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龍

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而且是課程的創造者、課程資源的組織者。歷史教師要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就要懂得“用教材教”, 而不能滿足于“教教材”。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用好歷史教材之余,還要善于開發歷史教學資源。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說:“教學最好是從實物的觀察入手。這就要把鄉土和學校周圍的事物補充到一般教科書中去,使教科書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近年來,許多歷史教師也開始提倡把本地區鄉土資源與歷史教材結合起來。受此啟發,我在歷史課堂上,也多次嘗試把本地鄉土史融入歷史教材,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開發歷史教學資源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歷史課程的教學質量。由于我自小生活在潮汕地區,對潮汕鄉土史較為熟悉,在具體的歷史課程中,也主要是嘗試把潮汕鄉土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本文在涉及到如何恰當利用當地鄉土資源的問題時,主要以潮汕鄉土史資源為例,同時希望以小見大,總結出一種挖掘鄉土史資源,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模式。
一、導入過程:用鄉土史吸引學生
導入是一堂課取得成功的關鍵環節,導入環節設計得好,往往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盡快達到接受新知識的最佳狀態。家鄉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學生們對其中的很多事物都比較感興趣。在歷史教學的導入環節,借助地方鄉土史資源設計導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盡快進入課堂角色,從而為學生學習新課程創造良好氛圍。
我在講授岳麓版歷史必修(Ⅲ)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中第4課《宋明理學》時,發現這是一節頗具哲學色彩的課,也是一節很難上好的課。宋明理學的兩個主要派別,各自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別為朱熹和王陽明,他們都曾在毗鄰潮汕的福建和江西講學,而且在潮汕地區都有入室弟子,如鄭南升、薛中離等人,故而他們的思想在潮汕地區廣泛傳播,影響深遠。基于這樣的歷史事實,我在《宋明理學》的課堂導入部分融入潮汕鄉土史,用《潮汕地區圖》設置了兩個歷史場景,一個是潮陽西門宋代理學遺址——孔安堂,一個是潮安庵埠明代心學遺址——宗山書院。這樣的歷史場景顯然是可以觸摸的,學生一下子產生了親切感和現實感。隨后我用簡練的史料介紹兩位與宋明理學有著淵源的潮籍名人——薛中離和饒宗頤。薛中離(1468-1545年)名侃,字尚謙,揭陽龍溪都(今屬潮州市)人,王陽明的入室弟子之一,是潮汕地區傳播王陽明心學的首倡者。饒宗頤(1917- ),潮州人,著名國學大師,享有南饒北季之美譽的當代人。古今兩位潮籍名人均與理學都有著很深的淵源,這馬上吸引了學生的關注,他們與抽象而陌生的理學一下子拉近了距離。該堂課原本抽象而枯燥,但由于借助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學生熟悉的本地區鄉土史資源導入,學生從一開始就興趣盎然,踴躍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講授過程:用鄉土史點化學生
講授是每課的核心所在,每一節課依據課標要求掌握的重點難點知識都集中在這個過程中,一節課所需的大部分時間主要也用于這一階段。學生在這一階段中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成為課堂有效性的主要評價標準。在這一環節,發揮鄉土歷史知識對教材的輔助作用,可以有效促使學生把既有的與剛剛接受的知識融會貫通,進而實現教學目標。
由于全國性的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對地方社會文化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在教學中結合鄉土史的相關內容,從有關的地方史料入手,可以加深學生對全國性歷史事件及其歷史影響的理解。我在講授岳麓版歷史必修(Ⅰ)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第15課《辛亥革命》時,根據《汕頭市志》相關史料為學生介紹: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浪潮中,汕頭人民和海外僑胞,為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爆發了名震中外的丁未革命黨人黃岡起義。由于革命黨人前仆后繼的斗爭,潮州城終于在1911年11月被攻克,潮州知府陳兆棠也被革命黨人處決,清皇朝在潮汕地區的統治徹底瓦解。通過融潮汕鄉土知識于教學內容中,學生了解到潮汕人民對于清政府全國統治的土崩瓦解獻出了一份力,體會到了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英勇斗爭精神。
實踐證明,在歷史教學中融入鄉土史內容,可以讓學生感覺到歷史不再遙不可及,歷史就在身邊,身邊就有歷史。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可以促使學生在活躍的歷史課堂氛圍中深化對歷史教材的領悟。
三、小結過程:用鄉土史激勵學生
課堂小結和課堂導入一樣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總結得好,可以使教學過程首尾呼應,善始善終。一節課的最后幾分鐘,往往是學生注意力最不集中、大腦最疲勞的時候,教師若能設計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小結,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的概括,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課堂小結是總體思路最明確、最深刻、最集中的闡述,是整節歷史課的精華所在。鄉土資源貼近學生,為學生所熟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久遠的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因而在課堂小結上具有獨特的價值。我在講授岳麓版歷史必修(Ⅲ)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中第4課《宋明理學》的課堂小結時,以潮汕人鄭南升800年前在潮汕歷史文化遺址孔安堂,講授“朱子理學”和薛侃400年前在潮汕歷史文化遺址宗山書院,講授“陽明心學”為榜樣,激勵學生走出歷史教材,走進生活,走向未來,為往圣繼絕學,為潮汕人爭氣。這樣的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走出歷史學科“無用”的觀念誤區,實現知識的遷移。學生在歷史與現實、未來的結合中產生時代感和使命感,以家鄉的歷史名人為榜樣,向往乃至踐行奮發有為的人生,這無疑實現了我們歷史教育的主要目的。
四、試題設計:用鄉土史考查學生
綜觀近年來各個省市自主命題的高考歷史試題,不少考題滲透了鄉土特色的史料資源。人人都有家鄉情結,都有熱愛家鄉、宣傳家鄉、建設家鄉的愿望,增加鄉土史在高考歷史試題中所占比重是各個省市自主命題的一種趨勢。這一趨勢與歷史教學要貼近生活、關注現實的新課程改革不謀而合。具有鄉土特色的歷史文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勢必將成為今后高考重點考查的內容。
廣東是近代中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主戰場,是新思潮的主要發源地,也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策源地,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高中歷史教材中反映廣東鄉土特色的內容十分豐富,例如近代中國新思潮萌發、洋務運動與近代工業、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孫中山與國共合作、粵港澳問題與“一國兩制”等。高中歷史教材的這些知識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廣東鄉土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從歷史角度展現了廣東地區的鄉土特色,向來是高考歷史試題或文綜試題上亮麗的風景線。從全國高考命題趨勢看,體現鄉土情懷的高考試題的比重也在不斷加大。為了適應這種趨勢,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測試中應多作嘗試,設計富有鄉土特色的試題。例如,可以適當考察全國教材中涉及到的潮汕鄉土內容,設計這樣一道選擇題:
明代沉船“南澳一號”發掘引起社會關注,學生以此為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搜集的一條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請開市舶,易私販而為公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黃、銅、鐵違禁之物夾帶出海。奉旨允行,幾三十載”。對該史料理解最恰當的是( ? ? ?)
A. 明代沒有民間的海外貿易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義政策
C. 明政府曾有條件地允許海外貿易
D. 明政府從此廢除“海禁”政策
總之,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利用當地鄉土史資源,將其與歷史教材相關知識點聯系起來,把相應的鄉土史補充進歷史教學中,不僅可以改變相對沉悶的歷史課堂,使學生喜歡上歷史,快樂地學習歷史,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和認識學習歷史的價值,感悟和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從而更好地完成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潮陽第四中學)
責任編輯 ? 黃佳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