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鄒勇燕+王靜怡
摘要:我國農村金融創新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導致農村金融供給不足。政府在農村金融創新中的特殊作用需要加強,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健全創新機制,以此促進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關鍵詞:國外;金融產品;服務方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137-02
一、引言
長期以來,我國金融領域發展重點一直放在城市,對農村金融發展不夠重視,農村金融供給嚴重不足,甚至出現大量金融機構退出農村的事實,導致農村金融功能無法實現。同時,農村金融發展卻越來越成為我國“三農”發展的重要助力工具,也是現代金融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性領域。發展農村金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必須先行。2008年10月,人民銀行、銀監會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進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2010年7月,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布《關于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指導意見》,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作用。國外農村金融發展起步較早,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考察國外農村金融的發展經驗,對提升我國現代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能力具有借鑒意義。
二、國外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一)孟加拉國
1976 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在孟加拉貧困鄉村開始創建孟加拉鄉村銀行的前身——小額信貸實驗項目,隨著該項目的不斷完善,1983年,孟加拉國中央銀行和政府有關機構出資正式成立了一個獨立銀行——格萊珉銀行。格萊珉銀行成立的宗旨和目標是為窮人服務,專為貧困群體尤其是農村貧困婦女,提供存貸款、保險等綜合服務。截止2009年,格萊珉銀行共貸款給 639 萬人, 當中 96%是女性,幫助 58%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功脫離了貧窮線。格萊珉銀行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主要表現在:1.實行團體貸款制度,由 5 人組成貸款小組,以小組成員間的連帶擔保作為借款的約束條件,只要其中 1 人不還款,這個小組就沒有貸款的權利,當這個組員確實因為受災、疾病等原因不能償還貸款時,其他的組員為了自己的利益會幫助還款。2.突出倡導誠信,格萊珉銀行不要求貸款者尤其是那些特別貧困的貸款者提供任何擔保抵押物,以誠實守信作為還款的保證。格萊珉銀行大力倡導“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同時對守信的貸款者進行獎勵,對失信的貸款者進行懲罰。3.利率多樣化,針對不同的貸款項目或者不同的貸款用戶制定差異化的貸款利率,格萊珉銀行貸款利率主要有四種:創收目的的貸款利率為20%,住房貸款的利率為8%,學生貸款利率為5%,艱難成員(乞丐)貸款免息。4.培訓服務,由于向格萊珉銀行貸款的大部分是女性,她們缺乏創造財富的技能,為了提高她們還款的能力,格萊珉銀行會對她們進行一定的培訓,減少還款風險。
(二)印度
印度農村金融體制運行良好,銀行壞賬率較低,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在農村建設中完善的金融體系為印度農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印度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經驗主要有三方面:1.發揮大型商業銀行“領頭”作用;2.農村金融產品豐富;3.金融監管體系比較完善。其中,印度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有其獨到之處,主要包括:1.印度農村金融機構會招收一部分農業技術方面的專家,專門為貸款者提供農業技術和市場開發的免費或低收費培訓,這不僅使得農民貸款者提高了貸款資源的實用效率和貸款的使用質量,更能提高還款能力,防范還款風險。2.積極開展包括住房抵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流轉土地質押貸款、公司提供擔保貸款等多種方式在內的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3.通過農村自助小組的形式積極拓展小額信貸業務,每一個自助小組一般由10~20 名貧困的農村婦女自愿組成。銀行對這些自助小組通過上門式的、以需求為基礎的、及時提供小額貸款的方式給予支持。
(三)美國
