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亞輝
黨的理論創新過程就是黨的成長和成熟歷史,黨的理論創新態勢反映了黨的勃勃生機和永生活力,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確保了黨的領導力和凝聚力的不斷提高??梢哉f,堅持理論創新并不斷取得新成就,無論是民主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都是黨的生命線。
90多年的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注重從中國實際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緊密聯系中國實際而不是照抄照搬他國經驗,善于分析形勢和總結實踐,勇于突破束縛和實現理論創新的黨。建黨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拯救民族危亡、尋求中國革命道路的時候,就特別注重從中國實際出發,研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性質,研究城市軍閥割據、廣大農村貧窮落后國情,研究民族資產階級天生軟弱和近代工業基礎薄弱現狀,研究世界革命蓬勃興起和發展趨勢,提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極具中國特色的中國革命道路,這就是“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道路也被稱為“井岡山道路”[1]。
早在1925年,毛澤東撰寫《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開宗明義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在文中指出:“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保?]在毛澤東看來,中國國情不同于俄國,中國革命的敵人不同于俄國革命的敵人,中國革命的朋友也不同于俄國革命的朋友。因此,必須從中國社會的實際出發,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性質以及由此決定的他們對待革命的立場,來確定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毛澤東的這個指導思想和理論創新,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基本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這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針對不同階級性質、在不同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劃分敵人和朋友的界限和標準是不同的。比如,在國民革命初期,中國共產黨作出國共合作的決策,把國民黨作為聯合的朋友,把北洋軍閥當作打到的敵人。在“四·一二”政變以后,國民黨叛變革命,中國共產黨作出“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政治決策,把農民(特別是貧農)作為革命的朋友,把國民黨反動派當作革命的敵人。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后,民族矛盾超越階級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又作出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的政策調整,把蔣介石和國民黨頑固派也當作團結的對象,組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箲饎倮螅袊伯a黨積極推動與國民黨的和平談判,并簽訂國共停戰“雙十協定”。但在1947年6月26日,蔣介石悍然撕毀協定,大舉進犯解放區,中國共產黨終于發出“打到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號令,再次把蔣介石和國民黨反動派當作了革命的敵人。
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等我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均遭到失敗以后,毛澤東深刻總結慘痛教訓,在文家市會議上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提出了不同于俄國的革命道路,這就是把革命重點從城市轉向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先后撰寫《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井岡山的斗爭》(1928)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等論著,較為完整地闡述了在中國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闡述了中國革命應當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和緊迫性[2]。
顯然,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所作出的一次開天辟地的重大理論創新。這個創新,既遵循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原理,又不囿于書本教條,不照搬俄國革命成功經驗,完全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所獲取的革命理論創新。正是這個理論創新,解決了有關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方向問題和理論問題,同時也解決了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探索中國向何處去、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方向和理論問題。從井岡山建立第一塊紅色根據地到奪取全國政權建立新中國,二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和豐富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成功的、勝利的因而是正確的中國革命道路。
建國后,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既面臨著艱難繁重的國家建設任務,更面臨著艱巨而緊迫的理論創新任務。新中國初期幾年的實踐很快就表明,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建設,就像過去搞民主革命一樣,既不能照抄本本教條,也不能照搬蘇聯模式和現成經驗做法,仍然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國情進行理論創新。
在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毛澤東先后撰寫了《論十大關系》(1956)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1957)等著作,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是必須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保?]顯然,這是延續了自井岡山斗爭以來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創新,強調“實事求是”和“從實際出發”。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中,毛澤東提出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確區分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保?]在這里,毛澤東根據中國取得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國社會性質、條件的變化,提出了轉移工作重心、改變工作方法的指導思想。這些理論創新集中體現在黨的八大所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之中。
黨的八大作出的偉大理論創新就在于,從中國實際出發,正確地分析中國社會矛盾,并依此為依據,制定出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黨的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1956)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庇纱?,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睘榇?,“我們必須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確的政策,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來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保?]
