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娜日

為確保全體人民切實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偉目標,我國“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到,2011—2015年間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盡快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低收入群體所占比重依舊很大,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2011年發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聚焦民生》報告表示,中國城市中低收入階層比重仍然偏大,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間我國城市中低收入階層雖然整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且從2005年開始低于60%,但仍在50%以上。近幾年,這個數字仍沒有明顯下降趨勢,有關資料指出,我國已經跨入居民收入不平等國家行列,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317逐步擴大到1999年的突破警戒臨界點0.4,經過2004年的0.473,2012年的0.474,進入2013年仍達0.473,居民收入出現了貧富兩極分化,這種現象嚴重地束縛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所以,調整我國居民收入比例,加大國民經濟第二次分配力度,推進構建“橄欖型”社會結構的進程,加快實現居民收入均等化,是我國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問題。
西方發達國家在二戰后運用個人收入及財產的稅收調節和社會福利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限制貧富差距的拉大,出現居民收入均等化的趨向,這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中德國積極采用財政及稅收的相關政策,實現了兼顧公平,是力求居民收入均等化的典型國家。德國在國民經濟二次分配的有益做法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一、個人收入及財產的稅收調節
德國政府將公平和安全作為自身追求的兩個目標,為力求實現居民收入的均等化,德國充分運用個人所得稅作為防止貧富差距過于懸殊的經濟杠桿。德國的《基本法》明確規定,凡有一定收入水平的每個居民都必須繳納個人所得稅,實行累進率征收制度:即收入高的人向國家繳納一定所得稅,不僅絕對數額高,而且納稅的比率也高;收入低的人繳納的所得稅不僅絕對數額低,而且納稅的比率也低;收入過低的人,可免征個人所得稅。最低與最高稅率依情況變化隨之調整,最低稅率由公布時的22.9%,經2001年的19.9%、2003年17%和2005年的15%,降至2008年的14%;最高稅率則相應從1988年的56%,經2000年的51%、2001年的48.5%、后經47%達到目前的42%。按1988年的規定,德國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是年均收入4500馬克,個人年收入在4500馬克以下者,可免征個人所得稅;個人年收入在18000馬克到130000馬克之間的,按實際稅率累進,從22%至56%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年收入超過130000馬克,按最高稅率56%繳納個人所得稅。資本家個人收入的56%須繳納給國家,用來進行二次分配。
為了促進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減小,使個人收入盡量趨于公平,1990年至2013年德國分10個階段進行了稅制改革,頒布了新的《個人所得稅法》調整稅負。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個人所得稅征收點。1990年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個人年收入達到5617馬克,而1996年提升至12096馬克,1998年升至12366馬克,1999年又升至13068馬克,2000年提升至13450馬克,2001年提升至14094馬克,2002年提升至7236歐元(1歐元約1.96德國馬克),2004年提升至7665歐元,2010年提升至8005歐元,2013年提升至8131歐元,起征點的提高,意味著有眾多低收入階層可以免征個人所得稅。二是高比例稅率區的起點有所降低。1990至1999年期間,個人年收入為120043馬克的人須按最高稅率納稅,而2000年最高稅率起征點為個人年收入114697馬克,2002年最高稅率起征點為個人年收入55008歐元,2004至2008年降為52153歐元,2009年為52552歐元,2010年至2013年為52882歐元,縱觀政策變化,還是體現出按最高稅率征稅的高收入階層范圍不斷有所擴大。三是規定了其他免稅額,其中包括:撫養子女免稅額,子女上大學免稅額,老年退休金免稅額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德國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的征收政策是向低收入階層增收傾斜的。德國經過二次分配,最高收入階層與普通公民平均收入之比是3.1:1,最終使得居民收入呈現出均等化的趨向,還富于民。
除征收個人所得稅外,德國還普征財產稅、遺產稅等,用以縮小貧富差距。德國政府規定的繼承財產包括農林業財產、房地產、經營資產和其他財產(金融財產、股票、存款、債券)。上述四項財產總額扣除債務再扣除7萬馬克免稅額所剩的財產凈值是應納稅財產。自然人的財產稅為0.5%,法人為0.6%,按上述辦法征收財產稅,有相當一部分普通勞動者實際繳納的財產稅額是微不足道的,而少數大資本家或富有者的實際財產稅額將是一個可觀數字。在征收財產稅時,還征收遺產稅和饋贈稅。遺產稅的稅率劃分9個等級,在3%至70%之間,通過這種辦法,貧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被縮小了。
二、社會生活的福利制度
