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薊鎮長城1981—1987年考古調查的主要收獲

2014-12-20 20:54:07鄭紹宗
文物春秋 2014年4期

【編者按】在不久前揭曉的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13年度中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評選活動中,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著的《明薊城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被評為十佳圖書之一。該書共10卷,240余萬字,3600多幅圖版,2500余張實測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對明薊鎮長城全面、科學的實地調查基礎上編寫的大型考古報告。該書全面完整地把薊鎮長城公布于眾,給人以完整的思維和概念,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可靠,是了解重要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長城的重要依據。本刊特刊登該書編著者鄭紹宗文章,對這次調查的主要收獲進行了概述。

【關鍵詞】明代;薊鎮長城;考古調查;主要收獲

【摘 要】1981—1987年,河北省長城考察隊對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至懷柔亓連口的明薊鎮長城進行了全面、科學的考古調查,取得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2013年,《明薊城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一書出版。作為該書的編著者和此次長城調查的親歷者,本文作者對這次調查的主要收獲進行了概述。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世界歷史上最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之一。歷史上春秋、戰國、秦、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金、明各朝都修筑了長城,而以秦、漢、明長城工程最大,今存于地面上的長城遺跡大多屬于這些時期。明朝是最后一個修筑長城的朝代,其長城規模雄偉、壯觀,保存也較好,是今天留下來遺跡最多的一道長城。在明朝九邊長城中,薊鎮長城最為上乘,其工程設計之科學、用料之堅實、工程技術之艱巨、質量之高、兵力組織配備和防御體系之完備,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說薊鎮長城是明長城之精華毫不夸張。

經過五六百年的自然和人為破壞,這些長城大部分失去了原貌。根據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的指示,1981—1987年,我們對明薊鎮長城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明薊城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以下簡稱《考古報告》)就是這次考古調查的全部記述和研究成果(圖一)。

明薊鎮長城的考古調查工作從1981年開始,到1987年春基本完成。調查對象是明人記載中薊鎮十二路的全部長城,東起山海關老龍頭,西到懷柔亓連口(蓮花池),調查項目包括敵樓、戰臺、墩臺、附墻臺、炮臺、房屋、關隘、門址和鎮、路、關、營、堡寨、碑碣、石刻文字、遺跡等。為了調查方便,我們把十二路分為25個測區,分段進行。共調查和實測長城主體墻、附邊墻長度736374.2米,調查了敵臺2097座,包括實心敵臺20座、戰臺471座、附墻臺138座、墩臺213座、烽墩174座、炮臺183座、臺基41座,便門(腹里門)256座,房基341處,水門洞(小口門)15座,關隘(口門)216座,城址201座,哨樓4座,碑碣160方,另有摩崖刻石、磚刻、宿營地、石灰窯及各種文物標本等,都取得了第一手資料。

《考古報告》記載了薊鎮長城上所存的各種遺跡情況,并與有關文獻記載相對照,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下面就調查中所反映的邊墻、建筑(敵臺)、關隘、城址及碑刻等遺跡的相關問題做總結和概括。

一、邊 墻

薊鎮長城也就是薊鎮邊墻。“長城”一詞出現在戰國時期,在司馬遷《史記》中就記載各國為了防衛的需要而修筑長城。明朝的正史中多稱“邊墻”或“塞垣”, 如《明實錄》《四鎮三關志》《九邊圖說》等,偶爾才出現“長城”一詞。把長城和“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就賦予了長城很重的軍事和政治內涵。我們這部書里也主要用“邊墻”這個名稱。

(一) 薊鎮邊墻的分期

薊鎮邊墻的建設大體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期 洪武、永樂—宣德時期。這個時期主要是建關隘,設烽堠、墩臺、住(駐)堡,為邊墻的全面連接做了準備。

