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生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與所謂釣魚島土地的“島主”簽訂了釣魚島土地購買合同,實現了所謂“土地國有化”。這一事件不啻是對中日關系的“9·11”恐怖襲擊,導致中日關系急劇惡化,中國國內民眾掀起大規模抗議浪潮,中國政府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不得不采取反制措施[1]。
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不僅嚴重地侵害了中國國家領土主權,置幾十年來中日兩國老一代友好人士、兩國政府、兩國領導人精心培育的中日關系于不顧,而且,也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同盟國家反法西斯勝利成果和戰后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
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也是一個兼有東西方文化、復合型政治與文化的國家。在外交上,日本利用自身傳統文化和嫻熟西方外交、政治手段的優勢千方百計地維護自身的國家利益。在日本利用的諸多手段中,有些是正當合理、無可厚非的。有些則帶有馬基雅維利式西方損人利己、危害雙邊關系和地區安全、甚至是挑戰國際秩序和正義的色彩與傾向。對此,我們不僅要一分為二地區分看待,肯定其合理成分,也要對其嚴重危害地區和平的做法加以反制。
眾所周知,日、德、意法西斯國家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人類帶來了慘烈深痛的災難。同時也促進了遭受他們侵略、奴役國家和人民的團結,使他們走向結成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中、蘇、美、英等26國發表了堅決同法西斯國家戰斗到底,不單獨媾和的《聯合國家宣言》。這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從此,世界各國人民走上了聯合起來消滅法西斯國家,謀求建立世界和平、安全的道路。1943年11月下旬,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召開同盟國家三大國首腦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打敗法西斯國家的軍事、政治問題,確定了戰爭的目標和戰后的一些原則。并約定于會議結束后的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同時發表三國政府和首腦確定的《開羅宣言》。
《開羅宣言》莊嚴聲明:中、美、英三大盟國“關于今后對日作戰計劃,已獲得一致意見”,“我三大盟國決心以不松弛之壓力,從海陸空諸方面加諸殘暴的敵人”;“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身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三國的宗旨是: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的一切島嶼;把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包括中國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驅逐日本用武力或貪欲攫取的所有土地上的勢力;使朝鮮自由獨立。“宣言”宣告:“根據以上所認定之各項目標,并與其他對日作戰之聯合國目標一致,我三大盟國將堅忍進行其重大而長期之戰爭,以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
《開羅宣言》作為二戰中反法西斯國家重要的國際文件,早在1943年就已經確定要打敗日本,將被日本占領的中國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并使其無條件投降的戰略目標。而中國的釣魚島屬于中國臺灣省管轄,自然也包括在歸還中國的領土范圍之內。因此,在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屬于中國臺灣省的釣魚島從法理上就等于已經自動歸還中國。日本國家在對釣魚島殖民統治期間的任何私人土地權利隨著其在法理上回歸中國而自動失效。在釣魚島不屬于日本領土的大前提下,無論是古賀家族、還是后來栗原家族所擁有的釣魚島土地均為非法,他們之間的買賣關系也不能成立。同樣,在土地法理權利已經轉歸中國的情況下,日本政府的所謂“購島”,即與私人“島主”的所謂買賣合同也是非法和無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德國的波茨坦召開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蘇、英三國最高領導人杜魯門總統、斯大林部長會議主席、丘吉爾首相(后期是艾德禮新任首相)等。