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 余家鳳 陳元芳
摘? 要:在區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當前,中西部地區一些省份存在著省內各城市發展不均衡現象,即二級城市發展遠遠落后于中心城市(一般為省會城市),出現“一城獨大”現象。中西部省份要在區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省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要通過產業合理布局,協調城市間發展關系破解一城獨大。
關鍵詞:省域經濟;一城獨大;破解
一、中西部省域經濟中一城獨大的現實存在
一城獨大現象主要表現在:
(一)中心城市GDP占省域經濟總量比重較高。以湖北省為例。2010年湖北省GDP為15806.09億元,同比增長13.8%。武漢市為5515億元,占近30%。然而,除了宜昌和襄樊超過1000億之外,其余14個地市(州)GDP均在千億以下。武漢市:5515.76億元,增長14.7%;宜昌市:1547.32億元,增長15.8%;襄陽市:1538.3億元,增長16.2%;黃岡市:862.3億元,增長14.1%;荊州市:837.1億元,增長13.2%;孝感市:800.67億元,增長15.1%;十堰市:736.8億元,增長19.5%;荊門市:730.07億元,增長15.6%;黃石市:687億元,增長15.5%;咸寧市:520.33億元,增長15.9%;隨州市:401.66億元,增長15.2%;鄂州市:395.29億元,增長15.3%;仙桃市:290.97億元,增長15.9%;潛江市:290.67億元,增長16.2%;天門市:219.48億元,增長14.8%;恩施州78.21億元,增長7.7%;神龍架林區2.59億元,增長12.9%。
調查中西部省份的統計數據還會發現許多省份GDP“一城獨大”的現象(見表1)。例如,四川省2010年GDP為16898.6億元,成都達到5551.3億元,占全省近1/3,省內其他20個地市州GDP竟然沒有一個超過千億規模。湖南省2010年GDP為15902.12億元,長沙市2010年GDP為4547.06億元。占全省近1/3.其它地市州超過1500億元的只有岳陽市。江西省2009年GDP為9451.3億元。南昌市2207億元,占全省1/4多。
表1? 2010年中西部四個中心城市占省域經濟總量比重一覽表
單位:億元
注:以上數據來源于各省統計局網站或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二)規模以上企業很大比重集中在中心城市。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是規模以上企業,中西部一些省份的規模以上企業很大比重都集中在中心城市。譬如,在湖北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湖北省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名單(2011年-2012 年版)中,近期推進上市類企業共計34家,其中武漢15家。重點扶持類企業共計54家,其中武漢市22家。儲備培育類企業共計302家,其中武漢市141家。
(三)各類社會資源不斷向中心城市聚集。因中心城市產業聚集能力強,有較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產業基礎相對比較雄厚,近些年,位于二級城市的企事業單位紛紛遷往中心城市,造成各類社會資源向中心城市聚集。以湖北省為例,近年遷至武漢的較有影響的企事業單位有東風汽車集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湖北國土資源學院等一批。此外還有許多地市州的企事業單位將研發中心、新產品生產線遷至武漢,如荊州市的沙市鋼管廠、第四石油機械廠等。
(四)其它方面的表現。此外,從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人才聚集程度等方面進行調查,中西部地區省份中心城市都在全省占較大份額。
二、一城獨大現象的破解難題
(一)一城獨大現象引發的問題。對省域經濟整體發展不利。現代經濟的競爭是產業鏈的競爭,區域經濟競爭也由城市與城市的競爭演化成了城市群與城市群之間的競爭,一城獨大,顯然會使省域經濟在區域競爭中處于劣勢。
對中心城市發展不利。一城獨大帶來的是資源的過度集中,使一些中心城市還在發展初中期就面臨大城市病,產生一系列被稱為“城市病”的矛盾和問題,造成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城市貧困等現象。在面臨土地政策限制、資源承載量等生產要素約束時,中心城市的產業轉型和提升受到限制。
對二級城市發展不利。中心城市的一城獨大擠占了二級城市的生存空間,中西部地區省份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中心城市因為產業基礎較好,處于天然的優勢地位,必然得到轉移產業的青睞。
對新農村建設不利。現行行政區劃的實際是大部分農村地區歸屬二級城市管轄,國家實施的新農村建設,主戰場必然集中在二級城市,二級城市經濟上的缺位讓“以工哺農”政策為主調的新農村建設缺少輸血渠道。此外,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的解決以中小城市作為主要渠道,但在一城獨大的現實面前二級城市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破解一城獨大現象面臨的困境。中西部地區省份城市密度小,中心城市在區域內的首位度高,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的原因,中心城市要素分散到其他城市的難度大,效果不好,中心城市普遍還未產生擴散效應。
現在,省與省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更多的體現在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因此,要想改變一城獨大狀況,短期很難達到目標。譬如湖北省的武漢市長期以來是整個華中地區的經濟中心,是湖北省的經濟增長極。無論是從中部崛起的需要還是從市場規律來看,都不可能限制武漢的發展。而二級城市又面臨自身發展乏力,政策支持力度弱的困境。
三、實現省域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一城獨大現象產生的原因。歷史原因。晚晴及民國時期,中西部地區工業布局基本選在沿江沿鐵路的城市,計劃經濟時代在產業布局方面,側重也在中心城市;改革開放至二十世紀末,因政策等各方面的原因,在中小城市的國有企業面臨衰退,在二十一世紀初,外資在產業基礎較差的中西部地區選擇的絕大部分都是進入中心城市。
