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德++毛陽海
摘要:西藏自治區(以下簡稱“西藏”)經過和平解放后的幾十年的發展,其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新要求,西藏需要對原來的產業模式進行轉變。通過分析西藏工業化的現狀,找出限制工業發展的因素,并由此提出對西藏產業結構升級、培養人才、適度發展新型工業化、利用好政策等對策,這對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藏;新型工業化;適度;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4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062-02
西藏和平解放時,工業在產業中占的比重極小,甚至可以忽略。至2012年底,西藏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11.5%、34.6%、53.9%,其中工業占到7.9%。在這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西藏在工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而當今世界的發展給各國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在我國走循環經濟、包容性發展道路的背景下,西藏需要對原來的產業模式進行轉變、優化、升級。就工業而言,它是西藏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不能再走效率低、產量少、污染大的傳統工業化道路,需要走科技含量高、低碳循環、高效低耗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考慮到西藏的生態較脆弱,更加需要一條適度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因此,探討西藏如何發展新型工業化是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
一、西藏工業化的現狀
經過西藏和平解放后60多年的發展,西藏工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并在不斷地發展中,現在已經形成了煤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等采礦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煙草加工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等種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和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西藏的工業還有待合理適度地發展。以下從GDP、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產業結構、人口城市化率等方面對西藏工業化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
圖1西藏地區生產總值的走勢
資料來源:2013年西藏統計年鑒
從GDP來看,2012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為701.03億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年,其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為11.8%,居全國第11名①。從圖1可以看出,西藏的經濟總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增長速度也在提升。
從人均GDP來看,2012年西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2 936元,比去年增長了14.2%,高于全國9.2%的平均增長速度。
圖22000—2012年西藏工業增加值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網站
從增加值來看,2012年西藏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42.85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34.06億元。西藏工業增加值為55.4億元,比2011年的48.2億元增長了14.9%,西藏的工業增加值呈現出上漲趨勢。
圖32012年西藏產業結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2013年西藏統計年鑒
從產業結構來看,西藏三次產業產值比重中,第三產業占比最高,其值超過50%,其次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西藏三次產業從業人數中,主要集中在第一、三產業,總和占到86.6%,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相對較少。
從人口城市化率看,2012年,西藏總人口達到307.6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數為69.98萬,占總人口的22.7%,鄉村人口數為237.64萬,占總人口的77.3%。相比于1990年的統計數據,總人口增長超過86萬人,城鎮人口也上漲了6.3個百分點。
從上述選取的幾個方面來看,西藏工業化的發展整體表現出了趨好形勢,有關工業化的數據呈現遞增趨勢,但是和我國其他地區的發展進度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發展西藏工業化還需要進一步的討論。
二、西藏工業化的限制因素
西藏在發展工業方面呈現出較好的現狀,但是也存在著一些限制其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專業人才、生態安全等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2012年,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占比分別為11.5%、34.6%、53.9%,為“/型結構”(即“上坡型結構”)形式。同年,西藏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占比分別為46.3%、13.4%、40.3%,為“反J型結構”形式。由此看出,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較多,而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較少。
(二)專業人才的缺乏
2012年,西藏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1年,較2011年的7.9年有所增長。2012年,西藏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工程類技術人員所占比重較小,大多數為衛生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同年,西藏大學生的在校人數中,文科類學生人數占大多數,理工科類比重較小,其中農林牧漁、財經、文化教育專業人數排在前幾位。由于專業技術人才的不充足,從而也限制了相關產業科研、技術的開發提升、設備的升級完善。
(三)生態安全的限制
西藏是我國的生態安全屏障,因此,西藏發展工業化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的增長,一定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更多地應該考慮到其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同時,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可以在其生態環境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發育、發展,對禁止開發的資源不開發,限制開發的資源適度地開發,未限制開發的資源合理地開發。
三、西藏發展新型工業化的實現路徑
(一)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形式為“三二一”,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結構形式為“一三二”。為了解決這種產業結構不協調的現狀,應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把第一產業中過剩的人員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首先在人數上進行合理配置;其次,對轉移的人員進行培訓,使之迅速適應并融入新的工種,采用“以老帶新”的形式幫助其掌握知識和技術要領;最后,逐步將發展重點從第一產業移向第二、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工業作為三次產業中非常重要的產業,它與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牧業,第三產業中部分產業有著密切聯系,通過銜接并處理好工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對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培養人才
