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 范海燕
摘? 要:從十五大開始確立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到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作為會議的主題主線,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法治中國建設的要求更加的細化和具體,因此,本文試著探尋在現階段關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的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治道路;途徑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國”的概念,并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為之奮斗的目標。從此“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正式得以確立。依法治國不能停止于“方略”這個層面。它既是國家方略,又是整個國家和社會運行的指南;它既是執政黨為之奮斗的目標,也是人民為之向往的社會愿景;它既是一種社會形態,也是一種社會必然。1999年修改《憲法》時在第5條明文規定“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傳統的“法制”升華為現代意義上的“法治”。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將深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標志著依法治國方略正式轉入實施階段。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立為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并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了重要部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依法治國作為該次會議的主題主線來研究,更是說明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因此,探究依法治國實現的途徑是目前如何建設好法治中國的重要任務之一。結合目前我國社會法治環境的現狀,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實現依法治國的理論途徑——依憲治國
首先,理論基礎不同。我國依憲治國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而西方的“憲政”,源于三權分立學說和資產階級人權理論。其次,權力的主體不同。我國的依憲治國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為基礎,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并且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的權利得到實現。而西方的憲政則是不同政黨的競爭制度,代表不同政黨、不同集團的利益。第三,政權體制迥異。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由各級人大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一府兩院”(政府、法院、檢察院) 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而西方的憲政實行的是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權分立,互相制衡。
因此,厘清我國依法治國與西方“憲政”的關系,對于澄清人們的思想,加深對我國政體和國體的認識,防止西化思想對民眾思想的侵蝕,確保政權穩固和社會長治久安,意義重大。
二、實現依法治國的技術途徑——必須處理好四大關系
(一)處理好依法治國與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依法治國包含三方面內容。即民主,保障人權以及對公權力的約束。這三者有機統一,就形成法治國家的鮮明特征。
國家治理體系是指確保國家政權穩定,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所形成的管理架構或管理單元。其組成與依法治國的內容相對應。具體包括理論體系(即意識形態)、立法體系、選舉體系、司法體系、組織體系、政權體系以及國防外交體系。每個體系下,又可細分為更小的單元。
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執政黨的執政理論、執政水平及執政素養能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具體表現在執政理念是否與時俱進,執政水平是否能經得住各種風險的考驗,執政素養是否與時代合拍,是否令人民滿意。
上述三者關系中,依法治國方略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理論基點;而國家治理體系是對依法治國方略的具體化。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共同對執政黨治國理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故三者的關系既同源,又互相依賴,聯系十分密切。
(二)處理好依法治國與深化改革的關系。改革是體制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也是利益的博弈和對公權的制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改變改革初期“摸著石頭過河”的自我革新方式,將頂層設計與實踐摸索相結合,對政治、經濟及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進行整治,尤其對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調整,最為關鍵。深化改革,某種程度上就是對現行體制和經濟運行模式進行傷筋動骨般地手術或結構調整。這種手術或調整極易激化社會矛盾和引發社會動蕩。因此,需要一種調和并釋放矛盾的藥方去散瘀止痛,打通關節和通融的血脈,使社會的肌體在改革的陣痛和呻吟中不至于昏厥或癱瘓。而這種藥方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三)處理好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的關系。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我國憲法作為根本大法,明確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并對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固定。黨的領導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中國人民在血與火的考驗中自發選擇的。這種選擇體現在憲法之中,也體現在治國理政之中。同時,黨自覺在憲法賦予的權力范圍內運行,自覺接受憲法和法律的約束。
依法治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歸根結底必須靠法治來實現。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依法治國就是要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因此,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本質上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將之割裂或對立。
(四)處理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德與法的關系,向來十分密切。法是明文規定的德,德是內心自省的法。法治憑借權威性和強制性規范民眾的行為,德治依靠自我約束和善良規勸左右民眾的品行。從理論上講,法治與德治,都是治國理政的一種方式,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雖則如此,但對于社會治理而言,存在一個孰主孰次的問題。我國有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在這綿長的歷史長河中,封建統治階級長期強調無為而治,或者禮法合一,過分強調德的作用,而忽視對法的推崇,以至于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國封建社會雖也有法,但諸法合一的立法體制與禮制的嚴密和發達形成強烈對比。這種過分依靠道德教育和感化的治國方式,雖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沒能將中國社會從朝代更迭,人治泛濫、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歷史輪回中解救過來。因此,在我國當前人治思想和人治思維仍然比較嚴重的情況下,過分強調德治,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人治招魂,為專制辯護。
三、實現依法治國的實踐途徑——必須在全社會樹立起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性
我國長期受人治思想影響深刻,以至于在從封建制度向現代民主制度的轉型過程中,步履艱辛,時而向前,時而完全停滯,甚至倒退。這種狀況的出現,固然有文化、社會等深層次原因,但沒有在全社會形成對法律的信仰,是其根本原因。
讓民眾信仰法律,首先要推崇憲法,樹立憲法的權威。憲法是萬法之法,是一切法律法規的根系和源泉。沒有對憲法的尊重,就沒有人權;讓民眾信仰法律,還要在全社會建設新的法治文化。當法治理念在全社會形成,隨著時代的延續和代際的接力,法治文化就會悄然成型,如此,則依法治國就會成為全民族的意識和追求,貪污腐敗必將大幅度減少,勤政愛民就會成為社會時尚。
參考文獻:
[1] 唐雙娥:《法治中國建設評價實踐的源流、經驗與展望》,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7月第28卷第4期。
[2][3][4]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人民日報》-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