當然,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看到,黨的八大路線的正確不是用我國成功的實踐來檢驗的,而恰恰是用違背八大路線,在實踐中付出慘痛代價,致使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的失敗從反面來檢驗的。黨的八大以后不久,毛澤東違背了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對國內矛盾作出錯誤判斷,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思想,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錯誤地發動并領導了“文化大革命”,從而扭轉了黨的工作重心,打斷了全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直至爆發全面內亂[6]。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實踐檢驗真理的思想路線,對違背八大路線的錯誤思想理論以及相應的方針政策實施全面撥亂反正,開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航向,走上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發明了“不爭論”。這就是,對一項改革政策措施,在還沒有實施之前,先不要爭論“姓資”或“姓社”,而要用實踐來檢驗政策措施的正確性。但“不爭論”并不意味著不思考。事實上,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什么,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一直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所思考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緊迫實踐問題。
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黨的十二大(1982)明確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黨的十三大(1987)第一次完整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這是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創新。鄧小平強調:“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要長治久安,就要靠這一條。”[7]黨的十四大(1992)第一次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開創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明確把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作為中國的改革目標。這是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經濟理論上的重大創新,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框架,包括所有制結構、分配體制、共同富裕和宏觀調控等重要內容。黨的十五大(1997)第一次闡述了鄧小平理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黨的十六大(2002)第一次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這是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黨建理論上的重大創新。黨的十七大(2007)第一次闡述了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提出了黨和國家工作的“四位一體”總體布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發展理論上的重大創新。
之所以說十八大把黨的理論創新推向了新高度,是因為黨的十八大(2012)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個橫向維度和三個縱向維度,拓展了視野、豐富了內涵、完善了結構、提升了價值、強化了導向,從而把黨的理論創新推向新的高度?!叭齻€橫向維度”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個縱向維度”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和總目標。這是繼鄧小平理論之后,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十八大理論創新的意義在于:一是使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深刻、更全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容更豐富、指導性更強。二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具有傳承與連續的理論性質,又具有發展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黨的理論創新的活躍,反映了黨的活力和生命力。三是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根本特征是“實踐性”,表明黨的理論創新不是為了理論而理論,也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在著眼于解決現實問題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創新。四是從橫向和縱向多維度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助于我們厘清理論的邏輯聯系,明確實踐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繼續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并取得重要成果。三中全會《決定》開創性地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目標,把國家制度建設和加強制度執行力納入現代化建設進程,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內涵;把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由“基礎性”提升為“決定性”,為明確界定政府在經濟領域的權力邊界提供了理論依據;把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同等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的財產權都不可侵犯,夯實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和經濟基礎;把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創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把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和法治中國建設,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目標;把社會建設的原則由“社會管理”轉換為“社會治理”,為加快社會進步、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提供了理論遵循;提出軍民融合發展的新戰略,為新時期加強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實現資源共享指明了方向;確立了人民是改革的主體地位,把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指向到建立社會公平正義和讓全體人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8]。
回顧我黨實現理論創新偉大而艱難曲折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思想路線,是我黨不斷取得理論創新光輝成果的根本原則。理論創新是我們黨堅持探索正確道路的理論基礎,是確保我黨不斷提高領導力和凝聚力的思想保障,也是我黨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統一認識的理論依據和思想基礎。誠如十八大報告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保?]90多年來,黨的偉大理論創新,獲得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思想成果,形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們堅信,只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踐檢驗真理標準的思想方法和唯物史觀,中國共產黨就會永葆理論創新活力、永葆與時俱進品格、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凝聚力、戰斗力。
[1]胡錦濤.胡錦濤在紀念譚震林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2002-04-16.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論十大關系[N].人民日報,1976-12-26.
[4]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N].人民日報,1956-09-28.
[6]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4/content_2543544_7.htm,2002-03-04.
[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9]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G]//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