第二期 宣德—成化時期。借鑒宣、大經驗,關隘之間連以邊墻,廣設墩臺,此時的邊墻“石為垣”,成化十二年(1476)李銘為薊鎮總兵官時,“修邊備,峻削偏坡,溫山磚石,總二千余里”,大段石邊墻得以連接起來,并出現少量磚邊墻。

第三期 嘉靖時期。嘉靖二十四年(1545)明令改造前期修的平頭薄墻,加筑垛口墻、宇墻、附墻臺;庚戌之變(1550)以后,加緊修筑邊墻不足部分。

第四期 隆慶—萬歷時期。繼續完成朝廷規定的薊鎮邊墻之里數,拆部分舊墻建新墻,磚包墻皮,廣建空心敵臺。這一時期正是戚繼光開始主政薊門的時期,磚邊墻及關隘、駐堡等的磚包大部為此期完成,達到了邊墻建設的高峰。

第五期 萬歷十一年(1583)—崇禎時期。繼續維修邊墻,增加敵臺。“邊墻無歲不修,亦無歲不圮”,可謂終明之世未止。

(二)薊鎮邊墻的長度

邊墻、敵臺、駐堡,構成明朝邊防建設的三大要素,其中邊墻是第一位的。薊鎮邊墻的長度是不易搞準確的一個問題,文獻記載均不一致。《武備志》記為“一千余里”,《天下郡國利病書》記“一千二百余里”,《四鎮三關志》記“一千四百五十里”,《明神宗實錄》記“一千五百五十七里”,現代還有“714.60公里”等不同記載。《四鎮三關志》和《明神宗實錄》是當時明朝官方的數字,一般認為比較準確。通過我們近7年的考古調查和測量,證實后兩個官方數字基本準確,特別是《明神宗實錄》中的記載。

薊鎮邊墻包括主體邊墻和附邊,主體邊墻指長城主干線,附邊指長城主干線內外的分支墻體和附屬于主干線的防衛墻體,多和主體墻并列。薊鎮邊墻的總長度是將主、附邊墻加在一起計算的。按建筑材質,邊墻可分為磚墻、石墻和山險墻三種。

主體邊墻從山海關老龍頭入海石城的尖端起,經薊鎮十二路,即今撫寧、盧龍、遷安、青龍、遷西、寬城、遵化、薊縣、平谷、興隆、密云、灤平,到懷柔的亓連口口門西側。經調查,主體邊墻全長657881.7米,其中磚墻130625.2米,石墻325729.7米,山險墻201526.8米;附邊全長78492.5米,其中磚墻4111米,石墻55801.5米,山險墻18580米。主體邊墻和附邊總長計736374.2米。

此調查數據顯示,石墻占邊墻總長的七分之四,且時代較早;磚墻只占七分之一強,時代多在嘉靖、隆慶以后;山險墻則占七分之二。山險墻在史籍中多未提及。

按明代一尺合今32厘米,一里合今480米推算,薊鎮邊墻總長736374.2米,為1534.1明里,與《明實錄》記載的“一千五百五十七里”僅相差22.9明里,考慮幾百年間自然、人為損毀以及測量中的誤差等原因,可見《考古報告》中明薊鎮長城的長度是靠得住的,同時也反映了《明實錄》官方記載的準確性。長城的準確數據是實施長城保護的基礎和很重要的參考數據,其珍貴的歷史價值不容忽視。

調查證實,到萬歷時期,主要邊墻工程是改造平頭薄墻,加筑垛口墻、宇墻,拆舊墻,修新墻,舊石墻磚包等。且之后至明末再沒有增加新的邊墻段落,只有破壞減少。

關于“老邊”“舊邊”和“新邊”問題。一般稱“磚邊” 為“新邊”,多為嘉靖、隆慶以后所修;“石邊”為“舊邊”,指成化至嘉靖時期所修。

據文獻記載,隋代曾在明薊鎮邊墻所在建有一道土石邊墻,明代基本上是利用這道邊墻作底線,拆舊修新,而明代史籍中對此均未提及。調查中,于古北口、山海關、綏中等地均發現隋邊墻遺跡。

