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
摘要:我國《消法》規定消費者享有九項權利,經營者負有十項義務,使原本強弱懸殊的利益群體之間趨向平衡。當消費者的權益因經營者的原因無法行使或受到損害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可采取相應的措施對違法者予以制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章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區分不同情況,規定經營者應分別或者同時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本文以案例為指引,介紹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民事與行政法律責任。
關鍵詞:消費者;權益保護;民事責任;行政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后果。從功利關系的角度,法律責任方式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懲罰性方式,我國《消法》對兩種方式都有規定。從道義關系角度,可分為經濟性賠償和非經濟性賠償,如,我國《消法》對此亦都作了規定,如規定的賠禮、道歉就屬后者等。
一、民事責任之完善——以“民事責任優先”為視角
在第四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前沿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就《消法》的民事責任提出兩個觀點,一是要高度重視民事責任在三大責任體系中的重要性;二是建立民事責任優先的原則。關于前者,劉教授以為,在三種責任中,民事責任更能調動消費者的維權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建議吸收近幾年民事領域和經濟領域在民事責任領域的新突破,特別是和侵權責任法、反壟斷法、食品安全法相結合,提升消費者維權意識,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就第二個觀點,劉教授以為,在經營者受到行政罰沒之后,再對消費者進行賠付,往往經營者已經無錢可賠,因此他劉建議,應當建立行政罰款的回收制度,以滿足消費者賠償需求。
所謂民事優先原則,即當經營者出現違法,有可能承擔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會受到國家的行政處罰和刑事追究,很多經營者如果承擔了行政處罰的責任,接受了刑事追究,可能其民事賠償能力受到很大的影響,有時候也許就沒有民事賠償能力了,因此,當財產不能完全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罰款、罰金時,如果罰款、罰金優先,而民事賠償責任的受害者得不到賠償的現象;當三者不能完全支付時,如果先支付罰款、罰金就等于讓民事主體的受害者客觀上承擔罰款、罰金的主體,此時,雖然違法者受到了經濟上的制裁,但是民事主體沒有得到應得到的財產,民事主體的合法的權利沒有得到保障。
為此,中國多部法中的民事賠償優先可供借鑒,如《產品質量法》第64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和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食品安全法》第97條規定:在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而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公司法》、《證券法》等法律也作出了類似規把民事賠償優先補充進《消法》的法律責任體系,并成為其原則,目的是保護權益受侵害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重視和保障、以人為本的立法理念。
二、行政責任之完善——以案說法
(一)消費者與經營者和解能否豁免行政責任?
消費者李軍向縣工商局申訴,稱其以2600元的價格從徐華開設的家電專營店購買電視一臺,使用不到五天便連續出顯示屏幕雪花過多等現象,導致無法正常使用,請求工商部門進行解決。某縣工商局受理后,多次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要求經營者徐華履行“三包”責任,均遭徐華拒絕。某縣工商局執法人員調查后認為,徐華的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應依法給予行政處罰,遂進行立案。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案件調查終結、擬作出處罰決定時,李軍和徐華又告知某縣工商局,雙方已自行達成和解協議,請求工商部門撤銷本案。