經濟發展規律的支配。產業集群效應,也使得在產業條件成熟的大城市更容易誕生新企業,其對外來企業的吸引也比中小城市大。現在,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要素仍然是以集聚為主,還未達到擴散效應為主的階段。例如,一城獨大在中西部地區很明顯,在東部地區很少有這樣的情況。東部省會城市與二級地市差距不大,甚至落后于二級地市。以江蘇為例,無錫、蘇州GDP都遠遠超過南京的規模。
政策因素。國家一直在扶持中心城市,雖然在三線建設時期,在二三線城市安排了一些工業項目,但是安排項目時沒有考慮當地資源稟賦及產業發展規律,導致改革開放后,大部分三線建設的企業要么倒閉,要么搬遷至大城市,譬如湖北原來最大紡織廠蒲圻紡織總廠、東風汽車。在二十世紀末的國企改制的過程中,抓大放小政策,讓中小城市的企業哀鴻遍地。現今,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當中,各地政府將大部分的資源投入到中心城市,依托它參與區域競爭。
(二)推進省域經濟區內的產業合理布局。中西部省份要根據各城市環境資源承載能力,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支持中心城市跨越發展,加大縣域經濟、開發區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振興老工業基地所在的城市。
2001年,湖北省提出了“一主兩副”發展戰略,即確定襄陽、宜昌兩市為省域副中心,以求破解漢“一城獨大”的尷尬。 在湖北省著力發展的七個千億產業中,武漢市以前主要發展汽車產業、冶金工業、石化產業和裝備制造等重工業,“十一五”期間,涌現出了光電子產業、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逐步走向產業升級;襄陽市則在原有東風汽車配套產業的基礎上,擴大并升級自身汽車及配套產業;宜昌則在電力、旅游、化工等領域取得突破。實現了城市間的“錯位發展”,相互之間經過良性互動競爭。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2010年,襄陽GDP達到1538.3億元,宜昌GDP則達到1547.3億元,雖然和武漢經濟總量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但三個城市已然形成了湖北經濟發展的“金三角”,大大提升了湖北省域經濟整體競爭力。
(三)優先支持中心城市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增強中心城市產業集聚能力,把中心城市打造成省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湖北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把武漢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和綜合高技術產業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基地,努力建設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爭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同時加強襄陽、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將其建設成為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支持襄陽建設成為鄂西北及漢江流域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基地,區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支持宜昌建設成為鄂西南及長江中上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打造沿江經濟走廊,區域性交通物流樞紐。
雖然湖北省域經濟發展中“一城獨大”的問題在短期內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從目前的情形看,武漢已對周邊其他城市產生了明顯的帶動作用。如漢正街改造之后,當地的服裝加工企業紛紛搬遷至鄰近的漢川,形成了“生產在外地,銷售在武漢”的格局。而在東湖開發區內,不少大企業也開始把制造基地轉移至相鄰的鄂州市葛店開發區,而僅僅把研發中心設在武漢。湖北省統計局的報告也顯示,除武漢市外,武漢周邊城市GDP增長速度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還有黃石市(13.9%)、鄂州市(14.6%)、咸寧市(13.6%)、天門市(13.5%)等。
(四)加快二線城市的發展步伐,扶持貧困地區城市發展。利用國家加快振興老工業基地、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等策加大二級城市建設,特別是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庫區及移民安置區等特殊類型地區城市的的發展,增強貧困地區城市的自我發展能力。
湖北省除了實施“一主兩副”戰略外,還實施了覆蓋鄂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城市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建設、覆蓋長江沿岸城市的沿長江經濟帶建設等。
調查顯示,近些年中西部省域經濟發展逐步呈現由“單極”向“多極”轉變的趨勢。如湖北省兩個“省域副中心”近年來實力明顯增強。江西省近些年經濟發展主要由南昌、九江、贛州“三架馬車”共同拉動。湖南省形成“長株潭”城市群抱團發展的模式。這說明前些年中西部地區中心城市和二級城市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得到緩解, “一城獨大”現象有望破解。
參考文獻:
[1] 劉盛和,陳田,蔡建明. 中國半城市化現象及其研究重點[J]. 地理學報, 2004,(S1) .
[2] 周一星. 關于中國城鎮化速度的思考[J]. 城市規劃, 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