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沖
摘? 要:《魯濱遜漂流記》作為笛福的首部文學作品,它的出現在文壇引發了巨大的反響,甚至可以說掀起了一場歐洲文壇的巨變。本文將對《魯濱遜漂流記》中涉及宗教色彩的內容進行探究。
關鍵詞:《魯濱遜漂流記》;宗教色彩;深化
《魯濱遜漂流記》中作者塑造了一個勇于在孤島上生存的英雄形象,十九歲的魯濱遜為了自己的理想離開父親獨自航海冒險,然而一次海難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在經過長久的求生奮斗過程中,魯濱遜帶給世人一個奇跡,成為了我們心中勇敢英雄的化身,可以說成為了一代年輕人的偶像。
一、《魯濱遜漂流記》中的宗教色彩
(一)清教精神。魯濱遜在孤島上的一些行為,譬如開荒種地自給自足,都是當時的清教的主旨精神。就在十六世紀的英國,宗教的革命斗爭浩浩蕩蕩,天主教不斷遭遇冷遇,最后造成了清教的出現,魯濱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為了追尋自己的意愿,他選擇去航海、發大財,然而就是海難讓他的計劃顛覆,讓這樣一個本可以繼續養尊處優的大男孩不得不面對獨自艱苦存活的日子,于是在漂流到孤島的那一刻,他終于祈求上帝,為自己的魯莽悔悟,這是宗教思想在其身上的第一次顯現,但是在沒有生命安危之后,魯濱遜的本性使然,讓其將這種虔誠的悔過完全的拋在腦后,這個情節的設置是非常真實的,與之后的信任形成了反差,也讓讀者一步步在感受著其內心在信仰這一部分的漸變。他覺得在這樣的地方就只能得過且過,上帝、主早就背棄了他,可以說此刻的他雖然還有存活的身體但是求生的靈魂已經不再強烈。
之后魯濱遜被賣做奴隸,不得不說魯濱遜是個聰明的人,它能夠有機會去到巴西,擁有了自己的莊園,就在這時戲劇性的情節再次降臨在他的身上,他又一次成為了海難唯一的生還者,可以說他的內心是感激的,感激上帝并沒有忘卻他;但是他又是抱怨的,他沒有辦法相信這一次次的航海都在他覺得最安逸的時候,變得這樣顛覆。他在一次次的苦難中變得開始寄希望于上帝,但是這并不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只是為了自己的生命,直到魯濱遜生病了,在他覺得可能自己存活無望的時候,覺得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和自己對話也是對活著的最后一點渴求,魯濱遜向上帝進行了一次虔誠的悔悟,對于上帝他開始變得尊重和謙卑。上帝果然沒有讓他失望,挽救了它的生命,也就是因為這樣命運的巧合,讓魯濱遜終于開始相信上帝的力量,但是由于他的處境限制,他的內心還是渴望求得公平,這一點他并沒有愿意寄托在上帝身上。也正是因為對于公平的不同理解在整個故事的后半部分魯濱遜成為了“島主”后,還是擺脫不了其出身中產階級的弱點,他思維意識里面的公平,就是所有存在的人、事、物對自己的尊重和對自己意愿的遵從,這也解釋了魯濱遜為何在這時對于上帝這個概念還是不能完全認同的根源。
(二)星期五的出現。世事無常,就在魯濱遜渴望擁有一個奴仆的時候,星期五正好滿足了他的私心。他知道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就要進行殺害,但是他為了逃出孤島為了一切他想要實現的東西,他必須要忘卻心中僅存的那一點點仁心,可以說魯濱遜最開始挽救星期五的目的性很強,就是要找到完完全全屬于自己的獵物,讓自己成為他的上帝,而星期五要做一個徹頭徹尾的奴隸,沒錯就是奴隸。這是我們的英雄最開始想法。因為是在周五解救了野人,所以魯濱遜為其取名字為星期五,魯濱遜對于這個完全屬于自己的仆人,格外細心,他讓星期五放棄以食人為生的本性、教會其英語、帶領其勞作,最后讓星期五信奉上帝做到絕對的服從。如果將星期五放在其他的背景中,可能故事的結局會很不一樣,但無論如何,這樣的改變在當時是魯濱遜內心想要得到的,他也做到了。
