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萍++寶智紅
為客觀衡量和反映我區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我們應用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對2010—2013年我區社會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形成本報告。
一、2010—2013年內蒙古社會發展水平評價分析
通過對人口結構、生活質量、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社會和諧五個領域32個指標的統計、測算表明,我區社會發展總指數呈提升態勢,以2010年為基期100計算,2013年全區社會發展總指數達到112.67,3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06%。從社會發展五大領域看,以各領域2010年為100計算,2013年生活質量指數達到121.19,在5個領域中指數水平最高,是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環境保護和公共服務指數分別為119.22和116.73,增長速度同樣高于社會發展總指數的增速;社會和諧指數和人口發展指數分別為103.16和103.05,指數水平和增長速度均低于社會發展總指數及其增長速度,并且社會和諧指數2013年與2012年相比有所下降。
二、全區社會發展特點評價
(一)人口素質不斷提升,但人口負擔加重
從人口結構看,2010—201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由3.76‰下降為3.36‰,2013年遠低于全國4.92‰的平均水平。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城鎮化率由55.5%提高到58.71%,2013年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近5個百分點。
從人口負擔情況看,2010—2013年人口總撫養比由27.6%上升為28.67%。并且從2010年起 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即超過了7%,2013年進一步達到8.55%,反映出我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口負擔增加。
從人口素質看,我區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由2010年的8.93年上升為2013年的9.18年,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
總體來看,我區人口的整體素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傳統的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對今后社會發展帶來挑戰。
(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居民收入低于全國水平,消費層次亟待升級
隨著國家和自治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成效顯現,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從城鄉居民收入看,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17698元提高到2013年的25497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第10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5530元提高到8596元,在全國的位次為第15位。與全國相比,仍然低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201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58元和300元。并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呈擴大化趨勢,由1411元擴大到1458元。如何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從而帶動社會消費,仍然是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從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看,農村牧區家庭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由9.5%上升為12.95%。而城鎮居民人均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占消費性支出的比重則從11.7%逐年下降為10.6%,反映出我區居民的消費升級相對較慢,今后應進一步增加居民收入,同時促進消費結構多元化,切實提高居民的生存質量。
(三)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但社會事業發展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
教育方面,教育事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高素質人才比例相對較低。2013年每10萬人口大學生數為2137人,低于全國2418人的平均水平,在全國僅排第22位。醫療衛生方面,各項衛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2013年每萬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48.1張,比2010年增加了7.7張,在全國排第10位;每萬人口醫生數達到24.8人,比2010年增加了2.8人,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4.3人。文化事業方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每萬人口擁有公共文化設施數由2010年的0.49個增加到2013年的0.59個。社會服務方面,福利事業蓬勃發展,每萬人口社會服務床位數由2010年的19張增加到2013年的32.9張,但低于全國35.8張的平均水平。其中每千位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為22.47張,低于同期全國24.39張的平均水平,在人口老齡化加快的背景下,養老機構床位緊缺是公共服務領域面臨的一個難題。此外,社區服務機構覆蓋率由2010年的19.8%下降為2013年的15.8%,遠低于同期全國36.9%的平均水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區作用將愈來愈重要,今后應加速社區建設,使社區在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更大作用。
總之,雖然我區社會事業取得了較快發展,但部分領域與全國相比仍然相對落后。今后一段時間應進一步加強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做大做強社會事業,為和諧內蒙古建設助力。
(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進展,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區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區環境質量基本穩定。各地區通過改善人居環境,增進民生福祉,實現了美麗與發展雙贏,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2010年的12.4平方米提高到2013年的16.8平方米,在全國排第5位;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從82.8%提高到93.56%。
(五)社會管理體系趨于完善,但社會安全隱患仍然存在
社會治理工作逐步加強,團結穩定得到基本保障,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6%的較低水平,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由于大力推進扶貧攻堅工程,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6%以上,城鄉貧富差距擴大化的趨勢得到有效緩解,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3.2:1降為2013年的2.97:1,低于全國3.03:1的水平。但是城鎮居民內部貧富差距明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收入戶差異倍數由7.55倍上升為11.1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梢姡谌〉贸删偷耐瑫r,社會領域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障礙因素。endprint
三、幾點建議
(一)以加強財政支出管理為核心,完善民生投入保障機制
一是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加低收入階層能直接受益的民生支出比重,穩定或適當降低間接受益的支出比重。重視貧困地區和農村牧區的民生投入,適當提高其民生支出標準。防止以“民生財政”的名義將資金用在“形象工程”上。
二是建立民生投入多方分擔機制。通過加強和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政策導向和政策落實、體制改革等制度建設,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公共服務和提供公共服務,逐步緩解目前主要依靠政府保障的問題。
三是建立民生資金財政監督機制。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過程的監管,形成“科學預算—高效執行—問責監督—結果反饋—影響預算”的循環監督互動模式,保證財政資金按預算計劃劃撥到既定項目,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果。
(二)以促進社會服務業發展為基礎,改善社會領域薄弱環節
要針對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和熱點問題,大力發展養老、健康、文化等社會服務業,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社會服務需求,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
促進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健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落實各項優惠支持政策,逐步實現由政府直接辦服務向政府購買服務轉變。引導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拓展養老服務內容,繁榮養老服務消費市場。
促進健康服務業加快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醫療、健康管理和醫療保險等服務。簡化對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等緊缺型醫療機構的立項、開辦、執業資格、醫保定點等審批手續。
(三)以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為目標,改善城鄉消費環境
落實鼓勵消費的財稅、信貸和信用消費政策。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認真落實穩控物價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營造良好消費環境。要緊緊抓住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機遇,著力打造培育養老消費、健康消費、信息消費、旅游休閑消費、文化體育教育消費、綠色消費等新興消費熱點,努力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擴大消費需求,主要靠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
(四)以扶貧攻堅工程為依托,提升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以實施農村牧區 “十個全覆蓋”工程為契機,切實改善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一是科學實施農村牧區公共服務“十個全覆蓋”工程。各地區各部門要摸清底數,科學制定規劃方案,明確建設標準,加強協調統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二是統籌基層社會事業項目資金。逐步解決公共服務領域設施建設投入分散、缺乏統籌、經費和人員難以保證、運行維護成本高的問題。在項目建設、運營管理上通盤考慮,建設綜合性公共服務設施。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