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榮
(張掖市第六中學,甘肅 張掖 734000)
切實培養農村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
劉生榮
(張掖市第六中學,甘肅 張掖 734000)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必須以學生為出發點,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在自主閱讀、自主構建知識、自主探究問題、自主學習方法中培養能力。放手給學生自行探索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自我發展中發現,在自我發展中創新,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 農村學生 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它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一場“革命”。要培養農村學生自主學習歷史能力,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良好的閱讀能力是學生提高自學能力的關鍵。課前閱讀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授新課前,自己主動學習新知識,做一定的預習筆記,如劃出重難點,提出有疑惑的問題,觀察課本中的插圖,思考課本中黑體字,等等,主動接受知識的效果明顯優于沒有預習的被動接受知識。因而課堂上應著重解疑解惑,沒必要把書上的東西一股腦全“灌”給學生。學生有準備地聽課,在教師幫助下把疑惑解決,教學目標也就實現了。現在歷史教材編寫的一個優點是圖文并茂、補充材料多,這些材料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講述,因此就要求學生自讀這些材料,以加深對教師講述的理解。如在學習八年級歷史上冊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如果不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則學生對課本中的重要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可能會忽略或不理解和理解不深刻。因此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認真閱讀《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使學生清楚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的進攻方向和清軍的反擊方向,通過指導學生觀看地圖,使學生明白甲午中日戰爭中中日雙方的形勢及清軍水師全軍覆沒的原因。否則有些學生只會把課本中的圖畫當成好看的畫面欣賞,并沒有通過看圖獲得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課上教師只需講重點知識,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教育教學的主導地位。
這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主導作用的關鍵是啟發性即循循善誘;主體作用的核心是獨立思考與學習”。這一步可以說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頭戲,要求教師理解、吃透教材,在備課上多下工夫,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每一課實際指導學生自主編寫提綱,增強學生疏理歷史知識的能力。第一指導學生按歷史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影響)和歷史事件發展的三部曲(背景、經過、結果)閱讀課文,列出知識提綱,教師簡述歸納。第二對課文中條理較清楚的部分,要求學生在閱讀基礎上列出課文提綱,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具體情況可根據每一節教學內容和要求設計自學學案,通常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內容:如時間、地點、人物、過程、標志、特點等;三是事件的影響:如性質、作用或影響、意義、經驗、教訓等。這些要素分點列出后面預留空格讓學生做自學筆記,學生以此為指導自學,在理解的基礎上將教材相關內容加工濃縮整理記錄,從而構建知識體系,達到鞏固掌握知識的效果。如美國內戰這一歷史事件:1.背景原因: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2.經過:①時間;②地點;③人物;④轉折點;⑤結果。3.解決問題方式。4.歷史意義。對涉及的主要歷史名詞,請學生把所查到的資料給大家講述或制成幻燈片播放,教師再補充。
思維從疑問開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課堂上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的,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引導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一些層層推進、向教學目標靠近的誘導性問題。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過程就是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過程。同時嘗試對一些歷史事件的發展可能性作出大膽推理和假設,通過與之相類似的歷史事件對比、借鑒提出問題,如假設甲午戰爭中國獲勝又該如何評價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凱不告密則戊戌變法是否會失敗?等等。這些假設的提出,說明學生已經以逆向思維或發散性思維的形式,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探究歷史真諦。
自主探究問題還可創設新情境來探究知識,學生體驗或再現的內容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變化、重大歷史事件的簡要發展過程及主要歷史人物的主要作為等。如①角色定位和扮演目標:假如你是左宗棠,你將如何收復新疆?②制作要求和目標:假如你生活在半坡文化時期的陜西西安地區,需要制作一些能夠盛水或其他東西的器具,你將如何探索并制出新器具?③材料分析和運用要求:譚嗣同就義前曾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議一議維新派要殺的賊是指誰?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④歷史場景設計要求和目標:如果讓你設計一個反映五四運動的場景,你將設計哪些內容以反映五四運動時期北京大學愛國學生的壯舉?
自主學習,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知識獲取的迅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再認再現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首要體現。每一個知識點、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并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如教完《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指導學生提取以下知識點記憶:三個年代(1206年,1271年,1276年)、三個歷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更多的需要學生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識記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進。如學完《甲午中日戰爭》后,指導學生從時間、地點內容、影響等方面列表比較記憶《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中的有關知識,做到舉一反三,牢固掌握知識。
課程改革的實施,盡管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行為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仍然沒有突破“讀問講練”這種模式,尋求和創建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空間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我嘗試過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錯:①主題辯論,教材提供的辯題很多,如秦始皇過大于功還是功大于過。②組織學生搜集相關故事或進行講故事比賽,如孫中山的故事、拿破侖的故事等。③知識接龍,如中國古代史出現的成語。④師生相互問難、單元歷史知識擂臺賽、學生自擬試題。⑤情景復現,指導學生創作排演歷史戲劇,如一些成語故事,文成公主入藏等。⑥尋訪遺址,探究身邊歷史:城北的琉璃關,縣城中的紅軍遺址。⑦制作剪報,了解新的考古發現;讓學生就某一歷史時期的人物事件辦一份小報;模擬記者撰寫歷史新聞;與歷史人物通信。⑧推薦學生閱讀帶有研究性的歷史小讀物,如《上下五千年》、《中華歷史名人傳》、《秦漢史話》等。歷史教學不是為培養未來的歷史研究員打專業基礎,也不是打造儲存大量歷史知識和史料的人腦資料庫。我們要借助書本歷史,引導學生關注身邊歷史,通過觀察分析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反觀自我、折射現實,為人生成長和社會發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歷史學科以其廣博的內容和充分的借鑒價值,為這種培養提供了可能。
歷史課程的特點就是知識涵蓋量大,縱貫古今中外,閱讀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在課堂上,學生能看懂、讀懂的教師就不要再講,否則就是浪費時間,學生能發現的教師不要點明,否則就限制了學生發展。但不少學生由于抓不住重點或者閱讀不仔細,致使答題不準確或者用詞不規范,每逢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及時組織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教材中文字、圖片等各種歷史材料使用意圖,分析問題與內容的聯系,正確的答題思路,在教材大量歷史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學生從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樣正確閱讀和理解歷史材料。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知識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教師應給學生創造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征,從而把學生引向新的高度。
總之,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方向。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簡單理解為由教師來“解放”學生,而應逐步培養學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具備較全面系統的學習和研究能力,更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把這些能力通過教與學的契合互動過程,逐步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同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要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并以此為榮,讓學生能站在老師的肩膀上,摘取更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