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英
摘? 要:在網絡信息傳播中,網絡用戶和信息服務提供者的傳播行為會導致多種侵權問題,侵權行為的發生導致侵權責任的承擔,根據行為主體和行為性質的不同,侵權責任的形式和構成要件也不相同。
關鍵詞:網絡信息傳播;侵權;著作權
一、網絡信息傳播行為界定
網絡信息傳播是借助互聯網實現的信息傳播。狹義的網絡信息傳播行為指《著作權法》規定的“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傳播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選定的時間和地點接受作品”的行為。廣義的網絡信息傳播行為泛指將信息置于開放的網絡服務器或為信息的網絡開放性提供服務的行為,具體包括網絡用戶的上傳、儲存、傳播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為這種上傳、儲存、傳播所提供的服務。從傳播內容上看,狹義上的傳播僅限于作品,側重于對作者著作權的保護;廣義上的傳播泛指一切信息,涉及的權利相對復雜,可以構成對權利人私權如財產權、人身權的侵犯,也可能構成對公共權力如國家安全的侵犯;從構成要素看,前者要求公眾可在其選定的時間和地點接受信息,即要求這種行為必須是“交互式”傳播,而后者并不做此嚴格要求,既可以是“交互式”傳播,可以是單向傳播。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網絡化的飛速發展,使信息傳播中的侵權現象越來越普遍,侵權問題越來越復雜,從廣義的角度界定網絡信息傳播行為、研究侵權類型對立法規制和司法實踐具有更大的意義。
二、網絡信息傳播中幾種典型的侵權類型
根據權利的不同類型,可分為個人層面的權利和體制層面的權利,個人層面的權利包括經濟權利和非經濟權利,經濟權利又包括諸如財產、經濟活動、社會福利等權利,非經濟權利主要包括人身權和文化信仰權;體制層面的權利主要是公民的政治權利,包括組織政黨、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方面的權利。[1]網絡信息傳播行為幾乎可以侵犯以上公民權利的任何一項,但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比較常見的侵權類型主要是侵犯生命健康權、人格權以及著作權的問題。
(一)侵犯生命健康權。通過網絡傳播信息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權,最早引起人們關注的是英國互聯網上的“死亡聊天室”。在死亡聊天室中,威廉·梅查特-丁凱爾以女護士的身份誘導、鼓勵他人自殺并傳播自殺手段,據供述,他曾在聊天室與十幾個人定下自殺契約,教唆幾十個人選擇上吊自殺。2010年4月,丁凱爾以“鼓勵、教唆自殺”的罪名被提起訴訟,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起對個人因在互聯網上協助他人自殺而提起的刑事訴訟。我國第一起通過網絡聊天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權的案件是發生在2010年的“QQ相約自殺案”。2010年6月,畢業生張某通過騰訊QQ群發出自殺邀請,學生范某看到后,與張某聯系,雙方約定一起自殺。在實施自殺過程中,張某放棄自殺,范某自殺身亡。審判法院認為,張某多次在QQ群上公開發布自殺邀請,與死者相約并實施自殺,根據過失大小和原因承擔20%的賠償責任。
對于通過網絡傳播信息侵犯他人生健康權問題,可能承擔責任的主體有兩類: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上述兩起案件即直接追究了網絡用戶的責任,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根據2010年7月《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由《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可以看出,網絡服務提供者僅在明知侵權行為發生而未采取措施阻止該侵權行為時承擔責任。
(二)侵犯人格權。網絡空間雖然是一個虛擬空間,但卻依賴于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在網絡行為中,權利人的名譽、肖像、姓名、隱私等人格權仍然受到法律的保護。在網絡世界里,私人領域的公共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侵犯權利人相關人格權的情形也越來越多。我國早在1996年4月便出現了首例在Inter
net上侵犯公民姓名權的案件。[2]2008年的“艷照門”更是引起了新一輪保護網絡隱私權的熱潮。
在網絡信息傳播中侵犯人格權,可分為作為的侵權和不作為的侵權。對于作為的侵權,存在侵權事實和損害后果即認定侵權責任。對于不作為侵權,《侵權責任法》并未要求侵權人承擔嚴格責任,僅在網絡服務者怠于采取措施阻止侵權發生的情形下才需要承擔相應責任。
(三)侵犯著作權。著作權是作者的一項權利,但是在網絡信息傳播極度便利的情形下,侵犯著作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如,2001年北大法學院教授陳興良訴“中國數字圖書館”侵權案,以及著名的“作家聯盟”訴“百度文庫”侵權案。對于該類案件,直接將信息公開發布、上傳的行為人(信息發布者),是基于自己的主觀意愿進行的傳播行為,對行為后果承擔直接責任。為服務對象提供自動接入、自動傳輸、信息存儲空間、搜索、鏈接、P2P(點對點)等服務的,屬網絡服務提供者(上述幾個案件的被告方),根據《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參考文獻:
[1] 張千帆:《憲法學導論》,2008年8月,第499頁。
[2]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fnl&gid=117467365,訪問時間:20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