培養人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快經濟發展,使人才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外在動力。因此,培養人才對西藏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整個西藏地區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使居民的思想更加開放、視野更加開闊,以提高就業、減少失業。第二,可以普遍提高人員的工作效率、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還可以使工作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第三,可以培養更多高層次的人才,包括研發型技術人員、操作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使高新技術得以發展、應用,企業等運行、發展的更好,有助于西藏的跨越式發展。首先,要從學校著手,要使更多的適齡兒童上得起學,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對大學生合理選擇專業進行培訓,避免報考專業出現過冷過熱現象,以及三次產業的從業人數比例不協調。其次,政府部門應鼓勵成立更多的培訓機構,幫助更多的人員掌握技術和知識,實現更好的就業。最后,對政府人員、企業員工等定期培訓,如有能力可以派往我國其他發展較好的地區進行調研、學習。
(三)適度發展新型工業化
考慮到西藏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需要根據西藏的特殊情況來發展工業化。首先,西藏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傳統的工業顯示出生產效率較低、污染較嚴重、消耗資源較大等缺點,因此,這種工業化發展方式是不合乎現代發展的要求。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較,新型工業化具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它要求把信息化與工業化更好地結合,使之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共同進步;通過提升科技水平來解決效率低、污染重、耗能大等問題,使之良性發展,走可持續、可循環的工業道路;同時,通過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進行人員優化匹配,充分發揮人的重要作用。其次,西藏要走適度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由于現代科技水平有限,難免會在發展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對生態有一定的影響,這需要把開發程度限制在其可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合理適度地發展。這樣,可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西藏工業化水平。
(四)利用好政策
由于西藏的特殊區情,黨中央對西藏制定了援藏政策,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和幫助來促進其各方面的發展,使之和全國其他省份共同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可利用這些有利政策,進一步發展西藏的優勢礦產業、藏醫藥產業、高原特色食品業、民族手工業等支柱產業,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品牌形象好、安全綠色的產品,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信譽好的龍頭企業。加快建設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形成專業、技術、高效、綠色的新型工業化模式。使人才、資金、材料集聚,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優勢,提高發展效果和效率,從而加快第二產業的發展,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結語
考慮到西藏生態較脆弱,西藏發展工業化的困難程度比我國其他地區要大,需要在西藏生態恢復能力的范圍內,從人才、技術、設備、資金、信息等各方面著手,充分利用政策,適度地、低碳地、循環地發展西藏的新型工業,處理好三次產業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的關系,最終實現西藏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毛陽海.西藏經濟結構轉型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2]簡新華,余江.中國工業化與新型工業化道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3]毛陽海,路赟.西藏經濟結構變遷簡論[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7,(6).
[4]狄方耀.西藏經濟學導論(第2版)[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5]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工業化進程的中評價和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2006,(6).
[責任編輯 王佳]
endprint
摘要:西藏自治區(以下簡稱“西藏”)經過和平解放后的幾十年的發展,其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新要求,西藏需要對原來的產業模式進行轉變。通過分析西藏工業化的現狀,找出限制工業發展的因素,并由此提出對西藏產業結構升級、培養人才、適度發展新型工業化、利用好政策等對策,這對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藏;新型工業化;適度;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4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062-02
西藏和平解放時,工業在產業中占的比重極小,甚至可以忽略。至2012年底,西藏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11.5%、34.6%、53.9%,其中工業占到7.9%。在這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西藏在工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而當今世界的發展給各國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在我國走循環經濟、包容性發展道路的背景下,西藏需要對原來的產業模式進行轉變、優化、升級。就工業而言,它是西藏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不能再走效率低、產量少、污染大的傳統工業化道路,需要走科技含量高、低碳循環、高效低耗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考慮到西藏的生態較脆弱,更加需要一條適度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因此,探討西藏如何發展新型工業化是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
一、西藏工業化的現狀
經過西藏和平解放后60多年的發展,西藏工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并在不斷地發展中,現在已經形成了煤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等采礦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煙草加工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等種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和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西藏的工業還有待合理適度地發展。以下從GDP、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產業結構、人口城市化率等方面對西藏工業化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
圖1西藏地區生產總值的走勢
資料來源:2013年西藏統計年鑒
從GDP來看,2012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為701.03億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年,其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為11.8%,居全國第11名①。從圖1可以看出,西藏的經濟總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增長速度也在提升。
從人均GDP來看,2012年西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2 936元,比去年增長了14.2%,高于全國9.2%的平均增長速度。
圖22000—2012年西藏工業增加值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網站
從增加值來看,2012年西藏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42.85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34.06億元。西藏工業增加值為55.4億元,比2011年的48.2億元增長了14.9%,西藏的工業增加值呈現出上漲趨勢。
圖32012年西藏產業結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2013年西藏統計年鑒
