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迪
摘? 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是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供給失衡以及供給效率低等問題都會阻礙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破壞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通過研究分析認為可以通過加大投入,完善供給體系、決策體系和監督管理機制等方法,實現農村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江蘇
所謂農村公共產品,就是相對于農民或其家庭自己消費的私人產品而言的,是在農村地域范圍內,用于滿足農村社會的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或服務。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水平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
根據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程度,農村公共產品可以分為農村純公共產品、農村準公共產品。農村純公共產品包括農村公共安全服務、農業基礎教育、大江大河的治理等。根據公共性的強弱,農村準公共產品可劃分為三種:一是公共性較強的農村準公共產品,如農村社會保障、農村公共衛生等。二是一般的農村準公共產品,如農村醫療、農村文化娛樂設施等。三是私人性較強的農村公共產品,如水電供應、農村電信、有線電視網絡等。農村公共產品對于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維護農村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安全。
一、供給現狀
江蘇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經歷了人民公社時期、家庭承包責任制時期、稅費制度改革后三大階段,各時期分別有不同的特點,在需求表達機制、供給決策機制、籌資方式、生產與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江蘇省政府不斷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江蘇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狀況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存在問題
(一)供給不足。無論是農村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還是社會福利事業,都存在供給不足現象。雖然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但仍有部分農村道路路面材料的沙石或者磚、板等,給農民帶來很多不便,而且大部分農村的主要道路沒安裝路燈。水利設施也有待完善,目前的灌溉設施仍不能有效灌溉防旱,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要。另外,由于各種經費投入不足,農民受教育年限短,農民的文化娛樂需求不能得到滿足,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也很低。
(二)供給結構失衡。目前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仍是“自上而下”供給機制,地方政府很少顧及農民對公共產品的真正需求,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結構不十分合理。
(三)供給的不公平性。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地區發展差異的制約,公共產品的供給存在較大不公平性,不僅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不公平性,不同地區農村之間也存在不公平性。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城鄉二元制度的影響。造成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現狀的根本原因是我國二元經濟制度。建國以來國家實行重工業而輕農業、重城市而輕鄉村的不均衡發展戰略,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長期被排斥在國家財政之外,導致供給不足,農村和城市公共產品供給的差距越來越大。
(二)農村公共資金不足。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公共資金不足,由于缺乏投資,農村很多公共項目都無法進行,公共設施難以建起來。
(三)供給機制的缺陷。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還沿襲著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江蘇省也不例外。蘇南農村集體經濟比較發達,村民自治組織健全,村民能充分表達自己的需求,利益訴求機制通暢,基礎設施項目修建能體現民意,決策民主、透明。而蘇北地區農村基礎設施項目修建是在“村村通達工程、道路硬化工程”的口號下進行的。項目并不能反映出村民最真實、最迫切的需要,決策權掌握在政府或村干部手中。這種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必將導致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結構失衡,公共產品供需脫節。
(四)供給過程缺乏有效監督。由于公共資金比較分散,監督難度較大,不健全的監督體系必然會導致公共資源的利用不合理,從而出現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總體不足和結構不平衡。在實際的管理和使用的過程中,問題表現在資金使用非透明化、公共支出沒有編制預算、財務制度不合理三個方面。
四、實現江蘇省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建議
(一)加大公共投入。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現象,根本原因是國家財政長期投入不足,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公共財政嚴重缺乏。結合江蘇省的現實狀況,增加公共財政投入力度、穩定財政來源是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資金的主要來源。同時,擴大籌資渠道,依據公共產品的層次和特性,構建政府、農村社區、私人部門、第三部門四位一體的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結構。
(二)建立城鄉一體化的供給體系。農業作為弱質產業,農民作為弱勢群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在公共產品的供應上應改變重城市輕農村的財政支出政策,堅持城鄉平等原則,向城市和農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產品,堅持城鄉一體化為導向,加快推進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和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城鄉統一、均衡、公平、公正、平等的公共產品供給籌資制度,以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減輕農民負擔,縮短城鄉差距。
(三)建立有效的供給決策機制。對于農村公共產品來說,農民是最直接的使用者,也是受益者,所以在決定這些公共產品的種類、數量時,農民應該是決策者之一。因此,決策機制建設應該和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統一起來,以民主制度的發展推進農民參與的深化和制度化,為公共產品供給決策制度民主化創造條件。一方面應當推進基層民主制度的發展,應在建立、完善村民委員會和縣、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礎上,讓受益人直接參與到受益項目的決策過程中。在具體做法上也可以采用直接民主與代議民主相結合的靈活方法,如在自然村可以實行直接民主,全體村民進行投票,按多數原則確定出本村公共產品生產的方案。在鄉一級可以實行代議民主制,由各村的代表共同決定最后的方案,從而有效地反映農民的需求,消除單純依靠政府決策的偏差。同時,要提高農民文化修養,增強其參政能力。
(四)健全監督管理機制。監管機制是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保障,需構建“統籌規范+全方位監督+績效考核”型的監管機制。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提高農業投資效益。加大支農資金監管力度,充分發揮各級監督檢查作用,確保公共資源合理利用;強化財政、審計監督作用,組織重點抽查、專項稽查、財務自查等靈活多樣的方法強化外部監督,積極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的透明度;實行政務公開、事務公開、財務公開,定期向群眾公布收支情況,提高農民監督意識,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檢查作用,并推行農村財務管理預決算制度,由民主理財小組參與編制預算,搞好財務收支事前監督,預算執行情況及時公布,確保公共產品供給資金的合理使用。
參考文獻:
[1] 付勇.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與融資研究——基于開發性金融融資渠道的視角[J].人民論壇,2010(7):142-143.
[2] 郭素玲.完善公共產品供給 加快新農村建設[J].農業經濟,2007(3):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