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娜
摘 要 通過介紹油茶豐產栽培技術,從造林地選址、林地整改、造林密度要求等方面進行豐產栽培技術的要點介紹,然后著眼于低產林改造技術,提出了可行的低產油茶林的“三改”方式。
關鍵詞 油茶;低產林改造;豐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0-3
油茶俗稱茶子樹,在我國南方,因其種植歷史悠久,是當地主要的油料經濟型樹種。油茶常年翠綠,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對土質和水源要求也低,在丘陵以及山區發展勢頭迅猛。茶油色清明亮,味香可口,主要成分是油酸和亞油酸為主的不飽和肪酸,不含芥酸和山俞酸,食后易消化,茶果中蘊含較多的單寧成分,進行油榨處理后能得到相關系列油產品,皂素、植物蛋白、植物脂肪等等,是化工原料的重要來源之一[1]。
1 油茶豐產栽培技術
目前,廣西大面積油茶林品種混雜,樹貌衰老、良莠不齊,產茶油僅3~4 kg/667 m?,經濟效益不佳。但通過選用良種、加強管理、集約經營,油茶能實現高產穩產,高產區產油20 kg/667 m?左右,高產片、塊已達60 kg/667 m?以上[2-3]。油茶造林技術的關鍵是栽培方式。包含了三大內容,一是林地的選址、區域劃分、整地;二是造林的方式、密度;三是經營的輔助技術措施方面。
1.1 林地的選址與區域劃分
油茶具備較寬闊的種植環境要求,能適應大多數土質環境,但考慮經濟作物的效益,應選擇適宜的山地。砂巖、頁巖、花崗巖等組成成分的土壤,如紅壤、黃壤等均可以進行茶樹種植。但當土層少于40 cm時,不應作為種植地址,優先考慮土質1 m以上山地。海拔高度是決定是否適宜種植油茶作物的關鍵考量因素之一。一般說來,在海波30~1 900 m的山地均能夠適應其生長。坡向、坡度和坡位是林地選址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收坡度、坡向等影響,土壤厚度、濕度等種植參數發生變化,從而實現了坡向、坡度、坡位對油茶種植的間接影響。
整地在油茶造林中意義重大,利用松土能改良土質優化層比例。提升土層蓄水性,改善土層生物生存環境,提升油茶根系發育的良好綜合條件。
1.2 造林方式和造林密度
1.2.1 造林方式
依照造林類別的不一,將造林分為植苗式與播種式兩類[4]。當下對油茶作物進行的造林均是以植苗嫁接方式進行人工種植造林。用于造林的油茶要求有較強壯的根系,生長態勢良好,且植苗較粗壯,高度居20 cm左右為適宜。
油茶環境的濕度、水分等與其成活率息息相關,干旱季節與高溫天氣進行苗木移植容易造成失水過度,成活率較低[5]。造林移植的時間選擇較關鍵,如選擇十月的小陽春附近為移植時節具有較好的移植效果,該時節具有先生根,后抽梢特點,苗木成活率顯著提高。
1.2.2 造林密度
從作物種植目的出發,為保持良好的經濟性收益需要嚴格掌握造林密度。一般密度為100~130棵/667 m?(藤縣一般是種110株/667 m?左右):若密度過大,將造成樹冠擁擠后的日照缺失,反之,種植過于稀疏,將造成產量的下降。稀疏林可以采用間作方式進行填補,但是該方式會提升管理成本,不利于整體經濟性的提高。所以在進行油茶種植時,需要考慮因地制宜,實現最大效益。
從生物學角度看,油茶造林密度受到物種特性,立地條件的影響。油茶種植以一穴一株為適宜。種植點的排布應該不受植株間的影響,削弱株間競爭。一般說來,進行特殊布置的位置多位于緩坡,大多以梅花形或三角形排列進行;而在山坡地,行距設置均較大,方便植株的采光。
1.3 墾復、間作、施肥、修剪等技術措施
1.3.1 墾復是油茶增產的基本措施
一些典型經驗說明,荒蕪茶山一經墾復,葉片變青,生長轉旺,產量成倍增加,一般三年可增產4~5倍[6]。夏季淺鋤和冬季深挖是油茶墾復的兩大最重要形式。油茶的生物學特性決定了其在冬季會進入休眠,此時進行深挖,將能夠顯著提升培育效果。冬季深挖可能造成的損傷會在春天恢復。一般而言,深挖的挖掘深度應控制在26 cm。夏季淺鋤的作用是除草,松土,為夏季油茶的快速生長提供更有利的保障,夏鋤可以增加植物根系的透氣性,提升生長條件。夏鋤深度一般不超過20cm,以不損傷根為原則。
1.3.2 間作
林地間作能實現油茶的撫育管理,以其他作物的耕作動作代替自身單一的土壤管理,是促進油茶生長發育的好辦法。但是,間作也需要考慮作物的匹配性,進行合理間作,堅持增肥施料、實行輪作套種。豆科作物根部有大量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氮素,對改善土壤營養狀況有良好作用,應優先選種。減重的作物要與油茶樹保持60 cm遠以上的距離,做到作物不與油茶樹爭光、爭水、爭肥。
1.3.3 施肥
要使油茶增產,必須增施肥料。理由是:油茶有抱子懷胎的特性,即油茶果尚未成熟,茶花又含苞待放,終年花果不離枝頭,因而從土壤中吸收的養料較多。據分析,油茶每結50 kg果,要從土壤中吸收氮素5.55 kg,磷素0.43 kg,鉀素1.72 kg。而一般油茶林地有機質很少,鱗甲含量更低,因此必須及時補充足夠的肥料。
