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 月

編者按:
今年11月,歷時12年的南水北調中、東線工程完工并實現通水。該工程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問題是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及污水治理工作。如何將一渠清水由南方輸入到中國北方,這是一個復雜棘手的問題。本文講述了建設者是如何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許多發達國家幾十年才能解決的生態保護問題,創造了一個生態奇跡的!希望可以給廣大化工從業者和管理者一定的啟示。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揚州出發,一路北上直到天津和膠東半島。在建設過程中,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空前艱巨的挑戰,如何使一路北上的長江水在一千多公里的輸水路途中不受污染,如何使沿線污染嚴重的水體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系統性治理。這是一項重大而系統的環境治理工程,將關乎著南水北調這項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的最終成敗。人們是否能有實現他們的目標與夢想?
2002年12月29日,就在南水北調工程宣布開工后僅僅兩天,位于南水北調東線調水源頭的揚州,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由于水質污染,揚州邵伯湖水域內的十多萬斤魚蝦死亡,湖區生態遭遇滅頂之災。消息立刻掀起軒然大波。因為邵伯湖距離東線工程的引水點江都水利樞紐僅僅十公里。
在東線輸水線路最北端的受水區天津,無論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民眾都惴惴不安——東線工程最終引來的,難道會是連魚蝦都無法存活的污水?天津雖然極度缺水,但對遠道而來的長江水卻一直憂心忡忡。污水調來天津,不但不能解決水資源短缺,還增加了水污染。天津的擔憂有充足的理由。江蘇水利設計院的朱智兵還清晰地記得,他陪同天津水利的專家組來考察南水北調東線水質時的情形,對他來說那是一次尷尬的經歷:當時船走到水面上,下面全是一條“黑龍”。天津的專家就說,這個水這么臟,我們是不要用這個水的。
污染觸目驚心,但調水卻刻不容緩。南水北調環境污染問題在戰略上得到了國家的充分重視。國家確定了“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強調對水生態的保護,對輸水沿線治污是工程成入的關鍵。水體污染容易,但治理恢復卻異常艱難。整個東線工程治污的最難點,集中在一個叫做南四湖的地方。而僅僅在幾十年前,這里有湖光景色還令人心馳神往。在南四湖3萬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內,流入湖區的河流多達53條。這些河流附近,密布著草漿造紙廠和小化工廠,大量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再順著河流輸入湖中。 每天,54萬噸工業廢水、14萬噸生活污水,正浩浩蕩蕩地排入湖區。在南四湖流域,80%的水體污染來源于工業廢水,而工業廢水中又有80%來自造紙企業。治理南四湖,就是要治理湖泊以及注入湖區53條河流。所涉及的流域面積差不多占山東省流域面積的20%。這相當于要讓相當于50個昆明湖水面積的污染水面高度凈化,達到飲用水標準。迎難而上,這是山東惟一的選擇。
攻堅戰的突破口聚焦在了造紙行業。南四湖的污染80%來自于工業廢水,而工業廢水中又有805來自于造紙行業。山東決定把造紙行業的污水排放標準提高四倍。這引起了造紙行業的強烈地震,因為這個標準意味著幾乎所有造紙企業無法盈利甚至倒閉的命運。新標準草案一經推出,就迎來一片反對聲。在環保部門與企業第一次座談會上,一家民營紙業分管環保的副總經理李繼飛忍不住拍了桌子,他所在的企業究竟能不能在如此嚴格的環保要求下生存下來呢?會議上,環保部門反復強調:治污可能會死,不治污將來一定會死。李繼飛只能背水一戰了。他硬著頭皮說服老板,關閉了最賺錢的麥草紙漿生產線,并投入了100多萬元上馬了一套治污設備,開始了他自己完全摸不清方向、也不知道結果的治污實驗……
在企業苦苦尋找治污出路的同時,政府組織的各路攻關,也在齊頭并進。劉勃和他的團隊針對造紙污水深度處理技術展開研究。造紙企業廢水難于處理,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水中含有大量木質素。木質素降解的速度非常慢,他們展開了艱難的攻關。如何降解木質素的攻關有了重大突破:利用真菌將木質素打成小分子,達到快速降解的目的。他們的研究成果幫助了很多企業,使他們跨越了污水處理中最艱難的一道關卡,企業的尾水經過多層處理,已經達到新的排放標準。
然而逐漸展開的大規模治污,必然面對一個現實而嚴峻的問題——地方經濟的承受能力。企業治污已竭盡全力,但還是無力跨上水質標準的最后一個臺階。水污染治理達標的杠桿,就像生死線一樣在逼近。山東必須找到一種辦法,既使水質達標,又讓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足以承受。2004年,山東大學的張建和他的研究團隊進入南四湖,他們的目標就是尋找經濟實用的辦法,利用濕地消減水體里殘留的污染物,他們能否完成南四湖流域大規模治污接力賽跑的最后一棒?歷時三年,課題組最終篩選出幾套由水生植物組合而成的治污方案,試驗的結果顯示,經過人工濕地凈化后的水體,已經大大優于南水北調要求的水質標準。大規模凈化水質的試驗取得了成功,進入南四湖的入水口,已經被改造成了蒹葭蒼蒼的濕地。這些一萬多畝的人工濕地,每年凈化著兩億多立方米的河水。與此同時,在南水北調東線的沿線城市,建造了127座污水處理廠,使全線污水處理率達到80%~90%。所有經過處理的尾水,也不進入輸水廊道,全部經過中水截蓄導用工程,再通過獨立的河道排往海邊。
與東線相比,中線治污在更加廣闊的地域展開。為保護丹江口水庫近300億立方米潔凈的水體不被污染,他們必須想方設法防治各類污水和泥沙繼續流入這一亞洲最大的人工水庫。具有高額利潤的黃姜制藥產業全部消失了,1000多家企業被關閉;在中線水源泉區,共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174座,垃圾處理場由一座增加到98座,覆蓋了所有區縣和鄉鎮;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萬平方公里。
中線和東線,兩條各一千多公里的清渠,在中國的版圖上溝畫出一個人水和諧的壯美場景,人們不僅建設了南水北調這一實現了江河之水跨流域流動的偉大工程,也建設了一個水資源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一個以清山綠水構筑的美麗中國。