(三)對天主教的憎惡。中世紀的宗教革命是宏大的,也是相對殘忍的,笛福將對天主教的憎惡表達在《魯濱遜漂流記》中,讓世世代代都能將這種情愫銘記。而這部著作之所以能夠久久流傳,多次翻新出版也是側面反映出來人們對于這種迫害行為的仇恨和對信仰自由的追求。作者借由魯濱遜傳遞出這樣一種思想即宗教是不同的,但是我們可以用一種寬容的姿態去包容這些差異,但是一旦借助掠奪和殘殺就是人神共憤的,這違背了道德和人性,在其看來《圣經》是這些寬容方式的模板,對他的信奉可以到達最和諧的世界,就是人們口中的天堂。此外在小說中魯濱遜多次與星期五對于一些虛偽的、賣弄的做法進行批判,這就是在影射當時的天主教,一切的罪行都是由于沒有好的信仰,魯濱遜將西班牙人的霸權行徑與天主教結合在一起,也將這個信奉天主教的國家進行了深刻的譴責。
二、宗教信仰的深化
在不同的國家地域還有時期,對于宗教信仰的理解都各不相同,魯濱遜對于他接觸到的三種不同的信仰都進行了探討,首先是星期五,他對于星期五的改造讓其新教徒的性質更加明顯,其次是星期五的父親,一個沒有任何理解力的吃人族,還有就是西班牙人,這個信奉天主教的人也成為了魯濱遜憎惡的載體。魯濱遜把自己看做這個荒島的上帝,主宰者,所以他能夠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并且魯濱遜并沒有走出封建專制的圈子,他對于星期五的種種要求都是其專制的表現,這是滲透在血液中的,并不是單一依靠時間能夠改變的。這一點作者也沒有強求,而是真實的借助一些事件展現在讀者面前,可以說魯濱遜追求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一種具有強烈的占有欲、排異性的自由,顯然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面對島嶼上其他人的不同意見時魯濱遜常常采取的是近乎獨裁的解決方式,盡管魯濱遜倡導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以他的理解力還有背景在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他會和自己挽救了這個島上所有人的性命這種意識相聯系,自然會出現這樣一種思維:所以我一定是這個島嶼上權利最大的人,我的思想就是其他人要擁有的思維,這種治理就是統治。對于平等,魯濱遜的解釋就是所有的人要絕對的聽從他的安排,不能違背他的意愿,而他做的一切決定一定是為了島上所有人能夠在這里更好的生活下去,實質上這就是其真實的心理寫照,只是其潛臺詞就是:“我們能夠更好的生存前提是絕對不能讓我的權利受到任何侵犯,必須我是命令的傳達者,不能接受其他不一樣的觀點,哪怕是比我更加正確的。”可以說魯濱遜他的英雄主義是真實的,但是同時他略有落后的絕對服從和絕對權力也是真實的。
當魯濱遜終于重新回到英國之后,他的這種宗教情愫更加的明顯,他舍棄了蔓延天主教思想的巴西的莊園,他的這種選擇一點也不會讓讀者意外,因為就是這樣一個憎惡宗教牢籠的人不可能在經歷荒島生存多年后,僅僅為了活著就卑微的在自己厭惡的文化中生活,這也是對整部小說的一個回環扣題。對比一些殘忍的血肉模糊的宗教斗爭,魯濱遜的思想在當時絕對是進步的,盡量帶有一定的落后性。
結語:笛福通過《魯濱遜漂流記》塑造的人物形象,絕對不是完美的但是非常真實的。就是魯濱遜這樣一個并不是對于基督教很忠誠的人讓讀者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文學魅力。一個徹底的信徒是不會懷疑自己信奉的主,也不會將自我生存作為一切的初始目的。然而魯濱遜為了自己的目的他選擇背棄自己的家鄉親人、選擇用酒來療傷、選擇用殺人的方式讓自己更好的活著,他在做一切想要為自己而活的人在做的事情,它將部分的行為理想作上帝的意愿,這是比較荒唐的但又是可以理解的。對于宗教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魯濱遜憑借宗教讓自己成為了島上的上帝,實現了自己的目的,這也就是哲人口中的,所有的宗教理論、宗教思想都是為了實現有效把控的思想武器。這種無形的力量更加的長久和尖利。
參考文獻:
[1] 張艷.《魯濱遜飄流記》中的宗教色彩[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3(11).
[2]王文華.魯濱遜形象的現代性反思[J].外國文學研究,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