(三)薊鎮邊墻的等級

文獻中明確記載著邊墻的不同規格,而未見等級記載,調查中發現的一些碑石則記載得很清楚。依據碑文,結合歷史文獻,并與邊墻實體相對照,可將薊鎮邊墻分為三等七級。

第一等 分二級。一級為全磚墻,修建時間為嘉靖、隆慶至萬歷初年,墻上設置齊備;二級為磚包石芯墻,修建時間在隆慶至萬歷初,墻上設置齊備。

第二等 分二級。一級為外磚內石墻,二級為磚頂(帽)石墻,修建時間均在隆慶至萬歷初,墻上設置齊備。

第三等 分三級。一級為寬體石墻,成化初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造平頭薄墻,加垛墻,加厚,增設置;二級為窄體石墻,成化初建,萬歷時修補;三級為單邊墻,成化初建,萬歷時修補。

山險墻雖在邊墻總數中占有很大比重,但不列入等級。其主要是利用自然山體,“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治之”,以山險為障,或以山代墻,并與主體墻相連。

二、建筑設置

邊墻上的建筑以空心敵臺為主,另外還有附墻臺(又稱跨墻臺)、墩臺、戰臺、炮臺、房基(窩鋪)、更房、臺基、實心臺、口門、便門(腹里門)和烽墩等,共包括11類。這里重點講述空心敵臺。

敵臺,又稱敵樓,是和邊墻、駐堡同等重要的三大要素之一,缺一不可。隆慶三年(1569)四月,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先年以前,邊墻低薄傾圮,間有磚石小臺,與墻各峙,勢不相救”,這種磚石小臺即墩臺、附墻臺。戚繼光上任后議建空心敵臺,得到譚倫、劉應節等的支持,“三五十步筑一臺,議建三千座,每歲可造千座……得旨,允行”。敵臺之建,起初爭議很大,流言亦多,初議建3000座,后確定為1600座,計劃用三年完成。到隆慶六年(1572)“已新建敵臺一千二百零六座,同時請再增加敵臺二百座”。開始進度很快,后因受到一些人的非議,進度放緩,到萬歷十二年(1584)戚繼光調離薊門時,計劃中的敵臺已完成1500座以上。從目前已發現的2097座敵臺的遺跡及碑文記載證實,其續建工程一直延續到萬歷晚期。

(一)形制

空心敵臺形制比較復雜,變化多樣,至今所見很少有兩座敵臺的形制完全一樣,即或形制相同,但門、窗的方位、尺寸也有不同,應是施工人員如泥水匠、石匠、瓦匠等隨心所欲地采用不同的建造工藝所造成。

從材質結構上,可分為磚結構和磚木結構兩大類。磚結構拱券式臺(樓)分為7型15式,磚木結構臺分為1型2式。磚結構堅固耐久,磚木結構則易損毀。

(二)等級和尺度

按照實際調查的數據和臺內現存碑文記載,空心敵臺至少分三等。見于碑文記載的二等敵臺較多,一、三等所見碑文記載的雖少,但從現存敵臺可以確知其規格和尺度。敵臺的規格和等級,是按大小而分的,和材料的關系不大。

一等敵臺:邊長11~14.4米,高10.5~12.8米。

二等敵臺:邊長8.1~11米,高9.5~11米。

三等敵臺:邊長6~8米,高8~10米。凡小型敵臺皆是。

一、二等敵臺的規格,符合戚繼光《練兵實紀》中所記的“敵臺規制”。

(三)分期

磚木結構的敵臺1型2式,是戚繼光《練兵實紀》所記空心敵臺的式樣,為二層,有磚木結構,但這種敵臺難以抵御敵人的進攻,且無法規避火災、雷擊等自然災害。后改用磚石、白灰泥為料的磚拱結構敵臺,從隆慶初一直延續到明末,所以現今遺留下來的磚拱臺最多。

