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
(河池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生態經濟學”課程教學探討
張義
(河池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生態經濟學”課程特點主要有:知識點多,涉及內容廣;學科交叉性與理論性強,實踐難度高;與現實環境問題聯系緊密,時代性強。當前該課程教學的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偏重理論教學;教材適用性差,教學內容設置不盡合理;考核方法單一。改進“生態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措施主要有:創新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教學方法;革新考核方法。
生態經濟學 課程特點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相互作用的新興交叉學科。生態經濟學概念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于1966年提出,但其快速發展卻是在1989年之后(該年國際生態經濟學會成立并出版《Ecological Economics》雜志)。生態經濟學的核心是研究人如何在經濟行為下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其宗旨是探索人類如何實現資源、人口、生態、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以及為政府和決策者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它作為一門課程進入我國大學課堂只有20余年的時間。生態經濟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一個國家全民生態保護素質最好的途徑。本文首先介紹了生態經濟學課程特點,接下來分析了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改進改課程教學的幾點建議,以期有益于該課程教學效果的優化。
(一)知識點多,涉及內容廣。
目前國內生態經濟學教材版本眾多,其教學內容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態經濟系統與功能理論;(2)生態經濟產業理論;(3)生態經濟市場與消費理論;(4)生態經濟價值及其核算理論;(5)生態經濟制度與政策理論。由此可見,生態經濟學知識點豐富,涉及內容廣泛,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較廣泛和扎實的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同時教師既要能辨分主次,根據教學大綱要求講清重點,又不能遺漏相關知識的傳授。
(二)學科交叉性與理論性強,實踐難度高。
生態經濟學課程涉及的各種原理與方法涵蓋了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統計學和系統工程學等學科的知識,具有多學科交叉且理論性強的特點。而且,該課程的教學實踐環節難度高。課程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實驗和演示,而由于缺乏教學實踐環節,學生對部分內容沒有感性認識,增加了學習難度,往往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三)與現實環境問題聯系緊密,時代性強。
生態經濟學是為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生態問題而出現的。由于生態環境問題的時代性很強,因此生態經濟學的主要研究領域與方向體現出時代特征。當前國際上生態經濟學的研究前沿主要體現在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評價、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人類福利的評價、生態補償等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這些前沿知識,掌握生態經濟學領域的先進理念和研究方法,通過聯系實際及社會環境熱點,加深學生對理論及方法如何應用于實際的理解。
(一)偏重理論教學。
一部分教師在該課程的教學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以講授為主。以理論闡述為主的講授方法使得學生感覺課程內容太抽象,有些學生自身經濟理論功底不足,而有的老師缺乏有關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事件的親身經歷,上課時照本宣科,往往導致這樣的問題:教學初期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隨后學生因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慢慢失去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越來越差。
(二)教材適用性差,教學內容設置不盡合理。
國內許多高校使用的生態經濟學教材偏重于理論,教材中羅列大量的名詞概念和經濟模型等,并且所引用的案例比較陳舊且國外案例居多,缺乏國內治理生態環境問題的合適案例,教材更新速度慢。更嚴重的是,目前國內生態經濟學教材在邏輯起點問題上大多立場不明,在邏輯框架的選擇上也不夠講究,從而造成許多教材取材混亂、內容殘缺。如很多生態經濟學教材沒有或很少涉及人口、消費等問題。可想而知,使用這些教材培養出來的學生的知識結構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
(三)考核方法單一。
目前,大多數教師在對學生的考核和評價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的方式,即通過期末考試和平時出勤情況評定學生學習的優劣,考試的主要內容仍然是以記憶為主的概念和理論。這種考核方式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背道而馳,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一)創新教學內容體系。
合適的教材是改進課程教學的前提與基礎。針對當前生態經濟學教材的主要問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創新教學內容體系。
1.確立生態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是一門科學或學科理論體系中思維的起點。要創新生態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體系,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態經濟學邏輯起點的推溯和界定問題。生態經濟學以生態經濟系統為研究視閾,以可持續發展為學科宗旨。它致力于解決生態經濟系統中自然生態過程與社會經濟過程之間的矛盾,而這一矛盾集中表現為“日益擴張的經濟規模(經濟規模并非是指GDP這樣的價值意義上的規模,而是指經濟系統物質吞吐量的規模)與有限的生態承載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當前一切生態危機的實質,也是困擾生態經濟系統健康發展的“原始的基本關系”,生態經濟學研究的所有方面,都是緊緊圍繞這一矛盾展開的。因此,生態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必須以“經濟規模與生態承載力”這一基本矛盾關系作為邏輯起點。
2.建構生態經濟學的邏輯框架。