從產業結構來看,西藏三次產業產值比重中,第三產業占比最高,其值超過50%,其次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西藏三次產業從業人數中,主要集中在第一、三產業,總和占到86.6%,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相對較少。
從人口城市化率看,2012年,西藏總人口達到307.6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數為69.98萬,占總人口的22.7%,鄉村人口數為237.64萬,占總人口的77.3%。相比于1990年的統計數據,總人口增長超過86萬人,城鎮人口也上漲了6.3個百分點。
從上述選取的幾個方面來看,西藏工業化的發展整體表現出了趨好形勢,有關工業化的數據呈現遞增趨勢,但是和我國其他地區的發展進度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發展西藏工業化還需要進一步的討論。
二、西藏工業化的限制因素
西藏在發展工業方面呈現出較好的現狀,但是也存在著一些限制其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專業人才、生態安全等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2012年,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占比分別為11.5%、34.6%、53.9%,為“/型結構”(即“上坡型結構”)形式。同年,西藏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占比分別為46.3%、13.4%、40.3%,為“反J型結構”形式。由此看出,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較多,而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較少。
(二)專業人才的缺乏
2012年,西藏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1年,較2011年的7.9年有所增長。2012年,西藏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工程類技術人員所占比重較小,大多數為衛生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同年,西藏大學生的在校人數中,文科類學生人數占大多數,理工科類比重較小,其中農林牧漁、財經、文化教育專業人數排在前幾位。由于專業技術人才的不充足,從而也限制了相關產業科研、技術的開發提升、設備的升級完善。
(三)生態安全的限制
西藏是我國的生態安全屏障,因此,西藏發展工業化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的增長,一定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更多地應該考慮到其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同時,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可以在其生態環境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發育、發展,對禁止開發的資源不開發,限制開發的資源適度地開發,未限制開發的資源合理地開發。
三、西藏發展新型工業化的實現路徑
(一)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形式為“三二一”,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結構形式為“一三二”。為了解決這種產業結構不協調的現狀,應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把第一產業中過剩的人員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首先在人數上進行合理配置;其次,對轉移的人員進行培訓,使之迅速適應并融入新的工種,采用“以老帶新”的形式幫助其掌握知識和技術要領;最后,逐步將發展重點從第一產業移向第二、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工業作為三次產業中非常重要的產業,它與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牧業,第三產業中部分產業有著密切聯系,通過銜接并處理好工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對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培養人才
培養人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快經濟發展,使人才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外在動力。因此,培養人才對西藏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整個西藏地區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使居民的思想更加開放、視野更加開闊,以提高就業、減少失業。第二,可以普遍提高人員的工作效率、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還可以使工作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第三,可以培養更多高層次的人才,包括研發型技術人員、操作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使高新技術得以發展、應用,企業等運行、發展的更好,有助于西藏的跨越式發展。首先,要從學校著手,要使更多的適齡兒童上得起學,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對大學生合理選擇專業進行培訓,避免報考專業出現過冷過熱現象,以及三次產業的從業人數比例不協調。其次,政府部門應鼓勵成立更多的培訓機構,幫助更多的人員掌握技術和知識,實現更好的就業。最后,對政府人員、企業員工等定期培訓,如有能力可以派往我國其他發展較好的地區進行調研、學習。
(三)適度發展新型工業化
考慮到西藏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需要根據西藏的特殊情況來發展工業化。首先,西藏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傳統的工業顯示出生產效率較低、污染較嚴重、消耗資源較大等缺點,因此,這種工業化發展方式是不合乎現代發展的要求。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較,新型工業化具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它要求把信息化與工業化更好地結合,使之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共同進步;通過提升科技水平來解決效率低、污染重、耗能大等問題,使之良性發展,走可持續、可循環的工業道路;同時,通過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進行人員優化匹配,充分發揮人的重要作用。其次,西藏要走適度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由于現代科技水平有限,難免會在發展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對生態有一定的影響,這需要把開發程度限制在其可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合理適度地發展。這樣,可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西藏工業化水平。
(四)利用好政策
由于西藏的特殊區情,黨中央對西藏制定了援藏政策,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和幫助來促進其各方面的發展,使之和全國其他省份共同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可利用這些有利政策,進一步發展西藏的優勢礦產業、藏醫藥產業、高原特色食品業、民族手工業等支柱產業,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品牌形象好、安全綠色的產品,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信譽好的龍頭企業。加快建設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形成專業、技術、高效、綠色的新型工業化模式。使人才、資金、材料集聚,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優勢,提高發展效果和效率,從而加快第二產業的發展,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結語
考慮到西藏生態較脆弱,西藏發展工業化的困難程度比我國其他地區要大,需要在西藏生態恢復能力的范圍內,從人才、技術、設備、資金、信息等各方面著手,充分利用政策,適度地、低碳地、循環地發展西藏的新型工業,處理好三次產業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的關系,最終實現西藏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毛陽海.西藏經濟結構轉型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2]簡新華,余江.中國工業化與新型工業化道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3]毛陽海,路赟.西藏經濟結構變遷簡論[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7,(6).