磚木結構實心敵臺只有一期:A型1、2式,隆慶四年至萬歷五年(1570—1577),之后少見。

磚拱結構空心敵臺分為四期:

第一期A型1、2式:嘉靖時期。

第二期B型1式:嘉靖末至隆慶三年(1569)。

第三期D型1式:隆慶末至萬歷初年;D型2、3式:隆慶末至萬歷十年(1582)為高峰,以后續造未停。

第四期C型1—5式:萬歷五年(1577)前后至萬歷二十五年(1597)。

關于各型、式空心敵臺的內涵,在《考古報告》正文的結語中有詳細說明,在此不贅述。

邊墻上的墩臺、烽墩、戰臺、附墻臺等形制變化不大,不具分期意義。

三、關 隘

關隘是邊墻上的重要通道。明洪武初年,為了防止北方蒙古的南侵,把明以前邊墻上的關隘進行加固修整并利用起來,或于山險之處的崖上設防,重要地段設關,一般地段設口,以溝通內外,從而形成一整套完備的防御體系。關和口雖都屬卡,但有區別:大者為關,小者為口;關設關城,口設駐堡;關設置比較復雜,屯兵也多,而口則簡略。和平時期的關口成為邊墻內外的重要通道。明廷于喜峰口等地設三衛貢道,歷年進行赍賞,溝通明廷和北方民族的關系;開放集市貿易,進行牲畜、毛皮、銅鐵器、糧、棉等生活用品的交流,對緩和民族矛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明實錄》洪武十五年(1382)九月統計,燕山一線有關隘162座,是以隋長城為底線,在其舊址上建立的,關名也多沿用舊名,如渝關、喜峰口、古北口等,早就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了。永樂時期又增設了一批新關隘,據萬歷丙子年(1576)成書的《四鎮三關志》中《薊鎮地形圖》統計,當時關隘數量已達到202座,小的“便門口”未計入。1981—1987年調查得出的實際數字是230座,包括一關多口和小的便門,多可與文獻中的記載相對應。

關和關城、口和駐堡難以分開,未曾見有關無城、有口無堡的情況。可分為三種:

一是大型關門,關門穿城而過。多為連壁城,即城外之一壁和邊墻墻體相連,其余三面向內突出。關門分數層,層層設關門,如山海關、九門口、古北口等。

其次是關門單設,門內左右一側設連壁城,如桃林口、劉家口、青山口等。

第三種是口門和駐堡不相連,在一定距離內單獨設置駐堡。其實例很多,在此不例舉。

四、城 址

薊鎮邊的城址和薊鎮軍事組織、鎮以下各層軍事機構設置及兵力布署有著密切關系。鎮以下路、營、關、駐堡皆有屯駐的城垣。鎮城為薊鎮之首腦駐地,下設十二路,皆有城。一般路城兼管營城,各路下又有營城堡,關設關城,口設駐堡,可謂鎮城以下各得其所。此次共計調查各類城址201座,包括:鎮城1座(即三屯營城);路城12座,皆兼營城 ;營城28座,少數兼縣城;關城65座;駐堡95座。除鎮城外,每種城址皆分大、中、小三類。這一數字是不完全的調查結果,因為當時有的城址已經湮沒,尚需日后再調查補充。

鎮、路、營、關、堡城皆屬軍事性質,各級城址的營建,包括形制、大小、設置都有所不同,從《考古報告》正文的結語中可詳細了解。

五、碑 刻

碑刻的大量發現與整理是薊鎮長城考古的重要收獲之一。此次調查中,我們從邊墻沿線的敵樓、關隘、駐堡中共收集到碑刻160方和一部分磚文,這些碑刻有明確的出土地點,文字內容標明和記錄了所在邊墻、敵樓的建造經過、建筑等級和規格、施工(畫地受工)人員、閱視官員、管工官員、責任者、單位和個人、完成工程量、完工日期等一系列細節,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在《考古報告》即將殺青時,又從早年發現的碑刻中檢選出一批與薊鎮關系密切的,作為續目列于報告之后,最終成書時總計收入碑刻222方。

