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寧+王全章
2014年以來,美軍再次關注早在2012年提出的“島鏈遏制”戰略概念,意圖用這種低成本、進程可控的遏制策略,推進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海軍專題研究了第一島鏈的防衛問題,在發揮島鏈遏制作用、島鏈戰術運用、戰略制約因素和強化亞太軍事同盟等方面形成了系統的理論結構,力圖保持對亞太地區潛在作戰對手的軍事優勢。
第一島鏈遏制作用逐漸上升
根據美軍最近提出的“近岸控制”作戰理論,美軍更為強調近岸地區的遏制和封鎖,認為在近岸海域部署海軍資產,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這種思想已經成為美軍的共識。因此,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的第一島鏈就成為美軍實現島鏈遏制戰略的關鍵。在五角大樓每年出臺的中國軍力評估報告中,都會附上一幅地圖,標明島鏈的具體位置。去年報告的地圖把第一島鏈進行了延伸,增加的部位是從菲律賓向西延伸到越南中部,使第一島鏈完全封鎖了進出中國海的所有通道。美國此舉的目的是進一步增加中國海軍的消耗,使中國面臨比釣魚島、臺灣問題和其他地緣沖突更復雜的局面。
作戰運用進一步細化
美軍“第一島鏈防衛”作戰目標有限,作戰手段也相對謹慎,實現作戰目標的主要途徑:首先是部署反艦和防空武器,在第一島鏈之內設置障礙,配置重疊火力網,建立近岸海域禁航區;其次是為位于第一島鏈上的盟友建立防御系統,形成一條中國軍事力量范圍以外的封鎖線;最后是運用水雷、潛艇和水面艦艇,對第一島鏈外圍海域實施管控,確保美國及其盟國的海上航行自由,同時封鎖中國的海上通道。具體作戰過程如下:
第一步,封鎖第一島鏈之內海域,打破作戰對手的區域拒止。美國海軍通過部署攻擊型核潛艇、水雷、反潛機和其他先進海上裝備,將這一海域建設成海上禁區,并宣布將擊沉進入禁區的所有船舶。雖然此舉不能完全阻止中國在該海域的全部海上活動,但可阻止我大型貨船和油輪通行,目的是對中國外貿和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第二步,依托第一島鏈國家和地區加強防御。從日本列島、臺灣島延伸至菲律賓群島的第一島鏈國家和地區,構成了對中國的第二道海空防御線。美國海軍計劃幫助這些國家建立起包括水雷攻防設施在內的陸基空防和近程海防系統,在和平時期進行多國聯合軍演形成現實威懾。
第三步,管控第一島鏈外圍海域主導戰局。在中國軍事力量的打擊范圍之外,利用陸、海、空以及租借的商業平臺攔截或驅趕中國的超級油輪或集裝箱船。如果美國能夠控制馬六甲海峽、龍目海峽、巽他海峽以及澳大利亞南北兩端的海上通道,將會使中國的原油進口和原材料、制成品進出口驟減。
重點解決四大難題
雖然島鏈遏制戰略構思幾近理想化,但是真正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因此,美軍強調根據政治需要和預算削減的現實,快速彌補部隊結構和島鏈防衛條令方面的不足,適時調整兵力部署,最大限度地發揮技術優勢,把島鏈從消極防御轉入積極防御,具體要重點解決以下問題。
一是合理分配海上和近岸基地的軍事資產。具體而言就是在琉球群島一線部署多少水面艦艇、核動力攻擊潛艇,能夠保證美軍及其盟友實現防衛意圖。美軍認為,第一島鏈戰略能否實現作戰目標取決于美國能夠投入多少軍事資源,能夠持續多久,雖然島鏈戰略是一種“有條件戰爭”,但是由于島鏈上要點眾多,周邊海域也很廣闊,尤其是在美國軍費預算持續削減的背景下,美軍沒有足夠的兵力和裝備加強所有要點的防衛,無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作戰對手只需要集中優勢兵力突破其中一點即可實現戰略意圖。因此,美軍在戰術上強調科學分析第一島鏈的地理特征,優選防御要點,做到重點用兵。
二是實現美日盟軍與中國的力量平衡。美軍認為,全球其他戰場的需求必然分散美軍的資源,同時又希望保持亞太地區的戰略優勢,必須建設更富侵略性的邊緣防御戰略,因此,在責任分擔上,美軍不得不強化美日軍事同盟,拉日本共同實施遏制中國戰略,平衡雙方的力量對比。但是,美國在與日本實施聯合遏制時還提出了以下考慮,比如兩國在各自政治和戰略目標之下如何形成統一行動,如何進行符合自身的實際作戰能力的遏制行動,如何評估沖突升級后中國對美日海軍艦艇的打擊,以及日本自身面臨的風險。
三是強調實施島鏈遏制戰略時發揮美軍優勢。美軍認為實施島鏈戰略應當把握三個要點:第一,設置防線遲緩敵方的行動,將其壓縮在美軍預設的航線,保證運用較小的兵力就能擊敗對方。第二,綜合運用潛艇、水面艦艇、水雷和反艦/防空導彈,在作戰對手海上通道建立封鎖區。第三,利用障礙物加強作戰對手控制的島鏈之外的海域,積極防御的同時輔以適當的進攻行動。
四是積極尋求其他盟國的參與和支持。美軍認為中國與美日并非島鏈戰略的唯一競爭者,實施遏制戰略必須運用“大戰略”思維,把第三方的反應考慮在內。通過積極的外交努力,爭取其他盟國的廣泛支持。在美日將島鏈向南延伸至呂宋海峽的戰略布局中,臺灣和菲律賓的反應將非常重要,如果忽視這些因素就會犯下致命錯誤。
(摘自《環球軍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