2013年的調查表數據分析顯示,簽約醫生的主動服務性明顯上升,對居民的健康評估次數增多,健康檔案的建設得到完善和落實,家庭醫生組織的健康教育及咨詢活動數量增多,發放健康教育資料的次數增多,了解病人血壓、血糖并給予用藥和生活方式指導的情況增多,幫助轉診的次數增多,越來越多的居民知道自己簽約的家庭醫生是誰,知道家庭醫生有固定的門診時間。見表1。

表1 2011年和2013年家庭醫生工作情況比較(n=200) 人(%)
2.2 對簽約醫生工作情況滿意度比較(見表2)
3.1 增加簽約居民數
3.1.1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家庭醫生簽約率 家庭醫生服務雖然已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但居民對家庭醫生目前的服務內容缺乏深入了解,出現部分家庭醫生“簽而不約”[2]。因此,必須加大家庭醫生服務的宣傳力度,提高老百姓的知曉率。

表2 2011年和2013年家庭醫生工作情況滿意度比較 人(%)
3.1.2 落實社區首診制,發揮社區優勢 切實推進“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家庭醫生制度[3],充分發揮社區優勢,促進有序診療,合理利用衛生資源,同時緩解二級、三級醫院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
3.1.3 擴大簽約隊伍,從“老病人”開始[4]要求責任醫生將每一名粉絲發展成每一戶家庭。為簽約家庭提供健康教育、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指導,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加強慢性病管理等個性化服務。
3.2 充實簽約服務內容
3.2.1 建立家庭醫生顧問團 聘請社區內二級、三級醫院退休的專家、教授擔任家庭醫生顧問團,家庭醫生可以隨時電話聯系醫學顧問,求解醫療中的疑難問題,取得老專家的幫助,提高家庭醫生診療水平[5]。顧問團的專家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專業輔導,舉辦健康講座,參加會診查房,在家庭醫生與居民之間搭起一座健康之橋。
3.2.2 提供優先專家預約服務[6]凡簽約居民因病情需要,家庭醫生可以在社區通過上海市專家預約就診平臺(95169)或自助掛號機(轉診直通車)直接預約專家。
3.2.3 開展社區老年護理 主要為居家老人服務,內容包括基礎護理、常用臨床護理以及相應的護理指導。每次上門服務時間為1h,輕度病變(限孤老)每周上門服務1次,中度病變每周上門服務2次,重度病變每周上門服務3次。
3.2.4 組建區域性健康管理組織,提供統一的家庭醫生工作網站[7]開展家庭醫生信息公示、家庭醫生助理與簽約居民的實時溝通、簽約居民網上醫療咨詢、網上健康評估、網上滿意度測評、鏈接社區高血壓網絡管理平臺。同時建立“家庭醫生微博群”,實現醫生與居民的直接互動服務。
3.3 增強簽約服務滿意度和依從性
3.3.1 出臺指導性文件 市、區衛計委需要出臺統一的服務規范和操作流程手冊,給予指導性意見。基本醫療保險對居民是否通過家庭醫生轉診實行差異化的醫保政策,使簽約居民能感受到簽約服務帶來的益處。
3.3.2 提升家庭醫生工作能力,增加居民的信任感有計劃、有目標的培訓能夠切實提高家庭醫生的臨床實踐和健康管理能力,能夠為簽約家庭提供覆蓋生命周期的健康維護服務,凸顯守門人的特殊服務優勢。
3.3.3 強化健康維護的目標管理[8]通過健康檔案,提供健康風險評估與干預服務,為簽約家庭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營養、運動、心理和用藥指導,支持開展自我健康管理,讓居民體驗到家庭醫生健康改善方法的效果。
3.4 增強家庭醫生簽約的動力
3.4.1 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有效落實考核指標[9]在完善家庭醫生考核體系后,家庭醫生工作指標應以簽約戶數(人數)、服務人次、服務質量為考核重點,以簽約居民滿意度來考核家庭醫生績效。
3.4.2 服務人群擴張,增加家庭醫生運能[10]隨著家庭醫生制服務簽約的推進,簽約戶與人數明顯超過了家庭醫生服務的常規比例,阻礙了家庭醫生制服務的深入開展。因此,在逐漸增加家庭醫生數量的同時,探索家庭醫生團隊的協作和服務的專業化分工,才能達到提升服務能力和降低服務成本的效應。
3.4.3 出臺相關政策性文件,增加政府投入 家庭醫生制服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家庭醫生承擔了更多的健康管理和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基本醫療保險應面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及家庭醫生,實行按簽約人數承包醫保費用的付費模式,體現家庭醫生在促進有序就醫和合理診療的對等權益。衛計委和財政部門也應出臺相應政策,對家庭醫生因簽約提供的健康服務提供經費補償,從而激發家庭醫生開展簽約服務的積極性。
建立家庭醫生制是醫改“?;?、強基層、建機制”精神的重要體現,是我國把基本醫藥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體居民提供的主要載體[11]。我國家庭醫生制度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結合實際工作不斷地創新和探索,同時也需要醫療、醫保和廣大居民能夠理解家庭醫生制建設的重要性和困難,共同努力,積極推動家庭醫生制簽約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1] 張曉紅,景蕙琳.社區家庭醫生責任制的實踐和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2,7(1):275-276.
[2] 倪金燕,白朝暉,繆棟蕾,等.家庭醫生制服務對高血壓患者家庭管理的效果評價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31):3595-3597.
[3] 張玉,馬安寧,蔡偉芹,等.國外家庭醫生制度對我國社區健康管理的啟示[J].社區醫學雜志,2011,9(19):5-6.
[4] 薛錦花.推行社區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模式存在的困難與對策[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1):125-126.
[5] 張亞君.社區居民對“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需求的調查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5):360-361.
[6] 林漢利,林愛華.社區家庭醫生責任制服務滿意度調查分析[J].醫學與社會,2012,25(5):68-70.
[7] 張曉輝.家庭醫生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干預效果評價[J].社區醫學雜志,2012,10(15):56-57.
[8] 張學標,王啟,周立志,等.社區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對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和效果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11,9(7):62-63.
[9] 呂軍雄.影響社區高血壓遵醫行為因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2):105-106.
[10] 王翠蓉,路云,包曉紅.高血壓病患者社區健康教育效果評估[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4):645-646.
[11] 劉風朔.972例高血壓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