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迅猛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約有700萬人從事醫療衛生職業,其中約500萬衛生技術人員;鄉村醫療衛生事業也同步發展,約有100萬醫生和衛生員在鄉村服務農村居民。然而,據媒體調查,現在從事衛生醫療事業的從業人員,絕大多數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從事醫療衛生的職業。這正折射出當前我國醫患糾紛已是矛盾重重。
第一,醫患糾紛呈現出暴力化。據衛生部通報,僅2012年全國共發生惡性傷醫案件11起,一共造成35人傷亡,其中死亡人數達多達7人,28人受傷(其中11名患者及陪護人員、16名醫護人員、1名保安),涉及北京、黑龍江等8個省市。據中國醫師協會統計,僅2013年10月,10天里全國共發生6起暴力傷害醫生、護士事件。如,10月21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數名患者家屬在得知家人搶救無效死亡后,家屬情緒十分激動,當場對多名ICU醫生進行群毆,致ICU主任眼鏡被打碎,鼻部撕裂傷,身上出現多處軟組織挫傷、腎挫傷;另有兩名醫生受輕傷。2013年10月25日早晨,當天氣溫3攝氏度。患者連某某(33歲)因為鼻腔微創手術后長期不適,帶著兇器來到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拔刀捅向耳鼻喉科主任王某某、老醫生王某某(年過六旬)、放射科醫生江曉勇。王某某被患者猛刺數刀,被送進搶救室時已經大量失血,搶救無效死亡。
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統計,自2002年9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我國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平均以22.9%的速度上升。中國醫院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僅2012年,我國每所醫院年平均發生暴力傷醫事件約27次。白衣天使的大白卦被鮮紅的血浸濕,冷冰冰的數字在這個冬天讓人感覺到更加寒冷。這些數據和鮮血都無一例外的告訴我們,當前醫患糾紛呈現出暴力化傾向。
第二,醫患糾紛呈現出復雜化。醫患糾紛已日漸復雜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患者與醫院之間的糾紛。以往醫患糾紛較多地集中在醫療事故上,而現在醫患糾紛的原因日趨復雜化。究其緣由:一是缺乏信任感。2011年中國十大健康新聞之首,是關于一個出生僅6天的嬰兒救治過程。該嬰兒因無法正常排泄,在深圳市兒童醫院就醫。主治醫生要求給嬰兒做造瘺手術,手術等費用需10萬元。嬰兒父親不愿意,就將孩子轉到另一所醫院,而該醫院醫生僅開了0.8元的石蠟油,就給“治愈”。此事經媒體大肆報道,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影響,稱之為“八毛門”。這個事件對醫生職業環境與醫生職業道德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加劇了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感。然而實際上深圳市兒童醫院并未誤診,石蠟油也并未使嬰兒治愈。隨后,嬰兒再次就醫并接受手術治療。看似是一場鬧劇,這背后卻隱藏著醫患雙方的不信任。二是醫鬧問題突出。“醫鬧”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法學概念,準確來說并沒有一部法律對其作出明確的界定,只是社會實踐中一種說法。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和鄭雪倩(中國醫院協會醫院維權部副主任)曾認為,“醫鬧”是借醫療糾紛的為名,利用各種不正當手段,嚴重擾亂醫療秩序的違法行為。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醫鬧”是指受雇于醫療糾紛患者方的人,為患者與家屬向醫院采取各種不正當手段來施加壓力,試圖幫助患者向醫院索取經濟賠償,從中收取報酬,并以此作為其謀生手段。現實中,有一部分人正是借此謀取私利。而筆者曾親歷過一次“醫鬧”事件,當時去一家三甲醫院給家人買藥,到醫院大門時發現水泄不通,患者家屬將道路堵住,只能側身通過。在門診大廳里燃放鞭炮,燒紙錢,哭聲、鞭炮聲不絕于耳。而整個門診大廳基本上無法正常運轉,其他求醫問藥者也只能暗自倒霉。醫鬧在某些地方都已成常態化,不得不認真面對并盡快拿出對策根治了。
第三,醫患糾紛呈現出長期化。醫療體制改革任重而道遠,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個難以攻克的命題。醫改已不折不扣地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正是由于醫改絕非一蹴而就,醫患糾紛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長期伴隨著我們。
第一,醫療體制弊端。醫療體制改革一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我國現有的醫療體制弊病凸顯,是醫患糾紛的罪魁禍首之一。
一是政府投入不足。2013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學院院士鐘南山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他在會前曾詢問衛生部部長陳竺,我國財政對醫療衛生投入的比重是多少?后者回答稱有可能接近5.5%。另外財政部副部長、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王保安在會議上指出:四年以來,我國財政對醫療衛生累計投入約23000億元,中央財政對醫療衛生事業累計投入資金約6500億元。盡管四年投入超過20000億,但相比其他國家的投入差距較大。比如說,日本的醫療衛生投入占全年GDP的8%至9%,歐洲國家平均比例達到了10%至12%,美國約是16%,而我國的比例不到6%。
