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姬++于丹
摘要: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由哈爾濱市區、齊齊哈爾市區、佳木斯市區、牡丹江市區、大慶市區、尚志市、雙城市、五常市、方正縣、賓縣、巴彥縣、肇東市、安達市等13個地級市市區或所轄縣(市)組成,其構建是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現象,它的建立有利于省內現代產業體系優勢互補、區城服務網絡的共建共享。
關鍵詞:一小時經濟圈;聯動效應;區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064-02
21世紀是城市世紀,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經濟圈的競爭已經成為國家和區域競爭的主要表現形式,成為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提出,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個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應運而生。
一、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的構建概況
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由哈爾濱市區、齊齊哈爾市區、佳木斯市區、牡丹江市區、大慶市區、尚志市、雙城市、五常市、方正縣、賓縣、巴彥縣、肇東市、安達市等13個地級市市區或所轄縣(市)組成,該地區是黑龍江省現代化進程最快的區域,其中以2012年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4市相關數據為例4市的土地面積16.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7.1%,常住人口2 136萬人,占全省的55.8%,地區生產總值7403億元,占全省的54.1%,地方購買力平價174.5百萬元,占全省的54%,由此可說明,經濟圈內的城市對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發展的重要性。
(一)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構建的總體目標
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是以哈爾濱市為中心、一小時左右(100公里)交通里程為半徑組合的城市群,涵蓋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5個城市及其轄區。其發展的目標為:第一,區域目標。聯合哈爾濱等5市組成城市群,集合優勢,密切合作,統一發展,合理分工,協調運作,構建區域經濟體系。第二,城市目標。哈爾濱等5市按照經濟圈的戰略目標和規劃著力發展城市經濟,調整產業結構,開辟經濟園區,加快城市化建設,統籌城鄉平衡,優化人居與投資環境,構建城市經濟圈,提升城市經濟的競爭力。第三,科技目標。整合黑龍江省科技資源,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專業歸類,聚集力量,交流互補,綜合利用,共同研發,自主創新,創立知識產權,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培育新型的科技人員,鑄造強力的科技隊伍;推動科技向生產力轉化,提升區域經濟的科技水平。第四,經濟目標。融合哈爾濱等5市經濟,統一規劃土地資源,地域分工,梯度發展,構建工業、農業和商業區位;調整三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導、產品為中心、效應為目標,提高產業貢獻力;協調消費、投資,強化內需力培育,降低區域經濟對外依存度;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生態經濟;統籌城鄉發展,平衡各種經濟關系,打造區域品牌。
(二)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的基本模式
1.點軸式空間結構
都市經濟圈建設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是點軸理論。點就是城市,軸就是公路、鐵路或水路。點軸理論最早是由波蘭經濟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看,經濟中心總是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成斑點狀分布。這種經濟中心既可稱為區域增長極,也是點軸開發模式的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逐漸增加,點與點之間,由于生產要素的交換需要交通線路以及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等,相互連接起來就是軸線。因此,點軸開發可以理解為從發達區域大大小小的經濟中心 (點)沿交通線路向不發達區域縱深地發展推移。由此可見,交通條件的完備是都市經濟圈構建及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2009年開始,黑龍江省陸續建設由哈爾濱—齊齊哈爾、哈爾濱—佳木斯、哈爾濱—牡丹江3條客運專線,設計時速最低250公里,竣工后將使得從哈爾濱市區到齊齊哈爾、牡丹江和佳木斯3市的通行時間縮短為1個小時左右。這就為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的構建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2.聚集式產業結構
哈爾濱等13(市)縣產業種類齊全,支柱產業突出,并且具有同質性的特點。按照產業聚集理論,集合同類產業構建“鉆石型”產業集群,并在組織形式上集團化,構建如化工集團、機械制造集團、礦業集團、酒業集團、旅游集團、農業集團、教育集團和科技集團等專業化的產業集團,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小企業為網絡”的集群式發展模式。在產業集群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產業復合生態系統,形成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生態服務業等。在產業聚集中收縮上下游產業,集中產業區位安排,形成產業園區,開展基地化生產進而構建產業園區聯合體,開展一體化經營。
3.主體化功能結構
城市主體功能表現為對周邊地區與經濟的主導作用,哈爾濱市作為區域核心城市應當培育和凸顯技術、信息、集散、管理、服務和創新6大中心功能,發揮對整個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經濟的引導作用。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牡丹江和佳木斯5市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主體功能,一是發展城市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二是發揮次級“六大中心功能”,引導轄區經濟發展。產業主體功能則表現為產業優勢與引導作用,如哈爾濱市產業在旅游業、新材料和科教等產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齊齊哈爾市在酒業上占有絕對優勢;大慶市在石油業方面具有強勁優勢等。因此,哈爾濱等5 市凸顯各自的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的引導作用和影響力。在強化主體功能中要兼顧主體功能和輔助功能的有機結合,形成主體功能突出、功能錯位分布的區域經濟功能結構,促進人與地域的同步繁榮。