1.3.4 修剪
修剪的目的是形成一個合理的油茶林群體、個體結構,合理分配營養物質,減少樹體對水分、養分的無效消耗。油茶修剪的一般原則是需要梳除徒長枝、過密枝、霞垂枝等形式的枝條。篩剪部分的叢生枝椏,保護主要枝干。枝頂修建的方式:按照樹齡大小,采用相匹配的形式,綜合考慮品種、立地環境等因素。
1.3.5 防治病蟲害
油茶常見的病蟲害有40多種,危害較普遍,導致了果實樹葉等干死,嚴重者植株整體死亡。據觀察,油茶落果率高達60%~70%,主要是營養不良和病蟲害所致,其中病蟲害引起的占1/3,損失很大。因此,必須采取措施,積極進行防治。
2 低產林改造技術
高產油茶林的特征是:同齡純林,樹冠完整,株行整齊,密度適中,受光面廣,結果層厚。油茶低產林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老、弱、殘、雜、疏、密、荒等問題[7-8]。為了扭轉低產局面,必須因林制宜的采取特殊措施進行改造。概括起來有“三改”。
2.1 改混交林為純林
油茶以生產油料為主,當光照充足才能發揮生產潛力。在混交林里,油茶往往被壓,枝條纖細,花果很少。為使油茶高產,應逐步砍除哪些無價值的喬灌木,變混交為通風透光的油茶純林。
2.2 改密林、疏林為密度適中林
應根據合理的度要求,砍去過密林,補栽缺棵斷行株。一穴多株的,應留優去劣,改成單株。
2.3 改劣種為良種
據調查,低產油茶中結果量少的樹株占1/2~2/3,嚴重影響了總產的提高。因而采取去劣留優、高接換種或補栽良種壯苗(無性系)等辦法進行改造。
3 對油茶生產的建議
3.1 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消除對油茶經濟性的懷疑,充分考慮其在林業生產和經濟建設中的重要貢獻潛力。事實上,油茶生產具有經濟性、社會性與生態性三重收益。當前油茶種植單位面積產量低下,但這種現狀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其增產潛力很大,只要對油茶生產給予一定的投入,加強技術改造,實施集約經營,可完全改變地產低效的局面。
3.2 改變經營方式
以油茶豐產技術為標準,堅持因地制宜、堅持集約化經營,堅持分類經營。油茶良種是實現油茶種植的基本原則,只有在良種引入的基礎上,才能提升總體的生產水平,提升油茶產量。
3.3 選擇優良品種
良種或優良無性系是決定油茶林豐產的內在條件和基礎,無論是在油茶新林營造、成林管理中,還是在油茶低產林改造中,均需要堅持良種使用與推廣普及。良種的來源可以是本地培育選擇,也可以是外地引進。從生產實際的品種效果來看,推薦的良種有來自岑溪軟枝油茶、北方的大別山和黃柏山區茶油品種作物,還有湘林系列作物。
3.4 進行低產林改造
油茶低產林改造是當前油茶生產的重點和難點,從技術角度講,首先要調查和研究當前低產的核心且含主導地位的作用的因素;其次,因林制宜,對癥下藥,有所側重地綜合運用成林高產技術和特殊低產林改造兩大主要措施,進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改造。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油茶低改工程的投資效益,達到低產變高產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力.茶油與橄欖油營養價值的比較[J].糧食與食品工業,2007,14(6):19-21.
[2]沈建福,姜天甲.山茶油的營養價值與保健功能[J].糧食與食品工業,2006,13(6):6-9.
[3]丁治,楊鐘鳴,張冰冰,等.山茶油對血脂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茶葉,2003(6):20-21.
[4]呂永來. 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林業,2008(10):18-19.
[5]劉躍進,歐日明,陳永忠. 我國油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林業科技開發,2007,21(4):1-4.
[6]中國山茶油市場發展與投資機會分析[EB].山茶油網www.chinateaoil.net/,2008-9-11.
[7]郭瑞華.福建省油茶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9,21(2):42-44.
[8]游美紅.我國油茶產業化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4):6119-612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