政府投入不足使得醫院只能靠自身的收入平衡巨大的開支,客觀上造成了看病貴問題。依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公開數據顯示,公立醫院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藥品收人。根據年鑒統計,2007年公立醫院的藥品收入約2000億元,約占公立醫院總收入的42%。而眾所周知醫院的收入主要有三大來源,分別是藥品收入、醫療服務收入與國家的財政補貼。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國家的財政補貼比重較低,所以藥品收入一般會占醫院總收入的一半。而藥品收入在二級醫院以及中醫院的比例更高,某些醫院甚至達到70%至80%。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人民群眾看病貴的原因正在于此。正是因為看病貴、看病難加劇了醫患之間的不良關系。不解決醫療投入,醫院的收入短時間難以改善,醫患關系也難以緩解。為增加醫院收入、醫生的收入,一部分醫院就依靠“藥價虛高”與“過度醫療”等違背醫德的做法。這樣無疑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無疑更加激化了醫患關系,使得醫患糾紛更加頻發。
二是支出嚴重不均。政府投入不足已帶來嚴重弊端,再加上支出不均衡現象嚴重,使得醫療體制飽受批評。早在2006年,原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在中國科學院的調查報告中披露,政府醫療投入的80%為850萬以黨政干部為主的群體服務了。但此后鮮見類似數據在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機構披露出來。
各級醫療機構的資金投入亦存在分配不均現象。公立醫院獲得了絕大多數的財政資金,但是資金缺口依舊龐大。而民營醫院處境就更加堪憂,由于體制等原因使民營醫院的處境和地位相對尷尬,獲得政策性資金資助的可能性較低。但是,民營醫院也是為了醫治病患,也應該歸屬于公益性。在政府財政投入時,應該要考慮到這一點。公立醫院在醫療體系中擔當主力軍的角色,然而,民營醫院絕非是可有可無,而是扮演著后備軍的角色。民營醫院也形成了一個很大的醫療服務的網絡,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
第二,處置機制弊端。醫患糾紛頻發,但其解決機制欠缺也是一大弊病。患者與醫院都存在各自訴求,然而解決訴求的途徑有限,效率不高。首先,醫療鑒定程序繁瑣,耗時費力。醫療糾紛大概分為:因醫療侵權引發的與非醫療侵權引發的糾紛。前者以構成事故為前提,而后者其他醫療過失行為(一般不構成醫療事故)。不少患者和院方采取法律途徑維護權益。但是法院的審判是嚴格依照法律規定,訴訟過程漫長,糾紛不可能立馬解決。同時,訴訟途徑也不能全部化解糾紛。因而,使得一部分人通過非法途徑達到自己的利益訴求。其次,醫患交流信息不暢,一知半解。醫患雙方信息交流不暢,是導致醫患糾紛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分析眾多案例中可知,在醫療糾紛發生及處理過程中,院方由于具有先天的優勢,他們熟悉醫療技術、醫療條件等客觀事實,同時,又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而患者缺乏相應的認知水平,加上院方在溝通過程中較少的告知相關情況。在媒體報道的一部分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部分醫療機構在糾紛事故發生后,往往是利用自身優勢,故意推諉、推脫責任,更有甚者還篡改、偽造病歷和病案記錄,盡一切可能試圖逃避法律后果,加大了糾紛的處理難度。這也加劇了信息的不對稱交流,醫患之間的信任感猶如薄冰,一碰即碎。
第三,輿論機制弊端。媒體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醫患糾紛的矛盾。更有不良媒體罔顧職業道德,添油加醋,不進行正面引導,未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媒體在醫患糾紛報道中到底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聞傳播規范應包括以下內容:真實報道、黨性原則、輿論導向、新聞倫理、以人為本。一部分輿論媒體為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而忽視了嚴格、客觀的原則去調查事情真相。比如,社會反響巨大的“八毛門”事件中,深圳新聞網首次披露事件,但末在客觀公正的調查清楚實際情況之前,就以單方提供的素材整理報道出來,結果造成了虛假新聞,產生了較壞的社會影響。而輿論媒體真正應該做的是什么呢?為醫患雙方架起“連心橋”。媒體輿論應該注意價值引導,盡可能平衡醫患雙方信源,在報道醫患雙方之間所不清楚的事實與心態時,應多采訪報道獨立的第三方醫療機構或者專家學者的看法,以此引導大眾,盡可能引導雙方互相溝通,互相理解。而要順利架起這座“連心橋”,我們應該利用人民政協的巨大作用,積極發揮政協的職能。
