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國
問題284:下面是F市近三年來發生的大的自然災害情況:
2011年8月,特大洪澇災害造成138.5萬人受災,倒損房屋13.4萬間,死亡或失蹤19人;2012年8月,發生6.2級地震,全市88.34萬人受災,倒損房屋5.78萬間,死亡或失蹤17人;2013年7月,部分縣區遭受強降雨和泥石流襲擊,全市118萬人受災,倒損房屋7165間,死亡或失蹤23人。
F市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每年都不同程度地發生風雹、洪澇、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其中地震是最主要的地質災害,每年都發生4.0級以上地震10余起。2000年以來,全市發生大小地質災害270多起,造成315人死亡或失蹤,經濟損失達100億元以上。為此,F市每年都投入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救助受災群眾。僅2013年,就投入財政資金9.7億元,救助受災群眾65.48萬人次,重建、維修住房12.37萬間。在積極救助的同時,F市大力開展了防災減災工作。據F市減災部門統計,目前全市共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1.3萬處,登記受威脅人員88. 2萬人。F市防災減災工作雖然取得積極進展,但防災減災體系仍存在薄弱環節。限于地方財政緊張,F市每年投入到防災減災上的經費有限,防災減災中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全市已開展的大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15個,占全省比率僅為15.1%,治理率也不到1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防災減災的專業技術人才相對匱乏,專業化建設嚴重不足。群眾對防災減災知識了解不多,自我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較弱。在災害性天氣預報能力方面,仍存在突發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弱、預報時效短、預警信息覆蓋范圍不全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災害監測能力建設。
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 對于F市來說,構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十分緊迫。假設你是F市防災減災部門的負責人,你認為F市應該構建怎樣的防災減災體系?
2.假設由你負責F市的地震災害預防和處置工作,你應該抓好哪些工作?
【答題要點及思路提示】第1問,案例材料給出了F市地質災害情況和防災減災工作方面的不足和問題,要圍繞這些信息作答。要把立足點放到地質災害上,通過對地質災害的防御體系建設擴展到整個防災減災體系構建上。要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立體構想,把涉及防災減災體系的各個方面都想全、答全。還要注意所構建的是防災減災體系,而不是救災體系。主要作答內容有:(1)構建防災減災的組織領導體系。市縣鄉村成立四級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配備專業人員負責,在市減災委的統一領導下,明確責任,分工協作,并實行月督查、季通報、年考核。建立災情會商制度,完善跨部門信息共享、災情會商、合作聯動等機制。(2)構建防災減災的預警體系。加大對極端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力度,提高預報時效性和準確度,建立極端天氣預警機制。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和信息匯集工作。制定市、縣、鄉、村四級災害防范應急預案。(3)構建防災減災的投入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并調整投入結構,將財政資金更多地傾向于防災減災。鼓勵各級各部門加大對防災減災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積極吸收企業、社會團體、公民及海外人士對防災減災的捐贈。建立多元化的防災減災基金。(4)構建災害隱患排查整治體系。開展細致的隱患排查,加大災害隱患整治力度,對隱患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分期分批加固現有建筑,提高在建工程質量,提升抗震等級。控制中心城區建筑密度,搞好抗震設防。加強城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建設。對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地區,實行搬遷避讓和臨災避險。(5)構建災害應急反應體系。建立各類災害的快速反應機制和應急預案及時啟動機制。強化應急值守,密切跟蹤本地災情的發生、發展。反復演練應急反應預案,確保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內救災人員到位、資金物資到位,救災措施落實到位。(6)構建防災減災物質儲備體系。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加大儲備帳篷、棉衣、棉被、折疊床、睡袋、救生衣、救災專用汽墊床等救助物質。暢通救災物質運輸渠道,保障救災所需的物資及時供應。(7)構建專業化的防災減災隊伍。實行防災的群防群測體制,培養和普及災害信息員。加強防災減災隊伍和搶險救援隊伍建設,堅持開展綜合應急演練和防災減災系列科普宣教活動,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第2問,問題限定在地震災害上,作答只就地震災害而言,并且要突出預防和處置兩個方面。此題不是要作答地震來臨后應該抓哪些工作,而是在日常的地震災害預防和處置上應該抓哪些工作,也就是說此題不是情境模擬題而是一個工作謀劃題,是事前的安排部署。主要作答內容有:第一,要加強十種能力建設:(1)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建設。加大地震研究科技投入,提高地震監測和預報能力,組建群測群防隊伍,完善“群專結合、群測群防”的地震監測預警體系。(2)建筑物抗震設防能力建設。科學制定建筑物設防標準,加固建筑物,提高公共建筑物的抗震設防能力等級。(3)中小學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推進鋼結構校舍普及工作。(4)農村民居抗震能力建設。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進程,實施農村安居穩居工程。(5)通信設施保通能力建設。購置衛星電話并配發各縣鄉村和抗震救災各成員單位,保證危機情況下聯絡通暢。(6)水利設施抗震能力建設。對全市水庫、河堤、湖泊進行檢測,采取措施及時消除隱患。(7)救災物資儲運能力建設。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建成覆蓋全市、快捷有效的救災物資供應體系和儲備中心。(8)專業隊伍應急能力建設。加強抗震救災專業隊伍建設,建立一批專兼職的抗震應急隊伍,形成點線面結合、覆蓋范圍廣、應急快速的抗震救災力量。(9)全民防震防范能力建設。以多種形式廣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提高人民防震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10)防范災害風險能力建設。建立由政府、市場及其他社會力量相結合的地震災害風險轉移分擔機制,構建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提高抗御災害風險的能力。第二,要在具體工作中采取四項措施:(1)加大地震災害的預防預報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2)開展歷史上地震災害的調查評價工作,繪制地震圖譜。(3)加強地震災害隱患動態巡查排查工作,對地震多發地區居民實行有序搬遷安置,逐步提高各類建筑物的抗震等級。(4)完善地震災害預防和處置的工作機制。加強社會動員能力建設,提高各地各部門應對地震的協調能力和水平。加強防災減災的組織領導和協調統一工作,構建地震災害防治科技體系、制度體系和組織體系在內的地震災害防治綜合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