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忠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通過相互滲透、延伸、交叉或重組而形成一個新的產業的業態過程。當前,體育文化旅游、體育傳媒、戶外休閑健身、體育中介與培訓、體育醫療和體育會展等體育產業的發展,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新興業態,其實質就是產業融合發展的產物。
一、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一)體育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
體育競賽與服飾表演,戶外健身娛樂休閑等通過體育活動而產生的精神產品,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文化產業中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等可以為體育提供平臺,體育與文化融合而成體育媒體、體育出版、體育文學、體育影視、體育會展和體育服飾等新業態。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既擴大了體育的影響,又彰顯了體育的精神文化價值。
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體育賽事,如奧運會、足球世界杯、歐洲五大足球聯賽、網球四大滿貫賽事、美國NBA聯賽,除了本身的競技水平高以外,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法寶,成為眾多媒體最為關注的熱點,特別是圍繞賽事轉播和賽事新聞報道,為報刊、出版、廣播電視及廣告業帶來了滾滾財源。此外,影視、文學創作和文藝表演也可以從體育元素中尋找素材,創作出優秀的體育文藝作品,擴大了體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二)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
體育產業豐富了旅游產品的內容,提升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品質,優化了旅游產業的結構,有效提升了旅游產業的優勢,為旅游產業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觀看體育賽事、體育競技審美成為旅游吸引物;參與刺激性、娛樂性等體育活動成為旅游目的地;參觀體育場館設施、景觀、訓練基地、體育用品生產區域,體驗場館服務,參加休閑體育健身項目和節慶娛樂活動等,成為現代休閑生活的內容。
據國際體育旅游協會數據顯示:1995年全世界的體育旅游收入為2.69億美元,2005年達到7.9億美元,1994年全球體育旅游收入占世界的旅游收入的25%,有42%的旅游日程是與體育旅游有關的活動。2012年倫敦奧運會得到的后續經濟收益已經超過240億美元;2014年世界杯足球賽就給巴西的體育旅游帶來110億美元的收入;瑞士僅滑雪旅游一項,每年就為國家創匯70億美元;《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以少林文化和禪宗文化為素材的創意體育旅游觀賞項目, 2013年共演出286場,接待中外游客43萬人次,實現收入6100余萬元,體育旅游產業的市場潛力巨大。
(三)體育產業與電子信息產業的融合
自上個世紀下半葉,電子游戲逐漸開始走進現代人生活中,尤其是隨著電腦的普及,借助計算機為平臺出現了一種新興產業——電子競技運動。電子競技運動是我國第99個正式運動項目。隨著4G網絡的興起與發展,電子競技運動將會獲得更大的感官體驗,同時,也將推動電子競技傳播更為廣泛。
電子競技體育產業潛藏著巨大的消費群體和消費需求,將出現更多的商機與市場,是未來最有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在韓國,電子競技已成為年產值40億美元的產業,其產業鏈的價值甚至超過了韓國的汽車產業,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四)體育產業與傳媒產業的融合
體育作為傳媒的重要內容來源,是傳媒獲得大眾市場的重要手段,精彩紛呈的體育賽事表演,也為媒體帶來了大量經濟利益。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和轉播,為體育提供了經濟支撐,促進了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塑造了賽事品牌,也促進了體育規則的不斷創新,媒體的宣傳、包裝體育無形資產得到了升值。
體育傳媒業的發展,為傳媒產業帶來了巨額財富,也為體育產業發展拓寬了空間,使可觀賞的體育運動得到了發展。如今,體育節目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電視廣播節目之一;體育欄目為網絡、報刊等媒體所關注。體育產業和媒體產業將不斷融合升級,帶來巨大經濟利益。如,出售2010年、2014年南非和巴西世界杯賽的電視轉播權,國際足聯就分別獲得了27億和40億美元的收入;央視從 2014年巴西世界杯也賺得15億元廣告收入。
二、內蒙古體育產業發展的路徑
(一)以草原文化為依托,大力發展休閑健身體育產業
體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體育的靈魂。強化體育休閑和文化深度融合,是我區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的重要途徑。