當前,全國各地接連報道了醫患糾紛事件,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醫患糾紛時有發生。還有一部分醫患糾紛演變成了群體性事件,醫患糾紛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醫患糾紛嚴重影響了醫療機構的正常運轉,也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社會秩序。如何解決醫患糾紛,撫平醫患關系的傷痕,已成為黨委政府的一大難題。政協作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理應為黨委和政府排憂解難。針對當前醫患糾紛的現狀和成因,政協應發揮自身優勢,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化解。
第一,積極提交醫療衛生提案。提案是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的重要形式。2012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的意見》指出,人民政協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參政議政是政協委員和各級政協委員會的職權,同時也是一項光榮的義務。醫療衛生事業是民生事業,關乎億萬家庭的身體健康,也牽動著億萬群眾的心。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領域暴露出來的問題,不管是醫療財政投入不足,還是醫患糾紛問題,都需要我們政協持續關注并著力解決。政協應提交關于增加醫療投入的提案,政協委員應發揮自身優勢,在“兩會”上獻言獻策,積極推動增加醫療投入的提案。只有國家持續加重投入比例,醫療系統的資金短缺情況才能盡快得到緩解。有了資金保障才可以解除“以藥養醫”的魔咒,才可以快速提高醫療系統職工的收入水平,可以盡可能地杜絕其為了增加收入而過度醫療的弊端。
第二,積極參與醫患糾紛過程。現有的醫患糾紛處置措施中,以醫患雙方協商、醫療事故鑒定與司法三種途徑為主。而這三種途徑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不利于及時有效地化解醫患糾紛。尤其是醫療事故鑒定與司法途徑更是耗時費力,還得不到良好的解決效果。這需要政協從以下方面解決。
一是政協參與化解。建立第三方獨立調節機制、建立醫患糾紛調節中心。目前,我國醫療事故鑒定和醫療糾紛調解中心絕大多數是由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或者官方半官方的醫學會主持的,其自身的性質和地位讓患者和群眾懷疑其獨立性與公正性。而政協委員可以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較高的社會聲望與知識素養,可以積極投身到醫患糾紛中去,為民排憂解難。各級政協和政協委員牽頭,組織各高等醫科學校、醫學專家、律師與群眾參與到醫患糾紛,建立醫患糾紛調解中心。
二是政協參與監督。人民群眾求醫問診,是相信醫療機構,是相信醫生護士的醫德。現在不只看病難,看病貴也是一個飽受指責的問題。那么,各醫療機構就應該要做到能夠讓患者的兩個放心。一是看病放心,另一個是用錢放心。政協委員在參與化解糾紛的過程中,還可以發揮自身的知識優勢,監督醫院在醫治過程中是否存在過度醫療的問題。這是很多民主黨派政協委員的特有優勢,應該要充分利用。
第三,積極加強輿論引導群眾。政協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協委員就應當肩負起輿論引導的義務。政協在化解醫患糾紛時,應注重輿論。
一是開展教育宣傳。各級政協和政協委員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醫務人員和患者都是一條戰線的戰友,都是為了戰勝共同的敵人———疾病。醫生與病人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而非對立關系。政協可以采取多途徑宣傳常見病及其治療過程與后遺癥,盡可能讓群眾了解更多的醫學常識,化解醫患之間的不信任感與猜忌。同時,還應該強調醫學水平是有限的,有限的醫療水平不可能做到所有的疾病藥到病除。
二是利用新媒體。新媒體較傳統媒體,傳播速度更快,更新更快。各級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也越發重視其新媒體的作用,尤其是微博和微信。每天都有政協組織、政協委員開通微博賬號。北京市第11屆政協第四次會議召開時,北京政協開通了新浪微博,成為全國首個省級政協微博圈。百余位北京市政協委員通過政協微博圈直播兩會進程,開辟兩會輿論新平臺。微博已成為繼新聞、論壇之后的第三大互聯網輿情源。微博既能彌補傳統媒體對輿論反映的不足,而且能更好地促進社會意見的匯集,同時加強對社會決策的判斷分析。
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充分利用微博新媒體,可以有效加強引導輿論,提高宣傳政治協商成果的效率,建設民主監督與參政議政的網絡新平臺,進一步發展“網絡統一戰線”。同時,政協微博還可以吸引更多青年群體與高學歷群體了解政協,關注政協,能夠積極擴大社會影響力,夯實民意基礎。
[1]李娜,盧青.醫鬧類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5).
[2]曲玉波.和諧醫患關系對健康與公平的影響及路徑選擇[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2).
[3]程湜.醫鬧兇猛:探究醫保制度轉型中醫患糾紛引發治安問題的解決機制 [J].法制與社會,2013(1).
[4]葉海艷.關于醫療糾紛處置的調查與深思[J].法制與經濟,2009(10).
[5]趙銀仁,劉超.淺析醫患糾紛的解決機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2).
[6]劉逸紅,劉珍明.惡性醫療糾紛13例統計分析[J].法律與醫學雜志,2007(4).
[7]劉秋生,鐘旋,等.醫院處置與預防醫鬧事件的應急機制探討[J].中國衛生法制,2010(1).
[8]黎強.醫療糾紛,特殊“游戲規則”下的博弈[J].醫學與社會,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