會議討論了戰后處理德國、波蘭等問題,決定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等。7月26日,美、英、中三國領導人簽署并以宣言形式發表《波茨坦宣言》(或稱為《波茨坦公告》)。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并在此文件上后補簽字。其中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第十三條規定,“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并對此種行動誠意實行予以適當及充分之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波茨坦公告》上述內容不僅重新確定了《開羅宣言》的宗旨和目標,而且,將日本的主權限制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
這段規定表明,如果沒有美、英、中、蘇四個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認可,日本的主權只能局限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四個島嶼之內,而不存在其他主權領土。這四個島嶼以外的其他小島嶼主權是否歸屬于日本?其中“吾人”的含義并非指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中的某一個國家,而是帶有復數的國家含義,根據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中不單獨媾和的規定,既可以理解為需要參與《波茨坦公告》的美、英、中、蘇四個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一致認可與決定是比較確切的含義。整體看待這一時期密切相關的幾個國際反法西斯文件的含義,說明個別反法西同盟國家為日本指定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四個島嶼以外的小島嶼等領土是非法和無效的,只能在直接參與起草和簽署《波茨坦公告》的美、英、中、蘇四個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一致同意和認可的情況下才屬于有效。
釣魚島從明朝就在中國史書中有確切記載,并在中國海防范圍之內。是中國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使用、長期有效管轄的群島,中國對其享有主權具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根據。釣魚島不僅在清朝時期隸屬于中國臺灣,是從古至今中國的福建、浙江、臺灣地方漁民的傳統漁場,而且,隨著日本的戰敗投降,其主權歸屬已經自然轉為中國。同時,也并沒有任何一個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指定其為日本的主權領土。并且,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如果要將釣魚島指定為日本領土,只有在美、英、中、蘇四個國家一致同意的情況下才可能有效。
因此,日本長期竊占中國領土釣魚島是對以《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奠定戰后國際秩序基礎、具有國際法效力國際文件和戰后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是日本反攻倒算,要攪亂并推翻二戰以來和戰后反法西斯同盟國經過浴血奮戰所建立起來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相對合理的秩序。
一些日本右翼、右派人士不承認《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他們為了詆毀、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及其勝利成果,枉顧歷史事實,歪曲和篡改歷史,說什么“《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不是國際條約,沒有法律效力,對日本沒有拘束力”;“日本不是無條件投降”,等等。而實際上,從國際法的角度而言,這兩個國際著名的反法西斯文件對日本都有拘束力。主要論據如下:
第一,一個國際文件是不是具有法律效力不能只從表面上看它是不是在名稱上稱作“條約”的文字,即使名稱上沒有“條約”的字樣,但只要符合條約的要件,都可以看做是國際條約而要加以遵守。按照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條約是指“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為準之國際書面協定,不論其載于一項單獨文書或兩項以上相互有關之文書內,亦不論其特定名稱為何”。《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就屬于符合國際條約要件規定的國際條約,主要根據如下:(1)參加國都具有締結國際條約的能力和主權。美國、英國、中國、蘇聯參加的領導人幾乎都是其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包括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等,代表的顯然是他們本國的政府和國家,他們具有簽訂國際條約的能力和主權。(2)他們是在平等、自由協商、自愿的基礎上發表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沒有任何違背締約國意志的情況。(3)條約必須符合強行法規則才能生效,《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符合國際強行法規則。強行法是為了整個國際社會的利益而存在的,是國際社會全體公認為不能違背,并且以后只能以同等性質的規則才能變更的規則,它不能以個別國家間的條約排除適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完全符合當時和戰后的國際正義秩序和國際法規則,與強行法和全體國際利益沒有違背。
基于以上論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具有完全的國際法效力,必須予以遵守。當然,就一般國際法習慣而言,經過簽字和國內立法機構批準的條約效力最高;不需經過國內立法機構批準,但有簽字的條約次之;再次是沒有簽字的條約。這三種條約只是在習慣上認為相互之間的效力有所差異,但并沒有國際法條文上規定的差別。《開羅宣言》沒有簽字,但它的內容在簽字的《波茨坦公告》中得到確認,因此,它法律的效力不低于簽字的條約。《波茨坦公告》是在二戰后期,同日本的戰爭還在緊張、激烈進行的過程中,在這種緊急、隨時都有大量人員死亡的戰爭狀態下,這樣一個敦促日本投降的條約不太可能等待每個參加國國內立法機構漫長的審理和批準程序。因此,這是一種特殊情況、特殊條件下的國際條約,并不能認為它沒有國內立法機構的批準程序就會降低他的國際法上的拘束力。
第二,日本天皇裕仁作為戰前日本最高統治者在1945年8月14日發表《終戰詔書》廣播講話,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就等于《波茨坦公告》及其中表述必須遵守的《開羅宣言》對日本具有了法律拘束力。
日本天皇裕仁表示:“朕深鑒于世界大勢及帝國之現狀,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時局,茲告爾等臣民,朕已飭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愿接受其聯合公告。”日本天皇裕仁接受《波茨坦公告》就等于日本國家承認了《波茨坦公告》中第八條“《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的規定,也就等于日本國家同意將本國的主權范圍界定在“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同時,也等于接受了其中的第十三條“無條件投降”的規定。因此,日本不僅是無條件投降,也等于承認其中規定,將中國領土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歸還中國的法理事實。即使拋開臺灣的因素,在美、英、中、蘇四個反法西斯同盟國沒有一致將釣魚島指定給日本國家的情況下,釣魚島不可能成為日本的主權領土。否則,就違反了《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這兩個奠定戰后國際秩序基礎的反法西斯國際文件的規定。
第三,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和日本國家代表在密蘇里軍艦上簽訂的日本《投降書》中明確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明確表示“無條件投降”。如果說日本天皇的《終戰詔書》還不是國際條約,它承諾的法律效力比國際條約要低的話,那么,日本政府和日本國家代表與美國、中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國家代表簽訂的《投降書》則屬于正式的國際條約,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其中明確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等內容。由于《波茨坦公告》中規定必須實施《開羅宣言》,因此,等于《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規定的內容對日本國家同樣有效。那么,在沒有美、英、中、蘇四個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將釣魚島一致指定給日本的情況下,日本對釣魚島的任何主權訴求都是對《投降書》中遵守《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承諾的公然違背,是對二戰勝利果實的反攻倒算,是對戰后國際秩序的嚴重挑釁和對抗。