[4]狄方耀.西藏經濟學導論(第2版)[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5]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工業化進程的中評價和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2006,(6).
[責任編輯 王佳]
endprint
摘要:西藏自治區(以下簡稱“西藏”)經過和平解放后的幾十年的發展,其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面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新要求,西藏需要對原來的產業模式進行轉變。通過分析西藏工業化的現狀,找出限制工業發展的因素,并由此提出對西藏產業結構升級、培養人才、適度發展新型工業化、利用好政策等對策,這對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藏;新型工業化;適度;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4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062-02
西藏和平解放時,工業在產業中占的比重極小,甚至可以忽略。至2012年底,西藏三次產業占比分別為11.5%、34.6%、53.9%,其中工業占到7.9%。在這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西藏在工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而當今世界的發展給各國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在我國走循環經濟、包容性發展道路的背景下,西藏需要對原來的產業模式進行轉變、優化、升級。就工業而言,它是西藏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不能再走效率低、產量少、污染大的傳統工業化道路,需要走科技含量高、低碳循環、高效低耗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考慮到西藏的生態較脆弱,更加需要一條適度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因此,探討西藏如何發展新型工業化是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
一、西藏工業化的現狀
經過西藏和平解放后60多年的發展,西藏工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并在不斷地發展中,現在已經形成了煤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等采礦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酒、飲料、精制茶制造業,煙草加工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等種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和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西藏的工業還有待合理適度地發展。以下從GDP、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產業結構、人口城市化率等方面對西藏工業化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
圖1西藏地區生產總值的走勢
資料來源:2013年西藏統計年鑒
從GDP來看,2012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為701.03億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年,其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為11.8%,居全國第11名①。從圖1可以看出,西藏的經濟總量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增長速度也在提升。
從人均GDP來看,2012年西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2 936元,比去年增長了14.2%,高于全國9.2%的平均增長速度。
圖22000—2012年西藏工業增加值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局網站
從增加值來看,2012年西藏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42.85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34.06億元。西藏工業增加值為55.4億元,比2011年的48.2億元增長了14.9%,西藏的工業增加值呈現出上漲趨勢。
圖32012年西藏產業結構示意圖
資料來源:2013年西藏統計年鑒
從產業結構來看,西藏三次產業產值比重中,第三產業占比最高,其值超過50%,其次是第二產業、第一產業。西藏三次產業從業人數中,主要集中在第一、三產業,總和占到86.6%,第二產業的從業人數相對較少。
從人口城市化率看,2012年,西藏總人口達到307.6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數為69.98萬,占總人口的22.7%,鄉村人口數為237.64萬,占總人口的77.3%。相比于1990年的統計數據,總人口增長超過86萬人,城鎮人口也上漲了6.3個百分點。
從上述選取的幾個方面來看,西藏工業化的發展整體表現出了趨好形勢,有關工業化的數據呈現遞增趨勢,但是和我國其他地區的發展進度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更好地發展西藏工業化還需要進一步的討論。
二、西藏工業化的限制因素
西藏在發展工業方面呈現出較好的現狀,但是也存在著一些限制其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專業人才、生態安全等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2012年,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占比分別為11.5%、34.6%、53.9%,為“/型結構”(即“上坡型結構”)形式。同年,西藏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占比分別為46.3%、13.4%、40.3%,為“反J型結構”形式。由此看出,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較多,而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較少。
(二)專業人才的缺乏
2012年,西藏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1年,較2011年的7.9年有所增長。2012年,西藏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中,工程類技術人員所占比重較小,大多數為衛生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同年,西藏大學生的在校人數中,文科類學生人數占大多數,理工科類比重較小,其中農林牧漁、財經、文化教育專業人數排在前幾位。由于專業技術人才的不充足,從而也限制了相關產業科研、技術的開發提升、設備的升級完善。