全面推行社會生活福利制度,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特點。德國是西方國家中建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最早的國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德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的完備以及高效是世界公認的。在德國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整套社會福利制度。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社會福利種類繁多,覆蓋面廣。幾乎每個人都享有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即得病有醫療,失業有救濟,養老有保障。其中醫療福利特點是交納一定的醫療保險費后,便實行免費醫療,費用由保險公司結算。二是社會福利制度化、法制化。20世紀80年代,德國政府頒發了三個法律文件《工人疾病保險法》、《工傷事故保險法》、《工人老年與殘廢保險法》。這三個法律文件奠定了德國現代社會保險制度的基石。據統計,德國有90%以上的人口在疾病、失業、工傷事故、老年或喪失勞動能力時,享受社會保險制度的保護。三是福利補貼惠及民眾。為縮小貧富差距,使人們的收入趨于均等化,按照德國《聯邦子女補貼金法》規定,德國籍、持有永久居留簽證及工作簽證者的子女均有權享受兒童補貼,實行家庭補貼政策。每個家庭第一及第二個子女每月可各得184歐元補貼,第三個孩子每月得190歐元補貼,第四個孩子及以后的孩子每月均得215歐元補貼,一直領到18歲。18歲以后如果要繼續讀書,可以領到25歲,如果沒有讀書也沒有找工作,可以領到21歲。18歲以上的孩子如果年收入超過7680歐元,則不能領取補貼了。同時還有住房補貼,德國《聯邦住房補貼法》規定,德國的中低收入者可申請獲得政府的住房補貼。通過提供住房補貼,使居民租金和購房負擔不要超過家庭或者單身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據統計1998年德國聯邦政府提供的住房補貼資金達到70億馬克,有320萬戶家庭獲得住房補貼,占家庭總數的8.9%。最近幾年,獲得住房補貼資金的家庭數量不斷擴大,住房負擔占家庭稅后收入的比率由2000年45%下降到2012年的31%。endprint
三、覆蓋全民的公共教育
德國的《基本法》規定,國家要對6歲至18歲的青少年實施義務教育,聯邦各州對教育事業承擔主要責任,義務教育經費均由政府財政投入。德國教育分兩個階段完成。6歲至10歲屬小學階段,小學畢業后,可選擇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學:一類是完全中學;二類是理科中學;三是普通中學,接受上述教育的學生均為免費的公共教育。同時,為了保證個別生活有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20世紀70年代德國頒布的《聯邦教育促進法》規定,國家必須向困難的大、中學生提供助學金,最高助學金為每月620馬克。據統計,1999年大約有37%的中學生和大學生獲得了助學金。在德國約30%的青年選擇上大學,約70%的青年選擇不同形式的職業學校教育,而職業學校的學生每月還可得到400至800歐元的生活費,這也是德國政府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的有效手段。德國是一個實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聯邦制國家,分為聯邦、州、地方三級,德國義務教育財政中心在州一級,戰后,德國政府財政在教育方面投資是不斷擴大的,目前政府承擔義務教育公共經費的75.8%左右。根據德國聯邦統計部的數據,2005年德國公共及私人領域的教育投入總量為1416億歐元,與1995年的1282億歐元相比,總量增加了134億歐元。這一增長速度快于德國政府財政預算總開支的速度。由于德國從小學到大學的各類學校絕大數都是公立的,學生免費上學,這使每個人在青少年時期都無償享受社會福利,從而大大減輕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負擔。德國在實行財政政策上向教育領域傾斜,事實上是提高了低收入階層的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
四、結論
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迅猛發展,不僅在于其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在于它建立了兼顧公平、收入均等化的國民經濟再分配體系。經濟學家樊綱指出:“在一定意義上,分配關系是整個經濟關系的集中表現,有時甚至只有從分配關系的角度進行考察才能清楚地揭示不同生產關系的差別?!倍毨?,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德國在上述個人收入及財產的稅收調節、保障社會生活的福利、覆蓋全民的公共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無疑對整個德國社會的公平正義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更對我國未來改革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
當前,我國正致力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意就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切實維護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將收入分配、社會福利制度、公共教育等列為重要的改革內容,推進公共支出與政策的普惠制、均等化工作。在抓好科學發展、把我們的蛋糕做得更大的同時,又要抓好以收入為主的利益分配,把我們的蛋糕分得好,從而使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候,不只是我們居民人均收入和GDP翻了一番,而且我們的利益分配要分得更加恰到好處。這方面,德國的細膩的做法無疑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學習和引入他們的成功經驗,為我所用,對于進一步加大我國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調節力度,實現各類人群利益的基本平衡,建立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國民經濟收入分配機制,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科學均衡發展將會產生積極現實作用。
(作者單位:內蒙古工會干部學校)
責任編輯: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