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超
摘要:目前我國廣大中小企業仍普遍實行傳統的成本管理,制約了企業發展。我國中小企業的成本管理應加強中小企業戰略成本管理的策略與具體措施。因為企業信用是整個社會信用的核心,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題中之義,更是當前規范整頓市場經濟秩序中需要解決的關鍵。
關鍵詞:中小企業;信用;建設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067-02
一、中小企業信用建設中存在問題
(一)企業信用管理滯后
1.信用法律體系不完善。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需要完整、系統的法律體系支持。目前我國仍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市場還未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企業信用體系。雖然近幾年來國家經貿委、人民銀行等部門相繼出臺了如《關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免征營業稅的通知》《全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管理暫行規定》等有關政策和法規,但就總體而言我國的信用法制建設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一套規范的、完整的企業信用建設的法律體系。社會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缺乏剛性約束,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且利潤巨大,導致守信的市場主體被迫退出市場或者主動放棄守信原則。
2.政府職能轉變滯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深入,客觀上要求政府適時轉變職能。政府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職能主要在于制定規則,規范監管,推動信用經濟不斷發展。政府應積極啟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的絕對主導。因此,要注意克服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無限政府”的傾向,防止出現政府壟斷,背離市場經濟的規律。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探索和建設企業信用管理體系。
3.社會信用擔保體系建設不完善。大力發展壯大中小企業,對于推進全民創業、加快災后恢復重建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當前,“融資難”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做強做大的突出問題。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是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擔保難和銀行資金放貸難等問題,促進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和工業強市戰略加快推進的有效措施。
4.缺乏統一的征信機構。雖然我國的征信行業在改革開放后獲得了較快速的發展,但亦存在著相當多的發展問題,如缺乏發展資金、基礎信用信息系統不完備、行業監管缺失、行業自律機制不健全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我國的征信行業沒有整體性。現有的信用評價分散,而且規范性差、隨意性大,甚至有的只要繳費就發牌。企業信用信息不能共享,各政府部門基于安全和部門利益等方面的考慮,對自己所擁有的信用信息采取壟斷式保護,使得信用信息公開無法實現,信用行業無法快速發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因缺少必要的基礎性條件而進展緩慢。
5.企業自身信用管理機制欠缺。企業自身信用管理不到位和相互間信用關系的混亂與失控,是債務拖欠和應收賬款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拖欠問題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風險問題,它源于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兩個方面,其中內部管理起決定性作用。
(二)企業信用環境欠佳
1.政府環境。政府信用尚未完全建立。政府誠信缺失,企業上行下效。尤其是在政府強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政府信用對企業的影響更大。
2.執法環境。執法隊伍素質低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打擊報復。權利尋租現象普遍,為了各自的利益來定義法律法規,甚至千方百計鉆法律的空子。
3.輿論環境。有償新聞、虛假新聞、形式主義新聞。新聞媒體也有自己的利益,甚至在利益驅動下逐漸喪失了監督的功能,至少喪失了公平監督的功能。
4.社會環境。公眾信用意識不強,維權能力欠缺。金錢至上、道德淪喪、世風日下,規則意識被追逐經濟利益的鐵蹄踐踏。
(三)企業信用觀念不強、信用能力較弱
1.傳統“無商不奸”思想余韻猶存。市場經濟利益為先的思想潛移默化。市場經濟對大眾行為的根本影響,主要表現在行為的動機方面。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假設絕大多數人都會在社會給定的條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經濟生活中的各種不誠信現象漸漸向社會生活的其它領域蔓延,這是導致人們背離誠信意識的一個重要原因。
2.企業家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法律觀念和誠信意識淡薄。由于一些企業家法律觀念和信用意識淡薄,把追逐企業利益最大化和誠信傳統道德相對立,缺乏共贏理念,固守你死我活的傳統商業斗爭哲學,從而催生出種種不講信用的動機和行為。
3.內部監督的缺失。許多企業內部信用監督、質量監督、財務控制軟化。市場經濟為各自擁有獨立產權的經濟主體的產權交易提供了場所和平臺,社會信用制度以產權制度為基礎,產權與社會信用兩者是不可分割的,產權明晰才是社會信用體系賴以運轉的基礎和前提。
二、中小企業加強信用建設的意義
一是良好的信用關系和健全的信用制度,是保證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一個企業生產經營,必須有資金作保證。但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積累起來的自有資金往往難以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便捷的融資渠道成為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必備條件。而在外部融資活動中,信用關系顯得非常重要,因為只有“知根知底”,金融機構才有可能提供授信。可見,信用成為中小企業能否成功融資的關健因素,進而影響到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二是加強信用制度建設是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健康發展的需要。目前,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已成為各地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有效做法。信用擔保是建立在企業信用基礎之上,否則難以開展信用擔保。因此,中小企業的信用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小企業本身的生存發展,也關系到信用擔保機構的業務拓展,進而關系著當地的融資環境建設。
三是加強信用制度建設是提高中小企業信用、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迫切要求。如果一個企業擁有較高的信用水平,就會獲得更多市場機會,大大增強市場競爭力。因此,企業經營者要樹立“信用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本”的觀念,要逐步建立其個人信用和企業信用體系。
三、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議的對策
(一)政府方面
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深入推進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實現監管方式集成創新,開創工作新局面,關鍵在領導,核心在整合,重點在落實。在當前必須著重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基礎建設,推動企業信用分類監管信息化;
二是注重內聯應用,推動企業信用分類監管集成化;
三是注重外聯應用,推動企業信用分類監管社會化;
四是注重制度建設,推動企業信用分類監管規范化。
(二)企業方面
一是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中小企業樹立信用意識,制定信用發展戰略,加強信用管理,形成全員重視、全方位普及、全過程實施的信用管理,從而在合作伙伴、金融機構以及消費者中形成良好的信用形象,為企業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強化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在推進信用建設過程中,應將企業的各種信用理念以制度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并滲透到各個層面,落實到各個環節,腳踏實地一絲不茍地付諸行動。業內人士認為,企業在信用建設制度化管理上日益積累的成果和優勢,將轉化為企業內在素質的提高和外在形象的提升,從而為企業贏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是要全員參與。信用建設不僅需要企業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和身體力行,更離不開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因此,要讓全體員工加入到企業信用建設行列,讓他們既成為企業信用實踐的執行者,又是企業信用行為的監督者,有效提高員工參與信用建設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從而提升企業的整體信用水平。
此外,還必須充分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加快中小企業信用工程的建設。相關部門需要通力配合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重視發揮行業協會等相關中介組織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資信調查和信息咨詢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企業信息采集、分析、評價、傳遞等機制,通過信息分享來改變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從而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促進廣大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建設,是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成熟發展的根本,建立企業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有助于提升企業信用水平,改善信用狀況提高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加強信用建設,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更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 姜 毅.我國中小企業信用建設[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1).
[2] 黃國標.中小企業信用建設須完善六個機制[J].現代金融,2010(8).
[3] 楊瑞雪.積極推進貴州中小企業信用建設[J].社科新視野,2009(5).
[4] 高 媛.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建設,推動中小企業經濟發展[J].工業技術經濟,2009(4).
[5] 付亞瑩.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建設走出融資困境[J].現代企業,2009(7).
[責任編輯:譚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