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芬芳
摘要:
新時代要構建隱性道德教育模式,需要建立教師與學生間施教與反饋式互動閉合模式;加強網絡新媒體與實體平臺共建活動,加強網絡平臺建設,繼續發揮傳統電視與廣播等媒介的輔助性宣傳功能;充分發揮校內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的隱性德育內部載體作用;以課堂學習及課外培養活動為直接承載體,發揮主導核心功能。
關鍵詞:隱性道德教育;模式
當前時期高校德育工作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在傳統顯性道德教育發揮作用的同時,隱性德育更是成為當前高校德育研究工作的重點和深入點,成為高校道德研究板塊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隱性道德教育內涵
1、隱性道德教育的內涵
本文認為,隱性道德教育通常是相對于顯性道德教育而言,是一種比較新穎式道德教育方式,是指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以一種隱蔽、間接的方式,使受教者在無形中獲得某種思想觀念的道德教育形式。
2、隱性道德教育的特點
(1)隱蔽性。與顯性德育恰恰相反,隱性德育沒有系統正規的教學參考和教學計劃,沒有正式的教學內容,往往也沒有明確的考量標準和評價體系,是隱蔽于各項校園活動、政策文件等的執行中,無形貫穿于各項制度、文件的落實和校園精神的體現活動中。
(2)間接性。顯性教育具有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群體的特點,而隱性德育具有非正式性的特點,是隱匿于各項內容或過程之中,是間接地作用于受眾者,是伴隨著有形的活動在自然的狀態下去學習、感受而獲得的,并經過自我分辨、吸收逐步內化為自我道德體系的一部分。
(3)滲透性。不同于顯性德育的形式單一與枯燥性,隱性德育貫穿于各項具體活動中,形象而生動,情感的投入,思想的吸收與內化,并潛移默化地體現于自身的日常行為中,具有很強的滲透性。
二、隱性道德教育的形式
在高校道德教育中,隱性道德教育有多種體現形式,包括物質環境(校園規劃、空間布局、自然環境等),人文精神(人文底蘊、校園文化、師生關系等),及制度設計(校園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政策規定等)。[3]從校園自然環境、規劃設計到校園精神文化活動再到高校管理制度,從物質到精神再到制度,對高校學生的道德教育起到極大的示范與影響,使得學生在學習、生活與活動中有機會、有選擇地進行自主學習與提升,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尊重感與平等性。
三、新時代隱性道德教育實踐模式形成
在新時代構建隱性道德教育模式,需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一)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閉合式隱性教育模式,實行施教與反饋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高校需建立起師生間的閉合式隱性教育模式,將教師施教、教師灌輸與學生反饋、學生提問相結合,形成循環閉合互動式。施教與反饋緊密結合、提問與回答相關聯,建立固定循環式框架。運行主要通過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形式進行,需要與學生平等對話,以學生為本,提倡參與討論、互動對話式關系,更多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新性,以學生的思考啟發教師。
(二)以手機、電腦為網絡承載體,以電子資料、網絡工具為主,搭建網絡平臺,促進實體平臺與網絡平臺共建,優化隱性德育內容,拓展教育渠道
要使用好網絡平臺,需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以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形式投身其中。教師與學生在課堂與課下的互動,可以再通過電子資料(包括課件、郵件、期刊等)的深入交流繼續傳遞影響。學校BBS、論壇在日常管理中可以結合學校主題活動、社會事例設立不同主題、不同專題教育點,開展討論區,學生自主參與,相互影響,積極引導。網絡信息發布與聊天工具的開拓與使用,可以對熱點新聞與重要話題的討論更加及時與便利,這個過程中有參與、有引導、有感染、有影響,讓大學生道德教育在過程中獲得傳播與影響。
(三)以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為宣傳工具,保持以往功能,發揮傳播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應繼續發揮傳統媒體的影響功能,以學校電視臺、廣播臺、校報、校刊、院刊等為典型代表,以傳統文字、新聞報道、直接有效的形式影響學生,以形象逼真的案例,良好事跡的宣傳,新聞事件的直接報道等形式,以學生帶動學生、學生影響學生的途徑傳播我們的傳統美德,通過這些活動更能增強學生接收、接受與吸收的自發性和主動性,深入內心,自覺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情感組成部分。
(四)以物質建設、制度建設及精神建設等校內教育資源為內部載體,進行資源整合,發揮主要功能
1、加強物質層面建設發揮基礎穩固功能
加強高校隱性德育建設首先要依托好以物質建設為代表的內部載體,即加強校園環境、人文景觀、文體設施及生態環境的建設。良好的物質層面建設能鞏固校園基礎設施,愉悅大學生身心,對大學生道德情操的提高有著直接的感官性和潛移默化功能。能更多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以更認真的態度與良好的狀態投身并參與到各項活動開展中,在無形中收獲喜悅感與心靈的美
感,保持樂觀、豁達、健康的心態。
2、加強制度層面建設發揮正確導向功能
高校制度建設主要是指學校管理制度、管理政策、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與方法等因素的綜合。高校制度建設需要在先進的、代表發展方向的管理理念指導下制定,制定的管理政策得能滿足當下管理需要、能有效解決問題,成為滿足師生需要的,實現其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因此它的制定既要合法合理,更要發揮教工、學生、管理層、被管理層等各方的積極性和代表性來參與其中,體現民主性,同時實現高效性。制定過程中,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將這一理念滲入其中,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體現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
3、加強精神層面建設發揮人文核心功能
(1)文化氛圍:德育引導文化,文化滲透德育
在校園文化氛圍建設中,需要將德育教育工作實實在在融入其中,以德育建設之靈魂統領、引導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廣泛參與中得到提升,陶冶情操。[4]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軟件建設的核心部分,豐富而有效的文化活動與內涵建設能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提升大學生的素養與能力鍛煉,開闊大學生視野與眼界。
(2)“三風”建設:教風、學風和校風建設
校園“三風”建設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其中校風建設是基礎,直接影響到教風與學風;教風和學風建設互為影響,相輔相成。積極的教風有利于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反之亦然,優秀的學風建設也更促進教風的穩固向上。“三風”建設抓好,將益于校園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促進形成更積極向上的互動關系。
(3)學術精神:大學“學氣”成關鍵
大學學業核心部分是學術力提升,因此專業學習中的學術氛圍建設也成為隱性道德教育的主要載體之一。在大學學習生活中,學術活動貫穿大學四年,隨著年級升高,學術學習也逐步深入,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學術風氣與學術精神至關重要:求真務實、學術誠信,遵從學術規范,鼓勵敢于探索,敢于求實創新。
(五)以課堂學習、課外教育活動為直接承載體,以學生為中心,發揮核心作用
新形式下的課堂學習要求教師在授課形式上,逐步退居“二線”,改變“唯一”主講身份。鼓勵學生要加強自主性、主動性、創新性與精神需要,更多地參與課程學習中,而非傳統的完全聽課者。關于課外教育活動,錢偉長老先生曾說:“學生培養更重要在課外”。創建形式活潑內容多樣化的課外活動,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多面性發展,逐步實現全面發展。
在新時代提出隱性德育構建模式還屬于邁出的第一步,高校隱性道德教育工作仍任重而道遠,還需在內涵建設與內容深度上作進一步探索,在隱性德育課程開發、網絡資源信息深度挖掘與拓展上仍需要作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濱、張雪鳳.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教育探索,2010年第11期(總第233期)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社會學院,上海 2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