美國有著發達、健全和多渠道的農業金融支持服務體系。美國農村金融體系主要以農村合作金融的農業信貸系統為主導,以各類商業金融機構為基礎,再以各類政策性金融機構為補充,形成了三位一體的農村金融體系。得益于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和高科技水平,美國金融創新能力較強,提供了豐富的農村金融產品和多樣化的服務方式。第一,政府扶持形成 5 家區域性農業信貸銀行,通過分別設在15 個農業州的97 家農業信貸服務社向農民提供信貸和代理保險業務。第二,政府組織提供的政策性金融工具能滿足農民不同的需求,概括起來主要包括:聯邦土地銀行的資金主要用來提供長期不動產抵押貸款;聯邦中間信貸銀行為地方生產信貸協會提供貼現和中期貸款,貸款用途主要用于農牧業生產與經營;合作社銀行的資金主要用于幫助農業合作社擴大農產品銷售、促進農產品出口,保證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等;農民家計局不以盈利為目的,只有在借款人無法從商業銀行和其他農業信貸機構借到貸款時,農民家計局才給予支持。第三,對于政府鼓勵、扶持的農業、農村項目和商業性貸款不愿介入的農業、農村項目,主要由聯邦政府直接提供支持,貸款和擔保資金由政府列入預算予以安排。第四,健全的法律為農村金融創新提供了保證,美國既有專門的法律,比如《聯邦農業貸款法案》、《農業信用法案》 等,又有融合了農業金融運作內容的其他相關法律,從而使農村金融運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日本
日本的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特點是,政府政策扶植,財政資金援助,合作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既分工明確又緊密結合,并建立農業信用保證保險制度、雙重監管制度等農業保險,農村金融體系架構較合理完善。具體在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方面,日本主要有以下兩項舉措:一是建立農業協同組合,農協的貸款不以追求盈利為目標,主要用于農民的借貸、維持農協自身運營以及投資各項發展事業等,貸款利率一般也比其他銀行低 0.1 個百分點,其貸款總額的 90%以上均用于農業和農民貸款,通常不需要擔保。二是成立了農林漁業金融公庫,它是日本政府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活動于合作金融和商業金融機構不能或者不愿提供資金支持的領域,其貸款特征是長期、低息,平均貸款期限為20年。
三、對我國的啟示
(一)政府在農村金融創新中的特殊作用需要加強
農業經營風險大、周期長、季節性波動強、盈利水平低等特點決定了農村發展比較難于引進商業銀行資金的支持,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介入。從美國、日本等國的經驗看,我國政府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一, 制定和出臺促進農村金融體系創新和金融產品創新的法律法規,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利息補貼等,建立金融產品與金融產品創新政策支持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合作和金融創新。第二, 各級地方政府要通過財政投資、企業入股 、社會資本介入等方式 ,大力發展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并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著力解決“三農”經濟融資擔保難問題。第三,政府加強對農村金融創新的考核,定期通報各涉農金融機構的評估和考評結果,增加各涉農金融機構的創新動力。
(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
在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中,信用環境始終是核心。在新的科學技術條件下,由于市場經濟的信用交易方式越來越普遍,信用交易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信用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從而對信用風險的管理產生了越來越迫切的需求。借鑒國外的經驗,應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重點加強企業和個人的征信系統建設,建立信用評估和披露機制,把不講誠信、逃廢債務的企業和個人納入“失信名單”,公之于眾,促使企業和個人誠實守信,為農村金融創新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三)健全創新機制
首先,要提高員工素質,加強對農村金融創新人才的培養,善于發現人才,使用人才,為產品和服務創新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員工尤其是在第一線工作的員工提出金融創新的合理化建議,對有價值和切實可行的建議應予以獎勵。最后,涉農金融機構應在做好存貸款服務的基礎上,通過與保險等行業合作,為農民提供保險服務、理財服務等新業務,逐步擴大業務范圍,增加產品品種,拓展市場,由單一型服務逐漸轉變成綜合型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 慧.從印度金融機構對農村發展的支持看中國農村金融[J].世界農業,2013(8).
[2] 高 琦,安增龍.國外農村金融工具的經驗和對我國農村金融工具創新的啟示[J].黑龍江 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06(2).
[3] 宋曉薇.國外經驗視角下看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J].農業經濟,2013(8).
[4] 丁竹君.國外農村金融供給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財會研究,2011(22).
[5] 羅雪飛,姜 超.基于創新動因理論視角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可持續性研究[J].金融經濟,2010(4).
[責任編輯:文 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