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奕軒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工商資本下鄉“務農”, 是“反哺”農業農村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傳統農業轉型、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舉措。一是有助于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良性互動。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村資金、土地、人才等生產要素“跳農門”現象明顯,嚴重制約“三農”問題的解決。引導工商資本下鄉發展適宜企業化經營的農業,有助于緩解農業生產要素短缺。二是有助于農業發展轉型。因務農成本持續上升,以農戶家庭為基礎的小規模農業生產積極性受挫,耕地撂荒時有發生,危及糧食安全。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實現規模經營、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和優化升級農業供應鏈,可助力糧食安全保障。三是有助于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長期以來,受資金、技術瓶頸限制,小農生產產出邊際效益低。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可以強化農業的人才、科技、裝備和資金投入,引入全新的經營理念和先進的管理方式,發揮企業經營渠道優勢,與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鏈,大幅提升農產品的加工度、進入市場競爭的能力。
現代農業是強村富民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務必要讓農戶過上富足而有尊嚴的日子。當前,有些工商資本下鄉,出現了土地經營“非農化”、“非糧化”傾向,以及弱勢農戶生存空間被擠壓的“傷農”情況。這就警示我們,工商資本下鄉務農“錢”途光明,但還須建好制度“防火墻”,引導工商資本下鄉真正“務農”,才能使其真正成為農業農村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
保證工商資本下鄉的質量和效率,就要祭出“三板斧”。
一是建立嚴格的工商資本準入制度,預防“非農化”、“非糧化”傾向。首先是制定優惠政策引導工商資本涉農。政府搭臺,建設有效整合農業生產要素的平臺,完善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整合機制,為工商資本下鄉發展規?;姆N養業、技術門檻較高的綠色農業提供綠色通道;在土地流轉、貼息貸款等方面給予扶持,放大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洼地”效應;支持工商資本進入產業鏈長、價值鏈寬、可實現企業增產、增效、增值的產業;鼓勵工商資本從特色產業著手,用現代化的市場化思維、企業化思維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其次是建立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準入制度,嚴格審查租賃使用農戶承包地企業的農業經營能力,重點審查企業資信、產業規劃、技術實力、風險防范等情況,確保農地農用。再次是建立工商資本務農監管體系,健全農地用途管制機制,建立土地費力測算體系,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嚴控企業短期掠奪性經營行為,對資本下鄉后的運作進行全過程動態監控。
二是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戶合理共享工商資本下鄉務農紅利。其一,通過政策引導,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處理好工商資本發展、農民獲得實惠、生態保護有序推進的關系。其二,鼓勵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發揮農民合作社提高農戶參與談判能力的平臺作用。其三,通過股份分紅、保底收購和利潤返還等方式,確保農戶分享農業產業化收益。
三是完善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完善投融資平臺等市場化體系,破解政府與企業間信息不對稱難題。鼓勵建立健全土地租金預付制度、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制度,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確保農戶“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
(作者系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