安倍晉三在執政前公開宣揚要突破戰后日本“和平憲法”中“不保有軍隊”的束縛,建立國防軍,擴充軍隊,更揚言要駐軍釣魚島。執政以后,安倍將修改憲法作為其內閣政治的核心目標。當參議院選舉結束,執政黨未能達到三分之二絕對多數議席的情況下,安倍準備先通過對憲法重新解釋達到擁有集體自衛權的目標,以便可以對發生在日本以外的事態通過武力威脅、或戰爭手段加以解決。2013年8月9日,安倍晉三決定指示自己設立的專家會議“關于重建安全保障法律基礎的懇談會”加快研究步伐,要求為許行使集體自衛權而加快修改憲法解釋,爭取在2013年秋季提出報告。日本發展危險的傾向已經日趨明顯。但這種危險并不意味著日本馬上要走上軍國主義道路,而是逐漸通過打破戰后政治和軍事束縛的方式在體制上向有權力發動戰爭的方向過渡。如果要恢復軍國主義還有很多障礙需要跨越,但的確有向那個方向推進的政策苗頭和動向。一是安倍首相及其內閣的主要成員緬懷和向往大日本帝國及其某些軍國主義的做法。二是安倍及其內閣成員不斷企圖推翻“河野談話”“村山談話”等戰后日本政府承認和反省侵略戰爭的做法。三是安倍及其內閣成員不斷表示對供奉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英靈的所謂“尊敬”,包括供奉祭祀錢、參拜等。四是延續老殖民主義霸占領土的做法,對中、韓、俄的領土爭端采取強硬對抗性政策。這種危險性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等待日本實力具備,有可能“舉全國之力”爭奪釣魚島、竹島(韓國稱“獨島”)、北方四島(俄國稱“南千島群島”)等島嶼上,而一旦日本羽翼豐滿,很可能舉全國之力對中國進行戰爭準備,對韓國進行戰爭準備、對俄國進行戰爭準備。這種危險的傾向不能不引起世人的高度警惕。
是維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起來的戰后國際秩序?還是任由日本的右翼、右派勢力在危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這是擺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
對于日本政府和安倍內閣不斷挑釁戰后國際秩序,企圖推翻戰后日本國內和平政治體制和重新武裝的做法,中方和國際社會可以從諸多角度加以應對。
1.學術、輿論上深入發掘日本法西斯國家和軍隊的惡行,尤其重視向歐美介紹和宣傳。日本侵略中國還有很多重大的歷史問題沒有弄清,比方說,日本關東軍修筑大量對蘇聯作戰的防御要塞工事。而每一次修完工事為了保密的需要,都要大規模屠殺中國勞工。根據一般研究學者的估計,這種殺戮死亡的中國勞工就在100萬人以上。但現在也沒有找到尸骨等切實的證據,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考察和揭示。
2.中國要學習韓國在獨島問題上的做法,將釣魚島問題上升到目前尚沒有徹底清算日本殖民侵略后果的高度,要求日本退出對釣魚島地區的控制和干涉。中國既要進行切實領有釣魚島的歷史、國際法理、法律研究,也要將其上升到這是一個日本殖民侵略遺產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政治高度加以認識和主張。從而徹底清算這一殖民侵略留下的歷史遺產。
3.以日本民眾容易接受的方法打壓安倍修憲、建立國防軍的企圖。我們要理解一些日本國民認為日本的憲法也是可以修改的觀點。任何一個國家的憲法都可以由他的國家和人民按照法律程序加以修改,日本也有這樣的權力。但是,要讓日本民眾看到,安倍的修憲道路不是為了日本的和平發展,而是帶有極其危險的政治傾向,是一種“惡修”。走這條道路對日本來說不是更安全了,而是更危險了。因為當日本沒有了和平憲法的制約以后,一支強大的軍隊很有可能走向與周邊國家不斷沖突的危險道路。
4.中國可以進行密切的國際合作,尋找在國際上可以伸張正義的契合點。中國可以同韓國、俄國等國進行更緊密的合作,如支持韓國民間黨派和政府機構要在聯合國通過譴責日本否定侵略歷史決議的主張。
5.中國要建立研究琉球問題、釣魚島問題的專門研究機構,既可以是事業單位的機構,也可以是純民間的機構,與日本謀求研究琉球獨立的機構建立必要的聯系與合作,還原琉球問題、釣魚島問題的本來面目。
6.中國要繼續加強海空軍建設,向全面壓倒日本海空軍事力量的目標發展,保持對企圖推翻二戰成果的國家最后的制約手段。
7.在中日兩國矛盾深化的較長時期里,中國要進一步加大同日本民間交往的力度,而不是縮減民間交往。包括擴大雙邊貿易,這對雙方經濟都有利;擴大人員往來,通過更多的人員往來和交流團結日本的左派,爭取作為中間派的日本廣大民眾,影響日本右派,打擊和孤立不可轉化的極少數極右派勢力。
8.對日本有條件承認其大國地位。安倍執政以后,一直在追求成為強大國家的戰略。在中日將來和好的情況下,中國可以有條件承認日本的大國地位。條件包括日本徹底退出對釣魚島的控制,承認其為中國固有領土;不謀求擴軍和對外戰爭;領導人不參拜靖國神社;對于在日本國內否定侵略歷史,美化侵略歷史的言論和行為,要求日本向德國學習,建立起國內鎮壓否定侵略歷史,美國侵略戰爭的法律體制,通過日本國內法加以嚴厲懲治。杜絕今后為歷史翻案的可能性。如果日本這些都能做到,日本就成為對中國無害的國家。中國可以像法國支持德國“入常”一樣支持日本“入常”。
[1]日本“購島”是對二戰后國際秩序的公然挑戰[EB/OL],人民網,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