本案中,對徐華故意拖延和無理拒絕承擔“三包”責任的行為應否繼續給予行政處罰,承辦機構內部存在兩種相反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消費者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民事權利。本案中,雖然徐華故意拖延和無理拒絕承擔“三包”責任的違法事實客觀存在,但雙方當事人在某縣工商局作出處罰決定前已達成和解協議,消費者據此申請撤訴并表示放棄追究經營者的法律責任,工商部門應尊重消費者的意愿,終止對本案的行政處理,不再對徐華實施行政處罰。
第二種意見則認為,前述觀點混淆了不同法律責任的性質。由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融公權利與私權利于一體,因此,經營者違反該法強制性規范的行為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根據《民法通則》第110條和《行政處罰法》第7條第1款的規定,徐華在承擔民事責任之外,還應當承擔行政責任。兩種責任性質不同、功能各異,在法律適用上也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更何況,《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受理消費者申訴暫行辦法》除了賦予工商部門依消費者申請以調解方式處理民事爭議的權力外,其第6條還明確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受理消費者申訴中,對經營者的違法行為,應當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暫行規定〉處理。”也就是說,主動查處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是工商部門的一項法定職權,是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如果不履行這項法定義務,就屬于失職行為,就將承擔不作為的法律后果。所以,當工商部門已立案查處某一違法案件但尚未結案時,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糾紛,經營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可以由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但其行政責任則不能因當事人約定而豁免。負責查處的工商部門不應受當事人和解協議所左右,而應自主決定是否繼續追究經營者的行政責任。
本案中,徐華作為經營者,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更換、退貨的要求故意拖延和無理拒絕,拒不承擔“三包”責任,其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5條和《移動電話機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27條第2款之規定,應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0條第七款的規定進行處罰。
筆者認同第二種意見,最后,某縣工商局也依此對徐華作出了行政處罰決定。
(二)已亡故的人能成為行政違法主體嗎?endprint
李某從元寶鎮肖和音像店購買美國大片50碟,后來發現其中10碟為空白碟,前去協商,經營者江某稱是李某自己把光碟弄壞,李某無法,把肖和音像店及江某告到工商局。工商局即對音像店進行查處,查獲很多黃色光碟,且音像店有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組成形式為消費者經營,還發現該音像店營業執照上和許可證登記的業主為肖和,而實際經營者是江某。江某在接受調查詢問時無法提供受業主肖某特別授權的委托書,稱業主和自己系其親屬,已經病故,有《死亡證明》為證;并稱他與肖某生前一直共同經營,肖某病故后,都由他負責經營,也沒有重新辦理過設立登記。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營業執照上登記的業主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業主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本案證照登記業主已經死亡,其民事權利能力自然也就終止,也不可能追究其行政違法責任。而江某在肖某生前一直參與共同經營,名為江某消費者經營,實為家庭經營;肖某病故后,江某作為親屬在沒有改變原經營地點、許可經營范圍情況下進行繼續經營,應當認定其是實際經營者,由江某承擔行政違法責任。
本案中,江某除賠償李某經濟損失外,當事人的行為也構成《音像制品批發、零售、出租管理辦法》第35條所列“未依照本辦法辦理審批、備案手續的”行為;根據國務院《城鄉個體工商戶管理暫行條例》第9條第2款的規定,“消費者經營的個體工商戶改變經營者時,應當重新申請登記。”
更為嚴重的是,肖和音像店出售黃色光碟,除依《治安處罰條例》第32條規定進行重罰外,還違反《音像制品管理條例》有關規定,還應予以吊銷營業執照。
(三)消協調解是否為法院強制執行的依據