(三)生態安全的限制
西藏是我國的生態安全屏障,因此,西藏發展工業化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的增長,一定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更多地應該考慮到其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同時,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可以在其生態環境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發育、發展,對禁止開發的資源不開發,限制開發的資源適度地開發,未限制開發的資源合理地開發。
三、西藏發展新型工業化的實現路徑
(一)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形式為“三二一”,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結構形式為“一三二”。為了解決這種產業結構不協調的現狀,應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把第一產業中過剩的人員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首先在人數上進行合理配置;其次,對轉移的人員進行培訓,使之迅速適應并融入新的工種,采用“以老帶新”的形式幫助其掌握知識和技術要領;最后,逐步將發展重點從第一產業移向第二、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工業作為三次產業中非常重要的產業,它與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牧業,第三產業中部分產業有著密切聯系,通過銜接并處理好工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對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培養人才
培養人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快經濟發展,使人才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外在動力。因此,培養人才對西藏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整個西藏地區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使居民的思想更加開放、視野更加開闊,以提高就業、減少失業。第二,可以普遍提高人員的工作效率、產品的質量和產量,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還可以使工作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第三,可以培養更多高層次的人才,包括研發型技術人員、操作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使高新技術得以發展、應用,企業等運行、發展的更好,有助于西藏的跨越式發展。首先,要從學校著手,要使更多的適齡兒童上得起學,培養更多的優秀教師,對大學生合理選擇專業進行培訓,避免報考專業出現過冷過熱現象,以及三次產業的從業人數比例不協調。其次,政府部門應鼓勵成立更多的培訓機構,幫助更多的人員掌握技術和知識,實現更好的就業。最后,對政府人員、企業員工等定期培訓,如有能力可以派往我國其他發展較好的地區進行調研、學習。
(三)適度發展新型工業化
考慮到西藏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需要根據西藏的特殊情況來發展工業化。首先,西藏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傳統的工業顯示出生產效率較低、污染較嚴重、消耗資源較大等缺點,因此,這種工業化發展方式是不合乎現代發展的要求。與傳統的工業化相比較,新型工業化具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它要求把信息化與工業化更好地結合,使之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共同進步;通過提升科技水平來解決效率低、污染重、耗能大等問題,使之良性發展,走可持續、可循環的工業道路;同時,通過合理配置人力資源,進行人員優化匹配,充分發揮人的重要作用。其次,西藏要走適度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由于現代科技水平有限,難免會在發展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對生態有一定的影響,這需要把開發程度限制在其可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合理適度地發展。這樣,可在保證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西藏工業化水平。
(四)利用好政策
由于西藏的特殊區情,黨中央對西藏制定了援藏政策,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和幫助來促進其各方面的發展,使之和全國其他省份共同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可利用這些有利政策,進一步發展西藏的優勢礦產業、藏醫藥產業、高原特色食品業、民族手工業等支柱產業,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品牌形象好、安全綠色的產品,打造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信譽好的龍頭企業。加快建設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形成專業、技術、高效、綠色的新型工業化模式。使人才、資金、材料集聚,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優勢,提高發展效果和效率,從而加快第二產業的發展,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結語
考慮到西藏生態較脆弱,西藏發展工業化的困難程度比我國其他地區要大,需要在西藏生態恢復能力的范圍內,從人才、技術、設備、資金、信息等各方面著手,充分利用政策,適度地、低碳地、循環地發展西藏的新型工業,處理好三次產業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的關系,最終實現西藏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毛陽海.西藏經濟結構轉型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2]簡新華,余江.中國工業化與新型工業化道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
[3]毛陽海,路赟.西藏經濟結構變遷簡論[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7,(6).
[4]狄方耀.西藏經濟學導論(第2版)[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5]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工業化進程的中評價和特征分析[J].經濟研究,2006,(6).
[責任編輯 王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