我區共有4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有48個,每個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積淀了深厚的紅山文化、蒙元文化、草原青銅文化、昭君文化、敕勒川文化、契丹文化、科爾沁文化等歷史文化;以蒙古族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草原那達慕、鄂爾多斯婚禮、安代舞、祭敖包、摔跤、賽馬、射箭、賽駱駝、搏克、曲棍球等傳統體育項目。
(二)以品牌塑造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體育旅游
草原體育旅游品牌。大力打造草原那達慕品牌,如,打造那達慕的“男兒三藝”騎馬、摔跤、射箭體驗游,草原祭敖包等體育旅游品牌;響沙灣體育休閑體驗游,讓旅游者可以沙漠騎行、沙漠越野車體驗、滑沙、沙漠沖浪,領略絢麗多彩的鄂爾多斯婚禮和草原風情;打造阿拉善胡楊林體驗游等。
冰雪體育旅游品牌。依托內蒙古東部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地區豐厚的冰雪資源,打造內蒙古冬季冰雪那達慕、雪上項目等特色品牌。
沙漠體育旅游品牌。內蒙古沙漠廣闊、戈壁浩瀚,面積達11億畝之多,占全區面積63%。開展沙漠體育旅游具有獨特的資源。應重點打造恩格貝沙漠生態體育旅游、巴丹吉林沙漠越野賽、鄂爾多斯響沙灣沙漠體驗游、月亮湖沙漠體育宿營游等體育旅游品牌。
森林體育旅游品牌。內蒙古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個,境內有神秘的大興安嶺、阿拉善的胡楊林等珍貴森林資源。應重點打造阿拉善胡楊林體驗游、莫爾道嘎國家原始森林體驗游、紅花爾基森林狩獵游、烏拉特梭梭林休閑度假體驗游等特色森林體育旅游。endprint
少數民族節日體育體驗游。內蒙古少數民族節日里大都伴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是品味少數民族文化、感受少數民族風情、體驗少數民族民俗宗教的絕佳機會。重點打造那達慕摔跤、射箭、賽馬、叼羊、少數民族歌舞、篝火晚會、祭敖包等體育活動品牌,樹立“三少民族”節日里的體育賽事和民俗體育活動品牌。
打造民族體育賽事旅游品牌。繼續大力打造國際那達慕大會、赤峰空域那達慕、呼倫貝爾冰雪那達慕、伊金霍洛國際馬拉松賽、中國馬速度賽、8月8日賽馬節、汽車集結賽、搏克爭霸賽、環多倫公路湖自行車邀請賽等區內外有影響的賽事活動以及中國汽車大越野賽、少數民族運動會、中俄蒙青少年運動會等大型運動會。
(三)以創意產業為引擎,加大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產品的轉化
積極推動創意要素向體育產業滲透,對內蒙古體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和包裝。重點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旅游、體育新聞出版、體育演藝、體育動漫游戲、體育電子競技、體育會展和體育博物館以及體育賽事活動的廣告、策劃、營銷等,使這種新業態實質性推進并走向市場。
三、內蒙古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增強產業融合意識,建立協調機制
體育產業和相關部門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強化融合意識和創新思維,要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消除條塊分割的壁壘,建立協調機制。建議由發改委、體育、文化、旅游、教育、廣電、工商和宣傳等部門組成內蒙古體育產業協調機構,進行總體的戰略部署和規劃指導。
(二)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投融資力度
制定好內蒙古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爭取政策上的支持,不斷拓展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資金來源渠道,切實轉變體育產業投融資理念,創新投融資方式,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和外資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和項目融資等方面,參與體育產業發展。
(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升產業融合發展的智力保障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 推動體育企業與高校和職業技術學院加強聯合,加快培養各類人才,鼓勵企業采取股權獎勵、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多種措施吸收國內外高水平體育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積極開展多種形式和多層次的體育職業培訓,為體育企業吸引人才搭建平臺,提供高質量服務,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和人力資源的保障。
體育產業是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要樹立融合理念,建立融合體系,培育融合市場,設計融合產品。積極謀劃、科學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