我們估計,僅薊鎮一鎮,原存于墻體、敵樓和駐堡中的碑刻至少在400方以上,此次收集到的這160方恐怕連原來總數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其余的碑刻,一是可能被人為地取走,另一個可能因邊墻倒塌,碑體埋沒于亂磚之中。在這160方中,有129方年代明確,其中天順1方、成化1方、弘治1方、嘉靖6方、隆慶18方、萬歷91方、天啟4方、崇禎7方,大體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天順—弘治時期。此前邊墻不設碑文記事,只出現營城等的門匾(如“峨眉山營”門匾)。

第二期:嘉靖—隆慶初年。這一時期尚未創建大量的磚邊和敵臺,專門記載邊墻和敵臺的碑文也少,但出現了刻于邊墻旁山面上的摩崖刻石,如“天限華夷”刻石、嘉靖三十一年興州前屯衛刻石、嘉靖三十四年郭延中等夜不收刻石等。

第三期:隆慶三年—萬歷十一年。是邊墻、敵臺、城址建設的高峰時期。每修完一處工程,就地建碑,明確責任,勒銘記事,成為邊防制度,這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以后提出的規定。士兵修筑敵臺“畫地受工”,每一班軍的修建任務,必須按時完成,要按法式修筑,不合法式要拆修翻工。邊墻或敵臺完成后要勒銘,刻上防地、營、頭司、把總以及土木工匠等的名字。還有的刻有從朝廷命官一直到總兵官等以下邊將的名字。

第四期:萬歷十一年—萬歷四十八年,戚繼光調離薊門以后,他所提出的“畫地受工”“勒銘記事”制度仍在執行,邊墻、敵臺、城址修筑一直未停。發現的萬歷時期91方碑文中,以萬歷三十至四十年間最多,連年不斷。

第五期:天啟—崇禎時期。雖然九鎮防衛任務繁重,但國庫虧空,無力再拿出大量銀兩去修邊備,工程減少,記事碑也隨之減少。

碑刻的種類,包括長城閱視碑、鼎建碑、題名碑、修邊記事碑、分界碑、修建敵臺(墩臺)工程碑、修堡城及橋臺記事碑、石匾額、廟碑、功德碑、摩崖刻石及詩碑、殘碑等。

碑刻是有關明長城歷史的直接記錄,在正史和文獻中是找不到的,是研究長城歷史和建筑史的珍貴史料,解決了長城研究方面的許多難題。如邊墻、敵臺和駐堡的級別,在過去是不清楚的,由于碑刻的大量發現,不同級別的邊墻、敵臺、駐堡的規格、尺度基本清楚了。這些邊墻和附屬于邊墻的建筑,在當時都有差別,有嚴格的建筑法式和規定。從這些碑刻內容我們還可以知道,薊鎮長城作為明九邊之一,鎮、路、營、關、堡反映出各級管理機構防御體系的配備十分精密,達到了很高的科學程度;其它如班軍、衛所軍的春秋兩防輪換,“畫地受工”建設邊墻、敵臺工程,朝廷監軍制度,邊關上貢道的開放,互通貿易后邊貿集市的興起等等,這些在《考古報告》正文中都有所論述。

六、明建九邊的歷史背景及所反映的

明王朝與蒙古的關系

許多碑文中提及明王朝修筑九邊的歷史,主要涉及朱明王朝和蒙古的矛盾與斗爭,幾乎貫穿著明朝的整個北方民族關系史。明初,在北京以北有兩道防線,一是從東邊的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到西邊的豐州一線,史稱外線;一是朱明王朝為防御蒙古殘元勢力再度南進、圖謀復元的最后一道屏障,即“九邊”,稱為內線。九邊防務的建制為九鎮,是明代北邊的主要防線。

