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紅,古賤秀,賴順凱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壓瘡也叫褥瘡,易發生在骨質突出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足根部等。常見于年老體弱、感覺遲鈍和癱瘓臥床的病人,一旦發生,經久不愈。壓瘡一直是臨床護理工作中較為棘手的問題,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很容易發生感染,一旦惡化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合并壓瘡的老年病人病死率增加3倍,因此,積極防治壓瘡顯得越來越重要。我院神經內科2010年6月—2013年6月對30例壓瘡病人應用馬應龍痔瘡膏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神經內科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病人中,有60例壓瘡病人,其中院前帶入48例,院內發生12例(均屬于難免壓瘡范疇),男32例,女28例,年齡53歲~88歲(71.52歲±15.38歲);腦梗死40例,腦出血12例,急性脊髓炎6例,急性格林巴利綜合征2例;使用抗生素33例;血紅蛋白95.36g/L±26.31g/L,血清白蛋白33.75g/L±8.62g/L。按壓瘡評定標準評定:Ⅱ期壓瘡96處,Ⅲ期壓瘡40處。最小壓瘡面積2cm×2cm,最大壓瘡為10cm×10cm。主要發生在骶尾部、坐骨結節、兩側髂嵴、足跟、內外踝、肩胛等處。按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年齡、性別、病情、壓瘡面積和深度、壓瘡部位、營養狀況、抗生素使用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Ⅱ期壓瘡,首次用2%碘伏消毒創面和周圍皮膚,然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水皰內的液體,再用過氧化氫和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創面,最后用干紗布吸凈殘液。Ⅲ期壓瘡:首次用2%碘伏消毒創面和周圍皮膚,清除創面壞死組織,然后用過氧化氫溶液和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再用干紗布吸凈殘液。清創后對照組采用利凡諾紗條填塞創面,再用無菌紗塊覆蓋,每天換藥2次,直至愈合。而觀察組用涂有馬應龍痔瘡膏的紗條填塞創面,再用無菌紗塊覆蓋,每天換藥2次,直至愈合。兩組除按上述方法換藥外,均按壓瘡護理常規做好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使用氣墊床,2h翻身1次,盡量避免潰瘍面受壓。同時加強全身營養。
1.3 觀察方法 每次換藥時對所有壓瘡情況進行評估,并詳細填寫觀察記錄表,觀察內容為壓瘡的面積、深度、局部滲液情況、肉芽生長情況等。
1.4 評價方法 ①療效判斷:兩組病人在接受治療20d后觀察療效。治愈:創面愈合,痂皮脫落;顯效:肉芽組織生長,創面縮小50%以上;有效:分泌物減少,創面縮小50%以下;無效:分泌物未減少或增多,無新鮮肉芽組織生長或創面擴大[1]。②愈合時間:比較兩組病人從開始治療壓瘡至壓瘡愈合的時間。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20d壓瘡愈合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20d壓瘡愈合情況比較
2.2 兩組壓瘡愈合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各期壓瘡愈合時間比較 d
壓瘡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很容易引起感染,一旦惡化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甚至發生敗血癥而導致死亡[2]。因此,預防壓瘡是護理工作的重點,對壓瘡的預防和護理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項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一項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它需要全程的細心觀察和周到護理。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落實監管制度,病人入院時及時準確地進行壓瘡風險評估,了解每個病人潛在的危險因素,篩選出高危人群并對其實施針對性的護理,盡可能減少壓瘡的發生。對已發生壓瘡的病人,除了加強局部治療外,還應輔以全身治療的綜合措施,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促進壓瘡早日愈合。
馬應龍痔瘡膏是由麝香、牛黃、珍珠、冰片等中藥制成,具有活血化瘀、去腐生肌、清熱解毒等功效,所含爐甘石能吸收創面滲液,達到干燥抑菌的效果,可以促進局部上皮、肉芽組織生長,有利于瘡面的修復。馬應龍痔瘡膏治療壓瘡有以下作用特點:①促進吸收作用。治療中發現在Ⅱ期壓瘡水皰處涂抹后,通常次日水皰萎縮、塌陷,紅腫消失。②收斂作用。治療中發現,破潰創面處邊緣皮膚一般在5d內開始出現收斂、結痂。③消炎抗菌作用。壓瘡創面使用馬應龍痔瘡膏后,對局部創面不僅起到殺菌和抗菌作用,而且可預防繼發感染。④有利于保持濕性環境。防止再次換藥時揭除紗塊對創面和肉芽組織的再次損傷。該法使用方便,病人無痛苦,無不良反應,且價格低廉,效果顯著。
[1] 李秀芳,宮淑芝,呂軍娥,等.如意珠黃膏治療Ⅲ期壓瘡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8):1646-1647.
[2] 樊玲麗,曹魯梅,韓曉玲,等.生肌玉紅明膠海綿治療Ⅲ期壓瘡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3,27(7C):223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