二、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聯動效應研究
(一)構建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聯動的基本要素
1.社會資本因素
極化一小時經濟圈,實現城市資源互補共享。現代社會在相對的區域里出現的整體經濟格局和現代大交通體系,已經打破了傳統時代的區位價值與區位觀念,特別是現代“信息城市”與“網絡社會”、數字化區域及汽車等新事物的發生,使生存空間、生產空間、物流空間、就業半徑和社會區位意義等發生了質的變化,尤其是對區位的理論認知。在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等虛擬區位空間概念存在的條件下,相對而言的一定范圍內的區位成本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整合在整體運作成本之中的,有些甚至是可以被忽略的。因此,面對現實社會的高速發展,必須打破傳統的區位認識觀,創造全新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新人文區位觀”。
現代社會的“新人文區位”的價值表現在政策、社會風尚、政府清廉、精英群體的社會意識、社會文明程度、人際關系、旅游文化、文化時尚、消費方式、生活質量、生活習慣、空間價值、歷史文化及風土人情等方面。因此,通過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的構建,強化經濟圈內各城市的“全面依賴關系”,將廣闊的非主城區建設用地納入到黑龍江省經濟圈的有效使用范疇中來,為經濟圈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可能的空間。經濟圈內各城市的復合共生關系,以核心城市為中心,以各結點城市為支點,形成經濟圈內各種要素的競生關系網。在競爭共生的關系中,各結點城市突出其在經濟圈中的分工,強化其關鍵功能,在區域聯動和經濟圈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各具優勢的差異化城市發展軌跡。
2.經濟資本因素
首先是以產業聯動促進城市區域聯動。城市區域產業聯動是指城市區域產業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相互競爭、聯合發展、相互共生。區域產業聯動可以包括不同區域間相同產業或不同產業之間的聯動發展。區域產業聯動必須順應市場經濟、產業結構轉換、區域發展等方面的內在規律,努力破除產業、區域、要素資源等關聯互動的壁壘與障礙,加強區域間產業的合理分工協作,積極開展高效的區域產業轉移與對接,促進產業鏈不斷拓展延伸,實現優勢互補和聯動發展,尋求在一定時間、空間和有限的資源供給范圍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最優效率,形成以區域間產業互為需要、互利共贏為目的、雙向互動的良性發展過程。
endprint
在黑龍江省一小時圈內,區域產業聯動與區域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在經濟圈內形成城市間的分工,以市場為媒介使資源要素在經濟圈的城市網絡體系中合理流動與分配。這種專業化的城市間的水平分工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產業的互補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也同時反映在相同產業的錯位競爭上。
其次是促進“區域性產業結構升級”。對于黑龍江省一小時圈來說,產業升級不僅僅是產業類型的升級,也不僅僅是謀求經濟圈內整體產業的高附加值、推動資本及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圈內各城市的可持續的良性高速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路徑和發展的方法手段。黑龍江省一小時圈可以從5個方面(即空間整合策略-循環社會型發展戰略;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傳統產業,推進傳統業與新興產業并舉策略;特色產業強化發展策略;產業輔導型發展策略;強化指導傳統產業推動型升級策略)著力推動“區域性產業結構升級”,以形經濟圈區域聯動的良好經濟優勢。
(二)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產生的聯動效應
1.促進黑龍江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構建的直接效應是推動哈爾濱等5市一體化發展,在一個較大的空間優化配置科技、土地、資本、人力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克服行政區所產生的種種局限性,從而做強做大黑龍江省經濟的“心臟”。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的成功啟動和有效探索,必將對東北地區其他省份經濟圈的構建產生示范效應和帶動效應。有望在創新型城市群建設中取得突破,從而加快黑龍江省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2.優化黑龍江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
黑龍江省一小時經濟圈的構建結合了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制定了完善城市的總體規劃,實行科學引導,有序開發,合理利用資源,準確塑造城市特色,實現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交通能力。要按照國家規范標準統籌規劃高速公路建設,盡快實現口岸向內地延伸;加快推進鐵路和新機場建設,改造跨國通道網絡,培育“臨空經濟”,通過機場、鐵路、高速公路網絡的完善,把黑龍江省建成集水、陸、空于一身的立體交通樞紐,滿足人流、信息流、物流的發展需要。
同時,也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提高了居民消費層次。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其消費的支付能力;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著力解決醫療、就業、教育、養老等與人民群眾聯系密切的民生問題,使居民對未來預期不斷看好,促使消費需求不斷釋放。
3.豐富我國城市群建設的發展模式
在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導下,我國城市群建設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而且在實踐中也進行了不同模式的探索,其中既有跨省市的長三角城市群、環渤海城市群的發展模式,也有省內若干城市集合而成的多個城市群模式;既有國家批準建立的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也有地方民主協商建立的杭州都市經濟圈。多層次多角度的城市群試點,有利于在新形勢下探索中國特色城市群的發展規律和有效發展模式,我們相信,富有創新精神的黑龍江省人民一定能闖出一條基于民主協商和合作共贏的城市群發展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吳新文,羅陽輝.哈爾濱一小時經濟圈空間范圍的界定研究[J].經濟論壇,2011,(11).
[2]王海嵩.加快構筑“一小時經濟圈”,推進牡丹江沿邊開放先導區建設[J].統計與咨詢,2009,(4).
[3]虞錫君,肖健.杭州都市經濟圈的特征及其效應探討[J].嘉興學院學報,2008,(5).
[責任編輯 安琪]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