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蔡春虹
2013年4月,我們赴臺灣地區考察,發現臺灣地區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正規教育到職業教育都非常重視學校的特色辦學和文化建設。近年來,臺灣地區以“精致、創新、正義、永續”為目標,不斷推動教育優質、公平發展,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教育發展之路。
基礎教育特色
臺灣地區中小學十分重視傳承傳統文化,打造學校特色,發揮家校合力。
在小學階段,臺灣地區學校注重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熏陶和古文訓練,以國文、歷史和傳統文化課程為主。在高中階段,文科必修教材有《高中國文》《國學概要》《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國學概要》是對經史子集的基本介紹,《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則完全是“四書”內容。2010年臺灣的教育主管部門通過新的“國文科新課程”綱要,進一步增加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內容所占的比重,高中階段文言文所占比重由原來的40%、45%、50%提升至45%—65%,并增設“國學常識”選修課。
臺灣地區中小學校也很重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花蓮縣政府在阿美族等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特別開辦以少數民族學生為主體的學校。如,花蓮縣吉安鄉化仁小學共有學生329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84人,占全校學生總數的56%。花蓮縣政府專門撥款在該校設置少數民族文化教學展示區,學校每周開設一節“本土語言”課,指導學生學習民族文化和民族語言,練習民族舞蹈。
臺北市提出基礎教育“111”計劃,即“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長,一個也不能少”的辦學計劃。在“111計劃”的指引下,各校積極打造與發展本校特色,如普臺中小學將傳統佛學教育與現代教育融為一體;景興小學著力打造三字經、健身操等特色,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臺灣地區的家長會為助力學校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臺灣地區中小學學校行政機構精簡:學校不設副校長,最多設校長秘書一名,協助校長處理日常事務。家長會是學校的得力助手,有完整的組織網絡、詳盡的工作章程、豐富的工作內容。
家長會一般由班級學生家長會、會員代表大會及家長委員會等構成。每個層級的組織都有明確的工作任務和職責。如在每學期開學后的21日內必須召開班級學生家長會,會議由家長公推一個主席主持,班導師和相關人員列席。在每年第一學期開始后的35天內召開一次家長會員大會。每學期至少召開兩次家長委員會。
家長會起著輔助學校發展的重要作用。每學期,家長會代表參加學校的校務會議,為學校發展提出建議,參與學校重大免費項目的研討;在家長日,家長會邀請家長到學校聽課,并和學生一起開展文體活動;家長會內設服務團,服務團內的“義工爸爸”“義工媽媽”經常參加愛心行動,如到學校參加義教活動,在學校附近義務維持交通秩序等。
高等教育特色
走訪臺灣地區各高校,這些學校優美的辦學環境、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鮮明的辦學特色、國際化的辦學模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臺灣地區的高校軟硬件條件都比較好。臺灣“中山大學”紅磚綠瓦,顯得格外古樸大氣。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筑外型典雅巍峨,教室和功能室硬件設備先進,配備有空調及現代化信息講桌。流連于該校的大成館、大仁館、大義館、大典館等,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臺灣地區的高校教師競聘非常激烈,這在客觀上保證了臺灣地區的高校能夠擇優選聘到優質的教學科研人才和國際化的師資。目前臺灣地區高校中的教師以西方名牌大學畢業的博士生為主體,兼有部分臺灣和其他地區知名大學的博士生。
臺灣地區高校高度重視打造學校特色。在對臺灣地區的高校進行考察時,筆者發現各校都制定了特色培養目標。不同學校同一類學科或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因學校自身辦學特色的不同而呈現出較大差異。如航空類專業,有的學校傾向于培養航空服務人才,有的傾向于培養航空機器維修人才;又如旅游休閑專業,有的側重于農場休閑,有的側重于海洋探險。不同特色的高校教育與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從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某一角度切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避免了同質化傾向。
臺灣地區高校十分重視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在機構設置、課程設置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模式。一是設立通識教育機構。幾乎每一所高校都設有通識教育委員會,負責審定通識教育規劃等各項工作。二是制定通識教育課程計劃。臺灣地區各高校將通識教育課程分成幾大類,要求每個學生從每個類中選修規定的學分。臺灣地區各高校的課程由專業課程、共同課程和通識教育課程組成,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分為人文學、社會科學、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四大領域,共計選修12個學分。如果其中某一領域屬于某生的專業,則該生須在其余三個領域內選夠12個學分,即每個領域必須各選4個學分。
臺灣地區各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開展得十分頻繁。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立了學生留學制度,與島外多所學校締結成“姊妹學校”。交換學生赴“姊妹學校”進修一年,在“姊妹學校”所修及格課程可抵免本校學分。為促進國際化辦學,臺灣的教育主管部門也作了很多努力,提出了“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計劃”“研究型大學整合計劃”等多項國際化策略并給予經費支持。
職業教育特色
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已經形成了涵蓋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的完善的職業教育(臺灣稱之為技職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呈現出學制彈性化、入學方式多元化、課程多樣化并與終身教育、職業證照制度相互配合的特點。
臺灣地區的職業教育體系獨立完整,層次結構合理。職業教育與一般教育分流,從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到科技大學,包括中等職業教育、專科教育、本科教育、碩士教育及博士教育五個層次,形成獨立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平行發展,齊頭并進。此外,整個臺灣地區還有許多職業培訓部門,主要承擔大量的職業培訓,包括崗前的、轉崗的長短期培訓任務,這些培訓活動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互助互利,共同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職教體系。
臺灣地區的職業證照制度嚴格規范。臺灣地區的職業證照分為丙級、乙級、甲級三級。臺灣地區《各級各類學校同等學歷的管理辦法》規定:持有職業證照者,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經驗之后,也能取得相應的同等學歷資格。如丙級證照加五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高級職業學校畢業或普通高中畢業,可以參加普通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在這些政策的激勵下,臺灣地區的職業學校及學生非常重視職業證照考試。在花蓮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制圖科2008年學生乙級技術證照通過率為90%,2009年乙級技術證照通過率為92%。獲得具體技術證照還有特殊規定,如獲得電腦繪圖AutoCAD乙級證照不僅可以得到報考高一級院校推薦及加分,而且可以跨選機械工程、工業設計、商業設計和商業類4種升學志愿。
臺灣地區職業教育的建教合作模式成熟。建教合作是指企業與教育機構合作進行職業與技術訓練工作。建教合作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生在學校接受必需的學科及相關知識的學習,在訓練崗位接受就業所需的技能訓練。臺灣地區職業學校在學制上實行“三三制學習法”,即學生三個月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三個月到企業實訓,每六個月進行一次課堂學習和實訓的輪換。從2006學年起,臺灣試辦產學訓合作專班,并選定7所高職、8所技專院校及約50家合作廠商攜手參與。2008年,臺灣地區又出臺了《補助推動產學攜手合作實施計劃要點》,補助實施產學合作的高級職業學校、高中附設職業類學校及技專校院。臺灣地區建教合作模式日漸成熟,得到該地區教育界及產業界的廣泛認同。
臺灣地區“雙師”隊伍強大。臺灣地區的科技大學直接從企業聘請技術人員作為學校的任課教師,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和實踐經驗,具體聘任條件包括“必須有5年的教學經驗和4年的‘產業年資(實踐工作時間)”。這些“雙師”型教師不但學歷層次高(博士學位約占80%左右),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其中有高級工程師、公司經理、科研人員、政府部門的顧問等。這樣的教師最清楚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以及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為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實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責編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