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燕
2001年,Anderson等對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進行修訂,并從知識與認知過程兩個維度來重新劃分與界定學習目標,提倡使用“分類表”對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測評進行分類,從而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1]。目前國內(nèi)使用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進行教學評價的研究較多,但使用該理論進行教學設計的研究較少,筆者在本研究中應用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對《護理心理學》的教學過程進行設計,以期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表是一個二維表格,行和列分別由知識維度和認知過程維度構成,知識維度與認知過程維度相交之處構成分類表的一個個方格。任何一個強調(diào)認知的教學目標,無論是外顯的還是內(nèi)隱的,都能夠被歸于該表的一個或多個方格之中[2]。知識維度包括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四大類別[3]。①事實性知識:包括學科專家用于學術交流、理解以及系統(tǒng)地組織學科的基本要素。由術語知識、具體細節(jié)和要素知識組成。②概念性知識:包括關于分類和類別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的知識,是更為復雜的、結構化的知識形式。由分類和類別的知識、原理和通則的知識及理論、模型和結構的知識組成。③程序性知識:是關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識。由具體學科的技能和算法的知識、具體學科的技能和方法的知識及確定何時使用適當程序的準則知識組成。④元認知知識:是關于一般認知的知識以及關于自我認知的意識和知識。由策略性知識、關于認知任務的知識和關于自我的知識組成。認知過程維度包括記憶/回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6個認知類別[4]。記憶/回憶包括識別、回憶兩個認知過程;理解包括解釋、舉例、分類、總結、推斷、比較和說明7個認知過程;應用包括執(zhí)行和實施兩個認知過程;分析包括區(qū)別、組織和歸因3個認知過程;評價包括檢查、評論兩個認知過程;創(chuàng)造包括產(chǎn)生、計劃、生成3個認知過程。
在對2012級三年制高職護理兩個班學生(共46人,其中女生40人,男生6人)教學過程中,選擇一些章節(jié)的內(nèi)容(如感覺知覺的概念和特性、行為主義療法、認知療法等),設置合適的教學案例進行教學,包括課堂講解、課堂練習、小組討論等授課方式,使用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表制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和制定測評活動。以“行為主義療法”為例介紹分類表的具體使用情況。以一個案例導入和組織教學過程,案例的主要內(nèi)容是描述了一個考試恐懼癥的女孩的癥狀,提出一系列問題:①分析恐懼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和機制?②可以選擇何種治療技術,緩解女孩的考試焦慮?③該治療術的步驟和程序是什么?
2.1 制定教學目標 通過完成本教學案例,筆者預期學生能達到4個目標。教學目標1:習得關于“行為主義療法”的不同類型及適應證和各自的優(yōu)缺點。依據(jù)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該目標從知識維度上看,屬于概念性知識,認知過程是回憶和理解。教學目標2:為該女孩選擇合適的行為治療技術。屬于概念性知識,認知過程是理解中的分類。教學目標3:根據(jù)心理治療和系統(tǒng)脫敏療法的相關知識,為該女孩設計治療的程序和步驟,屬于程序性知識。應用或創(chuàng)造的認知過程,如果完全可以套用該治療的程序和步驟時,屬于應用的認知過程;如果還需要對程序或步驟進行調(diào)整,則是創(chuàng)造的認知過程。教學目標4:體驗自己在面對考試時恐懼、焦慮的程度,并應用所學知識進行緩解,并評價療效。要求學生能夠評價自身感受及應用該技術后的效果,屬于元認知知識,是評價的認知過程。各教學目標在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表中的位置見表1。

表1 陳述的目標、教學活動和測評在分類表中的位置
2.2 實施合適的教學活動 為了實現(xiàn)上述4個教學目標,設計、實施了4個教學活動,以期能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在分類表中的位置見表1。教學活動1:回顧前面介紹過的行為主義的基本理論,對所有理論進行分類,并指出不同類別的理論可作為不同行為主義治療技術的理論基礎。這一教學活動是為實現(xiàn)本次案例教學的準備活動,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1。教學活動2:講授行為主義療法中的5種主要療法:放松療法、系統(tǒng)脫敏療法、暴露療法、厭惡療法、正強化技術,采用了舉例說明、對比、分析討論影視錄像等手段,并結合案例為“考試恐懼癥”的女孩選擇合適的療法,這一教學活動是為了讓學生理解概念性知識,實現(xiàn)教學目標1和教學目標2。教學活動3:結合“考試恐懼癥”的案例,為該女孩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程序和步驟。這一教學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應用或創(chuàng)造程序性知識,實現(xiàn)教學目標3。教學活動4:指導學生進行放松訓練的演練,報告自我感受,并應用于實際生活情境的緊張狀態(tài)下,評價放松療法的效果。讓學生在考試緊張或其他緊張狀態(tài)下,為自己進行系統(tǒng)脫敏治療,評價療效。這一教學活動是為了讓學生能準確的認識自我和調(diào)整自我,實現(xiàn)教學目標4。
2.3 測評 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測評。測評1:通過課堂練習和提問,了解學生對各種類型的行為主義療法的記憶、理解程度。測評2:學生分組活動時,教師不斷巡視,一方面監(jiān)控他們的進展,確保每個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同時也可以獲得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真實評價。測評3: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對“考試恐懼癥”案例的討論結果進行匯報,給予評價。
3.1 一致性問題 從表1可以看出,教學活動是以目標為導向設計的,測評活動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為了促進學生學習而進行的,使用分類表基本實現(xiàn)了“教—學—評一致性”,使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測評更有的放矢。
3.2 教學活動具有學習和測評的雙重功能 使用教學活動雙重功能的主要優(yōu)點是通常能夠增強測評的真實性,提高教學效度。但也有其弊端,如教學與測評同時進行,會影響測評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另外,教學活動的雙重功能會造成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之間的概念模糊[5]。
3.3 測評問題 從本案例的教學過程可看出,測評主要采用了非正式和正式兩種測評方式,測評1、2是非正式測評,用來確定學生前3項教學目標的學習進展情況,實際上是形成性測評。測評3是正式測評也是總結性測評。測評不是在課堂結束后進行的,而是嵌入教學中的,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的。
[1] 李偉成.教學的目標、活動與評價之獨立性與一致性芻議[J].教育導刊,2013(2上半月):64-66.
[2] 吳紅耘,皮連生.修訂的布盧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學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09,29(2):92-96.
[3] 盛群力,褚獻華,馬蘭,等.21世紀教育目標新分類[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9-11.
[4] Krathwoh DR.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An overview[J].Theory Into Practice,2002,41(4):212-218.
[5] 安德森,克拉思沃爾,艾拉沙恩,等.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完整版)[M].蔣小平,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