2010年4月27日,消費者張某到消協投訴,稱其于2009年8月到某私人診所看牙,花費6000元做了固定型修復體全口烤瓷牙上下共13顆。裝牙兩周后,一顆牙齒就出現了崩瓷,診所負責人在無法把烤瓷牙取掉的情況下,讓張某自行摳下來后再修復。2009年9月,張某終于把假牙摳了下來,診所負責人讓張某把烤瓷牙送到某齒科開發公司對已壞牙齒進行了修復。不料十多天后修復的牙又壞掉了。10月份,張某再次來到診所,診所負責人讓其重新咬了牙印、做了模型,帶到齒科開發公司又一次進行了維修,沒想到春節期間又出現了崩瓷。當張某再次找到診所時,診所負責人表示:“烤瓷牙已經過了保質期不予修復”。一氣之下,張某將這家診所投訴至消協。 接到投訴后,消協召集診所負責人、齒科開發公司進行調解。經過積極協調,診所負責人與消費者達成協議,由診所一次性支付消費者賠償款5000元。但是,在調解協議簽訂后,張某卻遲遲得不到賠償,打過電話多次,診所負責人總是敷衍張某,無奈之下,張某持調解協議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告之,消協的調解協議不能成為執行依據。要想得到賠償,只能是從頭再來——打官司。
這個問題,南京市早在2006年,①北京市西城區則在2007年予以實際解決,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和區消費者協會在全市首次啟動了“消費爭議調處”程序,探索將司法關口前移,將消費糾紛化解在訴訟之前。西城區法院與西城區消費者協會聯手制定了《消費爭議調處實施辦法》,大體內容如下:糾紛雙方當事人共同申請,或一方申請、另一方同意后,啟動“消費爭議調處快速通道”。消協工作人員在調解過程中,認為需要法官提供法律幫助或指導的,通知法官共同進行調解,這使行業調解更具有法律指導性。雙方可以選擇在消協調解,也可直接約定調解時間到西城法院進行調解,達成協議后,由西城區人民法院出具調解書,從而使行業調解的最終結果具有司法強制力,免去了當事人進行訴訟的麻煩。調解成功后可申請法院對調解協議出具調解書進行法律確認。調解書由此就具有了和判決書一樣的法律效力,如有一方不按照調解書辦事,另一方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西城消協秘書長李建成表示,過去消協調解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很多消費者因為顧慮到法院解決糾紛耗時耗力,又需要專門尋找法律指導,所以就放棄了維權。該辦法的出臺將降低消費者維權的成本。②
這個案例是在有效力的訴訟和無效力的調解之間作恰當的鏈接,既省缺了訴訟資源,又節省了維權成本,實在是一舉兩得,也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訂提供了一方思路。
(四)經營者“消失”,消費者損失誰賠償?
消費者楊某從某專營店購111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臺春風牌壁掛爐。三個月后,出現了加不上水、漏水等多個問題,等楊某前往專營店時,卻發現原專營店早已換了主人,新店正經營另一牌子的壁掛爐,向工作人員詢問原經營者下落時,都說不知。楊某只得將此事投訴至消協,消協亦無計可施,并告知楊某去工商局查找相關信息。楊某前往工商局,工商局工作人員沒有這個專營店的任何記錄。楊某無奈之下,只好將工商局告上法庭。其理由是,工商局應該存某專營店工商注冊和注銷記錄等,如果不能提供,那就意味著楊某找不到原店主,也就意味著得不到賠償。工商局辯稱,楊某應該去查找春風牌壁掛爐
在本地區的代理商,然后就有可能找到原店主,如果代理商不能提供原店主,那由代理商處理此事,或許更便捷和可能。
此案,給我們一個視解,如果楊某購買的不是壁掛爐這種大宗商品呢,而只是一個鉛筆或一包茶葉呢?也就是說,不存在代理商的情況下,楊某就只能自認倒霉嗎?所以,工商局的說法顯然有誤。
后經調查,春風牌壁掛爐屬雜牌,無有正規廠家,屬家庭手工作坊生產,是不是楊某就賠償無門了呢?
后楊某又查找到一個信息,春風牌壁掛爐曾在當地縣電視臺做過廣告,楊某從縣電視臺了解到,春風牌壁掛爐的廣告由三正廣告公司承接。那么,依據消法》第39條,楊某可能找回自己的損失。第39條規定:“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的經營者發布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
但是,此案中,如果春風牌壁掛爐沒有做過廣告呢?筆者以為,工商局難辭其咎。
[注釋]
①南京市于2006年成立“市消協人民調解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調解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引起的消費糾紛。根據有關法律和規定,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成的、有雙方當事人簽字或者蓋章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調解協議。若當事人一方拒絕履行或擅自變更、撤銷協議,當事人另一方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②竇紅梅:《消協調解書可由法院強制執行》,載《北京日報》,2007年8月30日。
(作者單位:山東省滕州市滕國律師事務所,山東 滕州 2775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