邏輯起點只是理論分析和體系建構的開端,有關概念范疇和具體理論還有待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演繹。為此,還需要為隨后的邏輯展開尋找一個合適的線索或框架。以IPAT方程作為建構生態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的邏輯框架非常合適。所謂IPAT方程,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口學家Paul R.Ehrlich于1971年提出的用來表示環境沖擊與影響因子關系的一個恒等式,其基本形式是:
I=P×A×T(1)
式中,I代表環境壓力或環境影響,可以是某種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可以是某種資源的消耗量;P代表人口規模;A代表富裕度,通常可用人均GDP表示;T代表技術因素,常用單位GDP所形成的環境指標表示。
使用該方程作為構建生態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的邏輯框架,首要的理由是該框架能對前面述及的邏輯起點進行很好的承接:既然將協調“經濟規模與生態承載力”的矛盾關系作為生態經濟研究的邏輯起點,既然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的要求是經濟的擴張不能突破生態承載力的限制,那么自然就需要對造成生態壓力或生態影響的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因素分析,以期找到生態壓力的社會經濟源頭,并對這些源頭進行管理和控制。IPAT方程無疑是進行這種因素分析的最好框架。
(二)改革教學方法。
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根本。針對生態經濟學課程特點及當前該課程教學方法的缺陷,筆者建議教師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開展案例教學。
好的教學案例能實現經濟理論與生態知識的充分融合。通過案例教學,可以使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學生對抽象的生態經濟理論的理解不相互脫節,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能以比較輕松的方式讓學生迅速掌握相關知識。因此,如何選擇案例及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學習顯得非常重要。總的來說,要遵循3個原則:(1)生態知識與經濟理論相結合原則。典型案例都包含許多相關的生態知識與經濟知識,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2)案例本土化原則。國外案例所敘述的生態經濟問題常常與我國的實際情況不符合,因此容易使學生的案例學習與現實問題發生脫節,從而導致案例教學的效果不顯著。因此,應當多采用國內典型案例,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案例都可以用來分析,比如西南地區石漠化問題、西北地區水土流失問題。(3)取近舍遠原則,也就是盡量選用近期案例。在案例組織方法上,教師應利用案例來引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探討,并利用案例進行驗證,而不僅僅是簡單地講故事和進行案例灌輸。
2.分組討論。
教師根據授課內容,結合當前生態經濟學前沿動態,列出多個專題 (比如生態經濟核算專題包括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理論與方法、生態足跡核算理論與方法、能值核算理論與方法等)。由學生分組選題后,每個小組通過小組成員協作進行資料收集、分析和案例制作,并通過PPT在課堂上進行案例介紹分析,結合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相應討論,并由其他組的學生進行提問。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適當進行引導以保證討論不偏離主題,同時可采用適當的嘉獎方式鼓勵提問。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演講和討論,培養了學生查閱文獻、分析問題、協同工作及語言表達等能力,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鍛煉作用。
3.圍繞區域特色生態經濟資源開展教學。
由于教學材料直接來自自身區域,因此能更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更好地實現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融合,自然教學效果更佳。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當地最突出的生態問題——嚴重的石漠化,從石漠化出現的原因、石漠化的后果、石漠化的治理等方面進行講授,效果很好。
4.室內模擬教學。
由于計算機科學的發展,許多生態經濟學方法都出現了軟件。利用相關軟件,對生態經濟學的物流分析方法、能值分析方法、生態足跡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生態經濟核算等進行模擬運用,使學生深入理解生態經濟方法,并運用某些方法評價生態經濟系統。
5.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國內外有許多生態經濟研究機構網站,如中國生態經濟科學學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中國環境生態網等等。通過這些網站的瀏覽可以獲取很多的生態經濟信息、研究動態、研究前沿。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小論文題目,如“全球氣候變暖,是危機還是騙局”、“我國沙漠化現狀及治理”、“三峽工程的生態效應”等,學生在小論文寫作過程中自覺和不自覺地上網查找資料,在有意無意間獲得了許多科學知識。
(三)革新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應從考核內容變革、平時出勤與課堂表現、專題討論表現等方面進行革新。例如,可將試卷內容設定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開放性試題,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概念和解釋題,注重考核學生平時在案例互動、實驗式互動及分組討論中所表現的學習和思考能力,而不僅僅是根據出勤次數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定。采用以上的綜合考核方法,能更全面地考查學生的能力。
[1]羅明燦,劉惠民.建立生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理論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10(2):21-23.
[2]沈滿洪.生態經濟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3]徐中民,程國棟.生態經濟學的研究進展——理論篇[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2.
[4]成美.生態經濟學教學內容體系的創新[J].教學研究,2012(2):49-52.
[5]Ehrlich P R,Holdrens J P.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J].Science,1971(171):1212-1217.
[6]孔令英.“生態經濟學”課程實踐教學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