朱元璋借農民起義軍的力量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大明王朝,而元帝國的殘余勢力并沒有輕易地退出歷史舞臺,而是退守漠北,并堅持元朝的國號,史稱“北元”。終明之世,北元蒙古勢力抗明復元的斗爭從未停止過。碑文中多處提到有關明與蒙古關系的幾件大事。

對明王朝而言,碑文多處提及的是朱元璋討元,元朝退出大都,以及明成祖朱棣對北方的經略,即五出漠北、三犁虜廷,使蒙古分為漠西蒙古(瓦剌部)、阿套韃靼部和兀良哈三衛三部分。而最讓明人頭疼的是己巳之變(土木之變)、庚戌之變和“隆慶和議”這三件大事。

在大元帝國統治中原的近百年間,漢、蒙人民雜居共處,魚水相容,一部分蒙古人離開草原,在生活習慣上已經和漢人生活相融合。朱明王朝建立后,一部分蒙古王公貴族及其臣民退回蒙古草原,不僅失掉了在中原的立足之地,而且失去了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來源,給他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和不便。明朝九邊的建立,是在明和蒙古錯居雜處的農牧地帶建立的一道人為屏障,成為明和蒙古之間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貿易往來隔斷,使蒙古人民處于爨無釜、衣無帛的困難處境,進一步加深了民族間的矛盾。明朝的這種政治上隔絕、孤立,經濟上封鎖的禁邊政策,對本來已經臣服于明、歲歲納貢稱臣的蒙古,不但沒有緩解矛盾,反而加劇了矛盾。我們從大量史料中可以看到,蒙古每次內犯提出的要求中,重要的一條就是開馬市、通貢、貿易、互通有無,而明朝供給蒙古的是銅鐵器(鍋、農業工具)、糧食、綢布匹、日用雜貨等,而換回的是牛、羊、皮毛、馬匹、肉食等,這就決定了明朝的禁邊和蒙古的反禁邊,就是蒙古族為維持生存權、生活權而進行的長期斗爭。

“隆慶和議”以后,由于蒙古俺答汗和三娘子的努力,開貢道、集市,經濟繁榮,長城內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長達30余年不舉兵的和平景象,真正達到了內外一家。

所以說,明代邊墻——九邊是民族矛盾的產物,只有最終通過民族和解、和平協商、互惠互利、相互諒解,才能實現和平。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不分大小,互相尊重,一律平等,但矛盾的升華,有時也要靠斗爭求平等,以維護民族團結這一真理為前提,最后達到和諧、統一。

《考古報告》是對1979年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的長城保護研究工作座談會的一個響應。會上提出,為了更好地做好長城的保護工作,首先要開展全國范圍的長城普查,并對長城歷史文獻做系統整理,加強對長城各方面的研究工作。會后各省普遍開展了長城普查和研究工作。到1987年,河北省長城考察隊完成了明薊鎮長城的考古調查工作,摸清了20世紀80年代薊鎮長城的實際存在狀況,之后經過多年來對資料的整理,終于在2013年完成了這本調查和綜合研究報告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距離當初的調查已過去了30多年,這些經過五六百年的自然損毀和人為破壞,仍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屹立在長城線上的建筑精華,在30年后的今天不知又有多少已毀于人為和自然的破壞。所以,當年調查的這些資料成了保護長城和研究長城的珍貴檔案資料,使人們對長城的自然狀況、本質、價值的認識有了一個全面、深入、準確的了解,對長城的單項研究和對比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于今后長城的保護、維護也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責任編輯:成彩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欧美性久久久久|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a| 欧美色综合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a|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午夜综合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成人国产精品2021|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经典三级久久|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6免费视频| jizz在线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a在线看| 日韩精品资源|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91九色视频网|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一级色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日韩动态图| 欧美精品影院|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99草精品视频|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91啪在线|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啪啪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